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激化亞裔歧視 但偏見其實根植於美國社會

【僑報訊】近幾周針對亞裔的騷擾事件激增。根據追蹤這些事件的組織“停止仇恨亞裔”(Stop AAPI Hate)報告,自3月底以來,針對亞裔的身體和言語攻擊已經超過1100起。

新冠疫情激化亚裔歧视 但偏见其实根植于美国社会

9日,美國紐約亞裔社團聯合總會為當地醫院、警局等單位捐贈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圖為兩位義工在整理、清點物資。(圖片來源:中新社)

據Vox報道,近兩週關於這些事件的大量報告尤其令人震驚,因為全美各地的人們基本都在隔離或者自我隔離中。

來自46個州的這些案例中,幾個很顯著的特點是:女性更容易成為攻擊的目標;有幾起事件涉及兒童;而由於大多數州都有隔離政策,類似的事件更可能發生在零售商店或者藥店。

幫助建立這一追蹤系統的亞太政策和計劃委員會(Asian Pacific Policy and Planning Council)執行主任庫爾卡尼(Manjusha Kulkarni)說:“我們很多人都經歷過這類事件。這讓我們去雜貨店、散步和出門變得更加困難。”

這類事件發生之際,美國正面臨新冠病毒疫情的困擾,特朗普總統繼續煽動仇外情緒,對這種病毒使用種族主義名稱,並且將其與亞裔聯繫起來。

但是,最近這種種族主義的抬頭不僅僅是由疫情引起。雖然疫情的暴發和總統的言論加劇了這種偏見,但其實這種偏見由來已久,自幾代人以前最早一些移民來到美國的時候就一直存在。

馬里蘭大學亞裔研究學教授賈內爾·王(Janelle Wong,音譯)說:“我認為,雖然近來這種狀況的激增有政治領導人使用的言辭的原因,但是在我看來,如果沒有根深蒂固的‘永遠是外國人’的刻板印象,我們就不會看到反亞裔事件的激增。”

對亞裔的種族歧視由來已久。早在最早幾代亞裔19世紀移民到美國時,就被寫入法律。1875年的《佩吉法案》(The Page Act)和1882年的《排華法案》是美國最早的兩部移民法,其中明確禁止華裔勞工進入美國。

除了限制移民外,《排華法案》還讓華裔長達幾十年時間裡都不能成為美國公民。耶魯大學社會系教授Grace Kao說:“在早期美國曆史中,華裔被視為是一群要被排除在外的人。”

移民政策不是唯一明顯存在這種歧視的地方。據舊金山州公共衛生研究員特勞納(Joan Trauner)說,19世紀末,天花和黑死病等疾病在舊金山傳播時,華裔居民曾多次被當做“醫療替罪羊”。

特勞納指出,1875至1976年間,舊金山受困於天花疫情時,官員曾指責華埠“令人作嘔的蒸汽”和“不衛生”的生活條件助長了天花的蔓延。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威廉姆斯(Beth Lew-Williams)說:“美國流行文化中,一個常見的描述是:中國人吃老鼠,住在骯髒、擁擠的宿舍裡。19世紀,舊金山經常禁止中國人進入公立醫院。”

現在,因為新冠病毒的暴發,關於亞裔所吃的食物的笑話又得以更新。這種狀況是如此普遍,比如ABC電視劇《初來乍到》(Fresh Off the Boat)中的一個情節顯示,其中一個角色埃迪·黃(Eddie Huang)吃午餐時會躲著白人同學,因為他們會嘲笑他碗裡的麵條“骯髒”和“噁心”。

雖然《排華法案》在20世紀40年代被廢除,但是其中包含的種族主義在塑造美國對亞裔的看法方面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因為亞裔所面臨的敵意最根本的是對美國的歸屬感的問題,因此包括前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楊安澤在內的一些人認為,可以通過證明自己的愛國精神和履行對社區的承諾來對抗這種偏見。

這是一種帶有誤導性的觀點,是在進一步把責任推給亞裔,讓他們展示自己有多美國。這也揭露出,有一些人認為,亞洲要為自己外貌上的“不同”做大量的補救工作。

前華盛頓州長駱家輝就是一名華裔,他最近出現在特朗普針對大選對手拜登的競選廣告中,卻被當成一名中國官員。“亞裔,不管你是二代、三代還是四代移民,仍然會被視為是外國人。”駱家輝對《大西洋月刊》說。

雖然針對亞裔的歧視已經持續了幾代人,但是很少被明確指出或者談論。賓夕法尼亞大學英語系教授帕克(Josephine Park)說:“亞裔受到的歧視往往會被忽視或者被容忍,即使是在受過教育的階層也是也是如此。”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複雜。因為亞裔社區內部的多樣性,他們的經歷也各不相同。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交手拉馬克裡希南(Karthick Ramakrishnan)說:“很少看到所有亞裔社區受到同一問題的影響。”

另外,所謂的“模範少數族裔”說法也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

全美各地的亞裔所面臨的攻擊將這一長期存在的偏見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隨著美國人對種族和制度偏見的討論越來越坦蕩,即使總統的說法助長了仇外情緒,這種問題也不會像過去一樣那麼容易被忽視。(張楊編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