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二妈米皮”来昆明“搅局”了!就在文庙直街……

近来,时而晴天时而雨,想要一天完整的昆明老街打卡之行似乎不太容易。

拨开“玄幻”的夏日走出去,倏然走进似百年前记忆里的昆明老街,老人们喝茶、看花、下棋、观鸟;年轻人们则忙着拍照打卡,融入民清时期肌理的传统建筑、老宅大院、旧时官邸,现代网红店,装修清新时尚的小店怎能错过。光美食这项大可以做出一张美食地图了:十字路口的这家小锅米线、拐角那家烤肉、街心那家烧豆腐、藏得极深的那家豆花米线……

这些光景,就是最昆明的味道,属于昆明的人间烟火。

“刘二妈米皮”来昆明“搅局”了!就在文庙直街……

文庙直街实景

再走走,就到了文庙直街。

短短百数米的巷弄里,充满岁月沧桑的老建筑里却冒着现代时尚的气息。似乎这条街在诉说着老街历历往事。

最近,昆明文庙直街65号,热闹升腾。一碗来自贵州遵义的“刘二妈米皮”,吸引里无数人驻足品味。有昆明人被这道遵义小吃俘获了,有贵州人找到了家乡的味道。挤不下,站着端着一碗米皮,也是真爱粉了。

“刘二妈米皮”来昆明“搅局”了!就在文庙直街……

“刘二妈米皮”来昆明“搅局”了!就在文庙直街……

刘二妈米皮文庙直街店开业盛况

什么是米皮?一探究竟

“米皮就是卷粉吧?”

“都是米做的,米皮和我们云南卷粉一样吗?”

“米皮到底和卷粉有什么区别?”

……

米皮还是卷粉?关于这个问题,已经在文庙直街引起哗然。

“刘二妈米皮”第三代传承人刘露介绍,刘二妈米皮选用上等贵州大米,磨成米浆,采用烫浆工艺,将沸水倒入一定比例的生米浆中,通过热水与浆充分搅拌,使得米浆所包含的淀粉活性增强。调好的米浆舀在蒸具里,双手时高时低倾斜转动,使米浆厚度均匀。摊好的米浆放在沸汽锅里蒸上4分钟,然后取出倒扣在板面上,使得蒸具与米皮分离。一张长60厘米,宽45厘米,厚3毫米左右的米皮就做成了。传统蒸法,筋丝好,筋道足,入口有弹劲有嚼头,配上特制的佐料,色香味俱全。

“刘二妈米皮”来昆明“搅局”了!就在文庙直街……

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米皮

循着香味,目不转睛盯着小店里一张张正在手工制作、晾晒的食物——米皮,只需坐下来,“来一份米皮,一份蛋包洋芋!”“要大碗,加米皮加肉。”临了再厚着脸皮问,“料要加足,不怕辣的哟!”

一碗遵义刘二妈米皮的诞生

操作间不大,几位厨师有条不紊制作这一碗来自贵州遵义的米皮,其中一位便是在遵义当地大家熟知的“三嬢”。

三嬢是刘二妈米皮第二代传承人之一,此次专程从遵义到昆明现场指导米皮技术。在游客如织的文庙直街,居然还有老乡在店里认出了三嬢,如见亲人般一见如故,一碗三嬢亲手制作的米皮下肚,满满的家乡味道,着实心满意足!

“刘二妈米皮”来昆明“搅局”了!就在文庙直街……

刘二妈米皮第二代传承人三嬢

年近60的三嬢,如今依然坚持上店实操,笑脸迎人地为客人制作一碗又一碗最地道的手工米皮。

一张小小的米皮,在三嬢的心中,或许更多的是连接着内心最柔软的情感和对上一辈人的传承与记忆。

生活在机器时代的我们对于手工活格外好奇,目不转睛盯着三嬢现场手工制作,小小一碗米皮在手中翻转,加上大块大块的肉酱,刚出锅喷香的辣椒油,再佐上花生、香葱、麻油、胡椒粉、芝麻……

不出一分钟,一碗灵魂“刘二妈米皮”便到了你的手上。一拌一拈,几筷子便见底了。却回味无穷:米皮口感细腻、筋道有嚼头,辣椒油的香和辣恰到好处。尤其夸爆肉酱,大块,肉瘦,香,嫩。没想到它能和素米皮搭档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刘二妈米皮”来昆明“搅局”了!就在文庙直街……

刘二妈米皮第二代传承人三嬢亲手制作米皮

云南人有一千种洋芋的做法,没想到今天又解锁了一种。“蛋包洋芋”打开了一个洋芋新世界,煎好鸡蛋,包裹上类似于云南“老奶洋芋”的洋芋做法,配上蘸料。咬一口,鸡蛋的香和属于洋芋的味道,是每个人都会爱上的小吃。尤其往来的孩子,吃完一个非要带走一个。

“刘二妈米皮”来昆明“搅局”了!就在文庙直街……

到店必尝小吃之一蛋包洋芋

一碗米皮,一份蛋包洋芋下肚,最后用一杯蜂蜜银耳羹,结束一场战斗。

没想到,“刘二妈米皮”很对我们这个云南胃。

餐毕,有人还在纠结米皮和卷粉的区别。哪管那么多,好吃,就对了。

“刘二妈米皮”来昆明“搅局”了!就在文庙直街……

标配:米皮、蛋包洋芋、蜂蜜银耳羹

希望昆明人爱上这碗小小的米皮

遵义人都爱吃的“刘二妈米皮”已经传承了59年,小小一碗米皮,却代表遵义小吃去过上海,走过很多地方。如今已经传承至第三代,还成为了当地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米皮在贵州遵义美食圈的地位,就如同米线之于昆明人,不仅仅是一道主食,一道传统小吃,还承载了很多情感。

“来自家乡奶奶的味道。”邻桌来自贵州的女孩们,边嗦米皮边被勾起回忆。

在文庙直街65号,这是“刘二妈米皮”的昆明首店。刘二妈的后人们在店里,向来往食客介绍着这碗传承了59年的“刘二妈米皮”。就像米线之于云南人的意义,米皮就是贵州拥有姓名的传统小吃。

“刘二妈米皮”来昆明“搅局”了!就在文庙直街……

刘二妈米皮昆明首店位于文庙直街65号

贵州遵义的刘二妈,用一门手艺做了一碗米皮的生意,至今已经传承了三代人。这一代后人们希望把家乡味道带到全国各地,让祖辈的手艺用全新的方式传承下去。

“刘二妈米皮”在贵阳和遵义已经有超过25家直营店及加盟店,昆明文庙直街作为昆明首店,他们希望未来在昆明生活的贵州人能吃到“家乡奶奶的味道”,希望昆明人也爱上这碗小小的米皮。

昆明文庙直街65号,是“刘二妈米皮”的第一站。在昆明,还会留下很多足迹。

后记:

坐在街边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老街风貌,别有一番滋味。仿佛是回到了从前的老街。

享用完来自贵州遵义的米皮,可以坐在茶馆喝个茶,去东方书店坐一会。当然藏不住我们转场去网红店打卡的心思,一个手工冰淇淋,一间咖啡店,就可以拍上一下午了。

“刘二妈米皮”来昆明“搅局”了!就在文庙直街……

文庙老街缩影

老街承载了一座城的历史和文化,美食连接了不同时代的美味和记忆。美食是一条街的名片,也是不同时代的回忆。不管是昆明的米线,还是贵州的米皮,都沉浸于时间的记忆里。手艺传承下去,记忆里的味道就一直都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