为了月亮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按】又到中秋,前儿应邀在一雅集讲月亮与中秋的故事。略修改,录于下。稍长,可看。

明月西楼上

清风共一席

小饼如嚼月

中有酥和诒

中秋节的来历

有关中秋节来历谁有说得清呢?

【中秋节】古已有之,只是“中秋”、“中秋节”、“月饼”不是同时诞生,更不是从一开始就相互产生关联。三者并行了上千年,但它们合并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开元素往远了说不会超过700年。但也是“古”哟。

【中秋】这个词在《周礼·礼记·月令》这么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它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没有“节日”之意。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息都以农耕为主。先辈们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分又为孟、仲、季三个部分。

比如春天,唐·孟郊在《游子吟》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比如秋天,宋·柳永在《望海潮》说:“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都有孟、仲、季三个部分。

每年农历八月正处于秋季中间,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就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正中,所以称“中秋”。

在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农事与季节密切关联。所谓“靠天吃饭”。

所以春天播种的时候要搞“春祈”仪式,祈求丰收;

到秋天收成的时候,就搞“秋报”仪式,即“感恩”,答谢神灵庇佑。

而“感恩”,是国人除“团圆”之外最重要的社会主题,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为了月亮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在唐宋以前,【中秋】与过节没有产生关联。【中秋节】的起源,文献记载多而杂。比较可靠的有两种:

【神话说】

据《文选》载:昔日后羿之妻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 遂奔月,为“月精”。

嫦娥奔月时间是八月十五。故人们不约而同地在此夜摆上供桌,遥祭嫦娥。此乃【祭月】。

到当代,中国搞探月工程,都以“嫦娥”为项目名。此乃【传承】。

【纪念说】

据《龙城录》记述:有一年中秋这天晚上,唐明皇李隆基与罗公远(一说申天师)飞上了月宫。进门就感到寒气逼人(谓“高处不胜寒”)。走进广寒清虚之府后,见嫦娥十余人穿白衣,,乘白鸾, 舞于桂树之下, 乐音清丽动人。

回到人间后,唐明皇根据记忆,要有有关艺术工作者编制了《霓裳羽衣曲》。并在每年八月十五赏月留念。

而“中秋”时节“赏月“习俗,最早始于魏晋。但仅是那帮狂野闲人个人喜好,没形成节日。

到唐代,中秋“拜月赏月”由从宫内向宫外传播,遂成固定节日。但没有吃月饼的习俗。而唐朝是有类似饼的。

为了月亮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到了宋朝,【中秋节】从国家“拜月”宗教仪式,演变成世俗欢愉的民俗节日。宋朝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游人玩月,达旦不绝。有文献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但是,依旧没有“吃月饼”习俗。否则,《水浒传》和《金瓶梅》一定会叙述描写【吃月饼】,因为【中秋节】是两部小说的重要情节。

但【月饼】一词在宋朝诞生了,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录了这个词汇。苏东坡也写过:“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诒”

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到明代《西湖游览志会》有了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清代,关于中秋【月饼】的记载便很多,其中文学巨著《红楼梦》,对【月饼】的描写很是详细。

第75、76回叙述大户人家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其中详写了贾珍孝敬给贾母的【月饼】——“瓜仁油松馕月饼”。

与《红楼梦》同时代出了一部烹饪著作《随园食单》。作者是官员、文学家袁枚,他不会做菜,但却是一位有丰富饕餮经验的烹饪学家。

按《随园食单》的记载,“瓜仁油松馕月饼”具体制作方法是:

“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其实就是今天很难吃的“伍仁月饼”。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有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馅料也是五花八门,从豆沙、果仁、伍仁,到蛋黄莲蓉、奶油椰蓉……

给月亮过的节

中秋节主要活动都围绕【月】进行。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

【春节】过给春天;

【清明】过给先祖;

【端午】过给夏天;

【中元】过给孤魂;

【七夕】过给爱情;

【中秋】过给月亮。

为了月亮而过全国性官方节日,全世界恐怕都是独一份。

【祭月】目的是“报恩”,祈求团圆。

祭品主要是月饼、西瓜、桂花酒。南方还有柚子,北方还有“兔儿爷”。

【拜月】目的与“报恩”相似。但民间有讲究,“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灶】乃火,【阳】也,男人也;

【月】乃水,【阴】也,女人也。

农村有俗:久婚不育妇女在中秋之夜,独坐院中, 沐浴月光, 渴望月宫仙女洒下的甘露,则可早早怀孕,曰“照月得子”。吃柚子也是“有子”之意。

为了月亮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祭月】【拜月】不仅仅在汉族盛行,在少数民族也盛行。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

鄂伦春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打月”;

阿细族在中秋之夜,盛行“跳月”;

蒙古族在中秋之夜,盛行“追月”;

高山族在中秋之夜,盛行“赏月”;

侗族在中秋之夜,盛行“偷月菜”;

藏族在中秋之夜,盛行“寻月”;

苗族在中秋之夜,盛行“闹月”;

对月亮的爱好,也是从古至今文人雅士的重要标志。

在海量的唐诗宋词中,留下大量风雅的吟咏月亮之名篇佳作。

在全部关于【月】的诗词中,最红的当属李白《静夜思》,14亿中国人总又8-9亿会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再来看看其他关于【月】的名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为了月亮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在专门写中秋月的诗词中,最红的无疑是苏东坡《水调歌头》。

1076年丙辰年中秋节,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大醉,想起弟弟苏辙,作此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自诞生九百多年来,传诵不衰。北宋著名文学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轼写完这首词的第二年(1077年)中秋节,终于有机会与弟弟一起过个中秋节。

那年四月,苏轼赴徐州任知州。而他弟弟苏辙几个月后赴南都(今河南淮阳)任职。苏辙先陪哥哥到徐州,中秋节兄弟二人一起泛舟赏月。

临别前苏辙写下《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为了月亮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