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zCoin鏈改觀察·關於區塊鏈,那些你不知道的前世今生

區塊鏈在中國一直緩慢發展,一方面是因為區塊鏈的概念並未被大眾熟悉,一方面是因為有人利用區塊鏈進行不正當的交易。關於“區塊鏈的基礎性研究和應用”以及“區塊鏈+”的概念,讓區塊鏈這個從IT和金融領域被廣泛討論的概念迅速的變成了民眾間茶餘飯後的高頻詞。這讓不少從業者都堅信,區塊鏈的春天來了。

說起區塊鏈,不少網友肯定都能在網站上搜索到“區塊鏈是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等這種背書式官方解釋。但關於區塊鏈,很多網友仍然存在著一些疑惑:它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在發展的過程中,又有一些怎樣的淵源呢?那今天,就跟著小編去探索一下關於區塊鏈,那些你不知道的前世今生吧。

BizCoin鏈改觀察·關於區塊鏈,那些你不知道的前世今生

區塊鏈的前世

眾所周知,區塊鏈起源於比特幣,一位自稱中本聰的人在2008年11月1日發表了《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一文,標誌了比特幣的誕生。緊接著兩個月之後,基於比特幣沉澱的底層技術,開始步入實踐。隨著序號為0、1的區塊誕生並相互連接成為了鏈,區塊鏈宣告誕生。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區塊鏈最早要追溯到1976年,密碼學大師Bailey W. Diffie和Martin E. Hellman發表了一篇叫《密碼學的新方向》的論文,正式開啟了密碼學。同一年,哈耶克出版了一本經濟學方面的專著《貨幣的非國家化》,為密碼學貨幣的誕生埋下了暗線。

到了1900年密碼朋克的“主教”級人物大衛·喬姆發明了密碼學匿名現金系統Ecash。英國的密碼學家亞當·貝克在1997年發明了哈希現金,其中用到了工作量證明系統(Proof of Work)

隨後,在1997年,哈伯和斯托尼塔,提出了一個用時間戳的方法保證數字文件安全的協議,該協議闡述了當一個虛擬貨幣被交易時,被蓋上時間戳,它就不能被串改。這個協議在後來也成為比特幣區塊鏈協議的原型之一。

1998年,密碼學專家戴偉發明了B-money。B-money強調的是點對點的交易和不可更改的交易記錄,在網絡中的每一個交易者都保持對交易的追蹤。

2004年,PGP加密公司的頂級開發人員哈爾芬妮推出了電子貨幣“加密現金”,在其中採用了可重複使用的工作量證明機制(RPOW)。

但是,當時這種單一的發明和設想,還沒能夠融合成為一種世界級的虛擬貨幣。基於社會的發展及各方壓力,各個發明和設想都沒能成功。直到2008年,中本聰綜合並且優化了時間戳、工作量證明機制、非對稱加密技術、UTSO的結構,最終發明了比特幣,並在落地實踐的時候,誕生了區塊鏈。

BizCoin鏈改觀察·關於區塊鏈,那些你不知道的前世今生

區塊鏈的今生

而此時的區塊鏈,不過是襁褓中的嬰兒,除了初具形狀之外,一切的“生存技能”都需要不斷的實踐,不斷的改進。根據區塊鏈科學研究創始人梅蘭妮·斯萬(Melanie Swan)的觀點,區塊鏈技術發展至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區塊鏈1.0、區塊鏈2.0、區塊鏈3.0階段。

區塊鏈1.0: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可編程貨幣。它更多的是指數字貨幣的創新,如貨幣轉移、兌付和支付系統等。

區塊鏈2.0:基於區塊鏈的可編程金融。它更多的涉及一些合約方面的創新,特別是商業合同以及交易方面的創新,比如股票、證券、期貨、貸款、清算結算、智能合約等。

區塊鏈3.0:區塊鏈在其他行業的應用。它應用區塊鏈技術大規模服務的傳統經濟並能支撐大規模併發量的數據應用場景,包括健康、科學、文化和基於區塊鏈的司法、投票等。

現在區塊鏈已經朝著區塊鏈3.0的時代大踏步邁進,關於它的研究與應用也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現有的落地應用主要分為與區塊鏈技術非常匹配的新商業模式,例如娛樂行業的遊戲視頻方面。以及對已有的中心化業務進行改造,例如去中心化金融,大數據等,實現區塊鏈賦能這兩個方向。

縱觀區塊鏈的發展歷史,它也是歷經曲折才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目前區塊鏈技術尚未成熟,還處於成長期,區塊鏈主要應用仍然大部分集中在金融領域,要想從其他行業應用到區塊鏈技術還需要有一段路程要走。

但是,區塊鏈的發展是勢不可擋的,積極學習區塊鏈領域並認真研究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的,因為它將來肯定會像互聯網一樣應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