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寂逃亡姐妹篇《寂静之地》,恐怖片到底在向我们传达什么?

上次为大家介绍了一部以“发声即死”为规则的恐怖片《死寂逃亡》,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在怪物突然入侵后,女主一家的逃亡之路。与《死寂逃亡》相比,《寂静之地》这部影片写的更像是人们在适应“发声即死”规则后的生活,由艾米丽波兰特夫妇自导自演(女主在《穿普拉达的女王》中饰演米兰达的第一助理并凭此片获得金球奖最佳女配)。

恐怖片的内核是什么?

人的存在就是打破规则,很多恐怖片都向我们传达这个思想,因为在规则面前人选择的有限性导致人们对单一选择的抵触。比如日本《大逃杀》,一个班的同学自相残杀,只有杀死其他人,活到最后的那个人才能生存下来。但是男主和女主却打破规则,破坏监视组织,杀死北野武老师,最后生存下来了两个人,一起走向逃亡的路。再比如美国《饥饿游戏》,从十一个区各选出一男一女进行厮杀,最后留下一个胜利者,男主女主也以让举办方一个胜利者都没有作为威胁打破了规则。在比如《人狼游戏4,越狱》,这一部的男主女主并没老老实实玩游戏,而是在监控·的死角通过锯掉项圈来到两个阵营共存的目的。没有观影者愿意看到主角团在规则面前的妥协,打破规则总能给人鼓舞人心的力量。

死寂逃亡姐妹篇《寂静之地》,恐怖片到底在向我们传达什么?

上世纪末电影《大逃杀》


“发声即死”规则下的妥协

而《寂静之地》的打破规则,就是“发声”。

为了烘托“发声”的危险性,影片在前面极大程度的渲染了“禁止出声”这个概念,甚至这次的怪物是《死寂逃亡》的升级版,在对声音敏感的同时,具有更高的行动力和判断力。比如男主在去往商店的路上铺满了沙子路,又比如在女儿将酒精灯打落,地毯着火时女主的焦急和男主的本能反应,还有女主在脚踩入钉子后,却同时还要忍耐分娩痛苦时的静谧(这里女主真是贡献了骨灰级演技),这一切都是人们对规则的妥协,为了未来未来生命得以延长。


死寂逃亡姐妹篇《寂静之地》,恐怖片到底在向我们传达什么?

女主分娩


“打破规则”才是影片的主旨。

第一次打破规则是小儿子拿起有声音的飞机模型,第二次打破规则是陌生男人在林中对自由的呼喊,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第三次打破规则是男主为了保护车子里的儿女,对怪物发出挑衅的声音,这是本片的一个高潮,规则就是用来打破,因为总有比他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破坏规则来维护,对陌生男子而言,这样东西是自由,对男主而言,这样东西是儿女的生命。


死寂逃亡姐妹篇《寂静之地》,恐怖片到底在向我们传达什么?

男主高光时刻

生命的延长,不如生命的延续

最后一次打破规则是在影片的结尾,不在是自我毁灭式的呐喊,而是挑战未来的枪声。女儿利用助听器加扩音器的噪声吸引来一个又一个怪物,女主用枪一个又一个解决。本片是开放式结局,我们不知道女主一家最后的命运,也许一家人紧跟着男主命赴黄泉,也许第二天开始便有光明,但是这个结局,给了男主一家希望。

文中还有一个被观众广为吐槽的情节,为什么男主女主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生孩子,我却认为这个情节并不狗血,繁衍代表着希望,比起生命的延长,生命的延续才更加可贵。


死寂逃亡姐妹篇《寂静之地》,恐怖片到底在向我们传达什么?

用枪一起迎接未来吧


四次打破规则,有的是牺牲,而有的却是对现状的改变。这部影片确实算不上什么一等一的好电影,但是它传达给我们一个很浅显却总容易被遗忘的道理。

如果现状让你不够满意,那就努力去改变它吧,当忍耐成为习惯,我们可能会失去最初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