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帝國軍功受益階層的興亡研究

西漢初年,軍功受益階層通過白馬之盟,壟斷了丞相的位置,並以此為基礎把控了西漢中央政府50年之久。這個階層的存在甚至可以對皇帝所在的宮廷產生政治壓力。

漢帝國軍功受益階層的興亡研究

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

軍功階層

西漢開國時,跟隨劉邦創業的功臣、軍吏、士卒一共有60萬人,這60萬人一共被封賞了3億畝耕地。西漢初年的總人口大約在1500萬到1800萬之間,而當時的全國總耕地面積不超過8億畝。也就是說這60萬的功臣士卒,他們佔全國總人口的比值還不到4%,但是卻被封賞了全國40%的耕地。我們再來看下政府官員數據。在高祖劉邦時期,有史料記載的三公九卿人數有24人,郡太守有 21人,這兩類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以上官員。其中三公九卿全部來自軍功階層,而在郡太守中有15人是軍功階層出身。

不難發現,軍功受益階層確實成為了國家的統治階層。不僅如此,這個階層掌控政府的最高行政權長達50年,他們的存在甚至可以對皇帝所在的宮廷產生政治壓力。

軍功受益階層不止存在於西漢王朝,這個階層的出現是中國歷史發展中的普遍規律。比如建立東漢的是以南陽豪族為中心的功臣集團;建立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的是以中原世族豪門為中心的功臣集團,還有最著名的建立隋唐帝國的關隴集團。由此可見,類似的軍功受益階層在各個朝代幾乎都出現過,因此我們對西漢王朝軍功受益階層興衰的研究,對我們理解中國各朝代的創立過程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


第一部分:軍功受益階層如何掌控西漢政府的最高行政權。

我們說軍功受益階層從西漢開國一直到景帝時期,政治影響力長達50年。那麼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強的政治生命力呢?原因在於他們控制了丞相府。西漢的中央政治機構其實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以皇帝為中心的宮廷,另一部分是以丞相為中心的丞相府。西漢剛剛建立時,皇帝所代表的宮廷政治還沒有完全成型,政治權利其實一直都是以丞相府為中心的,所以丞相的人選,也就成了漢朝政治的焦點。我們知道,西漢第一位丞相是蕭何,他在西漢開國功臣中功績排在第一位。蕭何死後,接替他的是排在第二位的曹參,而曹參之後一直到漢文帝末期的申屠嘉為止,這期間的10位丞相,有9人都是軍功階層出身。

那麼軍功階層憑藉什麼能夠一直壟斷丞相的位置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先要知道,西漢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想要成為丞相,必須先要受封列侯。漢朝承襲了秦朝的軍功爵制,爵位共分二十等,最低一級的叫公士,最高一級叫列侯。

而軍功階層之所以可以壟斷丞相的位置,其實就是因為他們先壟斷了列侯的爵位。

那他們又是怎麼做到這件事的呢?公元前195年,劉邦身患重病,所以為了安排自己的後事,或者更準確地說,為了鞏固劉家對天下的統治,他安排了一次和群臣的歃血盟誓。他吩咐手下殺了一匹白馬,然後讓參加盟誓的人把馬血塗在自己的嘴上,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馬之盟。白馬之盟規定:非劉姓宗族不能稱王,非有功之臣不能封侯,如果有違反盟誓的人,天下共同討伐。

關於白馬之盟的內容,我們以往都側重於對第一句話的解讀,也就是非劉姓宗族不能封王。在漢朝建立時,劉邦分封了9位非劉姓諸侯王,他們都是楚漢戰爭時期劉邦的盟友和功臣。但是此後劉邦以各種名義將這些諸侯全都剷除掉了,同時分封了劉姓宗族成員為王。所以劉邦舉行白馬之盟自然是為了鞏固劉姓天下的統治權,防止軍功重臣擅自起兵稱王。但是,劉邦在為劉姓宗族取得封王壟斷權的同時,其實他自己也向軍功階層做了極大的讓步。我們來看盟誓的第二句話:“非有功之臣不能封侯”,這裡的有功之臣在當時自然指的就是軍功受益階層,也就是說,

劉邦為了換取群臣對劉姓諸侯王的支持,他將受封列侯的特權交給了軍功層。

如此一來,軍功階層就通過白馬之盟壟斷了列侯的爵位,又以列侯的身份壟斷了丞相職位。正是“非功臣不能封侯,非列侯不能任丞相”這一規則保證了軍功受益階層對西漢政府50年的支配權。

我們說,丞相府是西漢初年的政治權力中心,保證丞相一直由軍功層的成員擔任,也就關係到軍功層的整體利益。但是剛才說漢初的10位丞相,有9人出身軍功層,也就是說還有一位是非軍功層成員。這個人叫呂產,其實呂產的正式官職是相國,相國在漢朝並不常設,級別比丞相還要高,但是因為與丞相職務相似。

那麼這位呂產是如何取得相國的位置?對於他的出現,軍功層又是如何應對的呢?這也就是我們要討論的


第二個部分:在諸呂之變中,軍功受益階層發動政變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這位相國呂產其實是呂后的侄子。劉邦死後,繼位的漢惠帝23歲就去世了,此後惠帝的母親呂后就開始臨朝稱制。呂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強權太后,她主政期間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殺害劉姓諸侯王,並且大肆分封呂氏宗族成員為王。面對呂后的高壓統治,劉姓宗室成員人人自危,所以在呂后死後,劉邦的孫子齊王劉襄馬上就起兵討伐呂氏。

而當時繼承呂后權力的有兩個人,一位是呂祿,呂后臨終時任命呂祿為上將軍,還有一位就是呂產,他被任命為相國。二人得到劉襄起兵的消息後,馬上派出大將軍灌嬰率兵迎戰。但是呂產和呂祿沒有想到,灌嬰竟然臨陣倒戈與劉襄結成聯盟。同時周勃、陳平等人也配合灌嬰的軍事行動在京城發動政變,結果在多方的協力配合下,呂氏宗族被一舉剿滅。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諸呂之變

以往我們評價灌嬰倒戈,以及周勃、陳平在京城發動政變的原因時,都認為是由於他們對劉氏王朝的忠誠。如果從個人情感上來看,這確實是他們反對呂氏的重要原因。但是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到一點,那就是灌嬰、周勃、陳平他們都是出自軍功受益階層。灌嬰、周勃等人發動反對呂氏的政變,其實是呂氏代表的宮廷和軍功層代表的丞相府,兩者矛盾爆發的結果。

呂后主政時期,她將宮內與宮外嚴格分離,宮廷負責政令決策,丞相府只負責執行命令。不僅如此,呂后還把長安的兩支主要軍隊全都握在手中,一支是南軍,由呂祿統領,負責宮廷的守衛工作;另一支是北軍,由呂產率領,負責整個京城的守衛工作。如此一來,京城的權力重心完全集中到了呂后所在的宮廷之中。

面對呂后的強權統治,京城的列侯功臣已經是人心惶惶。而呂后死後,呂產和呂祿則進一步壓榨軍功層的權利。首先是呂產出任相國。我們說非功臣不能封侯,非列侯不能任丞相,這是軍功層的最核心利益,可以說呂產已經觸碰到了軍功層的底線。而此後,呂產和呂祿憑藉手中兵權,更是將軍功層完全架空。《史記》中記載當時的情況是,陳平身為丞相,卻不能處理政務;周勃身為太尉,也就是相當於現在國防部長,卻連軍營都進不去。在這種情況下,軍功受益階層終於忍無可忍,密謀發動了政變。

以周勃、陳平為首的軍功層和以劉襄為首的劉姓宗族,兩股力量最終組成聯盟,共同消滅了呂氏宗族,而呂產也成了西漢初年第一位被殺身亡的丞相級別的官員。


第三個部分:漢文帝如何削弱軍功受益階層的政治影響力?

諸呂之變後,首要任務就是要重新選定皇帝。因為當時的後少帝劉弘是被呂后扶上皇位的,無論是軍功層,還是劉氏宗族,他們都不希望看到與呂后有關的人再繼續留在皇帝位置上。那麼新皇帝要由誰來選定呢?當時京城已經完全被軍功層控制,因此對於新皇帝的人選自然是軍功層最有發言權。

當時在劉邦的後人中,呼聲最高的當屬齊王劉襄,他是第一個起兵討伐呂氏的人,功勞最大。然而軍功層並不希望像劉襄這樣強勢的人成為皇帝,他們不想自己好不容易奪回的權力再一次受到威脅,所以他們最終選擇的皇帝是當時看來最默默無聞的人,也就是代王劉恆。這個代王劉恆就是後來的漢文帝。不過這些列侯功臣沒有想到,他們選定的這位弱勢皇帝,其實有著比劉襄和呂后還要高明的政治手腕。

公元前180年,漢文帝離開代國來到京城,而以周勃為首的文武百官則前往城外迎接文帝駕到。這第一次的會面對兩方都無比重要,對於漢文帝而言,他必須要在這些元老功臣面前樹立自己的威信,否則日後一定會被他們牽著鼻子走。而對於軍功層而言,他們必須要在漢文帝面前顯示出自己的政治影響力,並且確保在新皇帝登基後,自己的權益能夠繼續維持下去。

當漢文帝一行人到達後,軍功層的代表周勃率先出招,他走上前去要求和漢文帝私下交談。史書上並沒有寫周勃想要說什麼,不過周勃當時能夠在百官面前提出和皇帝私下交談的要求,這就已經足夠顯示出他地位的與眾不同。那麼漢文帝一方是如何回應的呢?當時漢文帝的近臣宋昌說了一句經典名言,原話是“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無私。”翻譯過來就是,如果要說公事,那就請公開說,如果要說私事,那麼在君王面前沒有私事可說。這句話一出,可以說是給了周勃和他身後的功臣元老們當頭一棒。

要知道,當時軍功層控制著京城,他們掌握了皇帝的廢立大權,甚至連漢文帝自己都是被軍功層擁立的,那麼在京城毫無根基的漢文帝為什麼一開始就敢於挑戰軍功層的權威呢?因為漢文帝不是一個人來的,他從代國帶來了自己的官僚隊伍。

代國在西漢初年是一個大國,疆域橫跨現在的山西、河北和內蒙古三個省區。漢文帝在成為皇帝之前,在代國足足經營了15年。在這15年間,他培養出了一整套官僚隊伍。這次漢文帝進京,就有6位心腹近臣陪在身邊,比如剛才提到的那位宋昌。憑藉這些政治資本,漢文帝繼位後,馬上就著手構建自己的宮廷班底。他任命宋昌為衛將軍,掌握了京城的南北兩軍;任命另一位近臣張武為郎中令,負責皇帝的貼身警衛工作;其他4人也全都被任命為九卿,也就是相當於部長級別的高官。這樣一來,一個以代國近臣為中心的宮廷機構就初具規模了。

有了宮廷作為依託,漢文帝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要徹底削弱軍功層的政治影響力。就在這個時候,一個人的出現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個人就是賈誼。公元前178年,賈誼為漢文帝提出了一條關鍵性的政策,叫作

“列侯之國”。

當時的列侯都有自己的封地,比如說周勃被封為絳候,那麼他的封地就在絳縣,絳縣的稅收也就歸他所有。列侯之國就是說讓沒有在朝廷任職的列侯離開京城,回到自己的封地去。我們知道,在諸呂之亂中,呂祿和呂產已經完全掌握了京城的軍政大權,甚至當時周勃連軍營都進不去。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軍功層照樣可以成功發動政變,可見只要這些功臣列侯留在京城,那麼他們的影響力就不可估量。也只有讓他們都遠離,才能夠消除他們對宮廷的政治壓力。

這條政策一出,軍功層的不滿情緒是可想而知的,讓他們離開京城,那就等於剝奪了他們參與政治的基本權力,所以列侯們堅決不執行皇帝的命令。當時漢文帝與列侯功臣的關係變得非常緊張,兩方僵持不下。於是,為了打破這種僵局,在公元前177年,漢文帝再一次下詔敦促列侯離開京城。但在發佈這第二道詔書的同時,漢文帝還對三個人的職務做了調整。

首先是賈誼,他被調離了京城,派到長沙國去任國相。接著是當時已經是丞相的周勃,漢文帝罷免了他的相位,讓他回到自己的封地。最後是灌嬰,他接替周勃成為了新任丞相。

漢文帝將賈誼調離中央,自然是為了緩和與功臣派之間的緊張關係。而漢文帝免去周勃的相位,則是為了讓身為百官之首的丞相起表率作用,帶頭執行列侯之國的政策。最後,漢文帝任命出身軍功層的灌嬰為新任丞相,這就保證他沒有觸及軍功受益階層的底線,也就是“非功臣不能封侯,非列侯不能任丞相”這一規則並沒有被破壞。

在漢文帝軟硬兼施的舉措下,列侯之國終於得到實施,在京城沒有官職的功臣列侯在周勃之後也紛紛離開京城。而遠離京城的軍功層在政治上也就很難再有大的作為。我們看周勃在京城權傾一時,何等威風,結果回到封地後就被人告發謀反鋃鐺入獄。雖然他後來被證明無罪,但他在監獄中卻遭受獄吏的凌辱,獄吏其實就是管理刑獄的官吏,所以他出獄後還發感慨,說自己竟然不知道獄吏的尊貴。由此可見,回到封地後的列侯功臣們,已經失去了昔日的政治能量,他們已經沒有力量再與皇權抗衡。


第四部分:漢景帝如何最終確立宮廷對中央政府的主宰地位?

漢文帝時期,軍功受益階層的政治勢力可以說是被大大削弱了。但是我們也注意到漢文帝還是不敢觸碰軍功層的核心權益,丞相的位置還牢牢握在功臣列侯手中,甚至這一特權還被傳遞給了他們的下一代。文帝死後,漢景帝任命的前三位丞相分別是陶青、周亞夫和劉舍,這三個人全都是開國功臣的兒子,也就第二代軍功層。那麼軍功受益階層對丞相的壟斷權還會持續多久,他們又是在什麼時候退出歷史舞臺的呢?

我們說第二代軍功層依然佔據著丞相的位置,但是他們所面對的政治環境已經發生了鉅變。因為在漢景帝時期,有兩種新興的官吏集團開始嶄露頭角,並且開始佔據西漢中央政府的主導地位。這兩種官吏就是法吏和軍吏。

法吏是指通曉法律的官吏。我們知道漢朝承襲秦朝的制度,是一個法度嚴密的國家。執法的官吏,在國家的日常運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漢文帝時期,隨著軍功層勢力被削弱,法吏也就有了被提拔的機會。從數據上就能看出這點:呂后時期,三公九卿和郡太守級別的官員中,法吏出身的官員人數只佔總人數的2%,而到了文帝時期,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了21%,到了景帝時期進一步增長到了23%。文帝時期負責周勃謀反案的主審名叫吳公,他就是法吏集團的代表。

我們再來看軍吏,軍吏是指在漢朝建立後,通過軍功一步步升遷上來的官吏。我們知道,漢景帝時期爆發了七國之亂,有了戰爭,自然也就給了很多人建功立業的機會,軍吏集團就被大規模的重用了。當時,他們已經佔據了三公九卿和郡太守19%的席位。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衛綰,他後來成了第一位非軍功層出身的正式丞相。

通過上面兩組數據,我們就會發現,漢景帝時期,法吏集團和軍吏集團加在一起已經佔據了政府高級官僚41%的名額。那麼軍功受益階層在當時還佔有多少席位呢?答案是30%。這樣對比之下就不難發現,景帝時期的軍功受益階層已經開始喪失了對政府的支配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漢景帝對軍功層發起了最後攻勢。

漢景帝做了什麼呢?他撕毀了“非有功之臣不能封侯,非列侯不能任丞相”這兩條協定,也就是突破了軍功層最後的底線。公元前148年前後,漢景帝提議要封皇后的哥哥王信為列侯。在當時,非軍功受益階層的人想要成為列侯並不是不行,但前提是必須要有讓所有人信服的功績。可是王信沒有任何功績,僅僅憑藉外戚身份就躋身列侯行列,這自然遭到軍功層的抵制。當時的丞相周亞夫就以白馬之盟為理由堅決反對漢景帝的提議,在這種情況下,漢景帝只能先暫時收回決定,等待下一個時機。

公元前147年,匈奴王徐盧投降漢朝,漢景帝利用這次機會,再一次提議要封徐盧為列侯。這次當然又遭到了周亞夫的反對,但這已經不是漢景帝的私事,而是涉及到漢朝對匈奴的邦交問題,漢朝要藉助徐盧封侯來彰顯對匈奴的友好和包容。因此,漢景帝力排眾議成功地將徐盧封侯,而他的這次成功也意味著非功臣不能封侯這一原則從此失效。

封侯的問題解決了,那麼接下來就是丞相的問題。在漢景帝封徐盧為列侯的同時,周亞夫面對漢景帝的步步緊逼辭去了丞相一職。三年後,周亞夫就被人舉報謀反。當時主審周亞夫的是主管全國最高司法權的廷尉,也就是法吏官員的代表。廷尉為周亞夫定罪時的說辭是,即使他活著不謀反,那麼死後也會在陰間謀反,周亞夫只能含冤絕食自盡。不難看出,漢景帝當時是下定決心要將周亞夫除掉。周亞夫死後,軍功受益階層中已經再沒有人能夠對皇權產生壓力。公元前143年,也就是周亞夫死的當年,非軍功層出身的衛綰出任丞相。

至此,丞相府也由漢景帝全權掌握,軍功受益階層的所有特權全部都被廢除,以皇權為中心的宮廷由此確立了對中央政府的主宰地位。

總結

以上就是為你解讀的《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我們總結一下。

  1. 軍功受益階層在西漢開國時,憑藉著國家的優待政策,幾乎壟斷了帝國的政治和經濟資源。此後,“非功臣不能封侯,非列侯不能任丞相”這兩條原則又保證了軍功受益階層對西漢政府50年的支配權。
  2. 在這50年間,宮廷與軍功層之間一直存在著權利上的博弈。西漢的宮廷政治在呂后時期開始成型,但是因為對軍功層權利的過分壓榨,最終導致軍功層發動政變。
  3. 到了漢文帝時期,文帝通過列侯之國等政策削弱了軍功層的影響力,但最終沒有觸碰到軍功層的底線,丞相的位置還牢牢地握在軍功層手中。
  4. 再推進到漢景帝時期,由於法吏與軍吏的興起,軍功受益階層開始喪失對中央政府的支配地位。而非軍功受益階層出身的衛綰擔任丞相,也就標誌著丞相府最終被皇帝掌控,以皇權為中心的宮廷由此確立了對中央政府的主宰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