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一杯茶換來的麼?——《聊齋志異》成書之謎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

《聊齋志異》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將古代小說中“志怪”、“傳奇”和“人情”融為一體,吸收了古代白話小說的長處,形成了獨特的簡潔而優雅的文言風格,藝術造詣在歷代文言小說之上,是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最高峰。正是由於《聊齋志異》這部作品成就了蒲松齡,使蒲松齡擠身於優秀文學家之林,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真的是一杯茶換來的麼?——《聊齋志異》成書之謎

關於《聊齋志異》,大家可能聽過傳得很廣的一個說法,說蒲松齡為了寫《聊齋志異》,在他的家鄉柳泉路邊擺茶攤,請過路人講奇異的故事,聽完了潤色整理,就成了《聊齋志異》。

果真如此嗎?

蒲松齡(1640-1715年)出生於一個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從青年時代起,為了求得科舉進身, “日夜攻苦,冀得一第”。19歲初應童子試,考取秀才,在縣、府、道的考試中連得第一,補博士弟子員。但此後卻屢試不第。他31歲開始出外謀生,先在江南寶應縣知縣孫蕙處當了一年幕賓,以後便長期在縉紳家設館教書,70歲撤帳家居,直到了71歲,才援例選了歲貢生,4年後,他就去世了。學者們根據其生平,廣徵史料。

認為蒲松齡寫下此宏篇鉅著的原因,綜合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家境貧困。

蒲松齡一輩子生活在農村,過著“家門暫到渾如客,饔米將空始欲愁”的窮愁潦倒的日子。蒲松齡生於小康之家,稍長家境敗落。他才富五車,也只好窮守蔽廬。為養家餬口,蒲松齡到外鄉坐館,以“舌耕”度日。在此期間,他多次為人代筆,寫壽屏錦幛,敘跋疏表,無所不包。康熙12年淄川大旱,眼看要過年了,孩子們鬧著要吃要穿,而家裡卻無隔夜糧,甚至連給灶王爺供奉的祭品都沒有。蒲松齡呼天喚地,悲從中來。絕望之中,他只能把搜神志怪、神異故事當做自己的精神食糧,勉強撐持著活下來。

真的是一杯茶換來的麼?——《聊齋志異》成書之謎

(二)科場失意。

蒲松齡一生接受的是封建主義的傳統教育,他始終把金榜題名、榮宗耀祖當做正統的人生道路,而把科場失意看成是遺憾終身的大事。受其父蒲磐的影響,蒲松齡從小喜愛讀書,經、史、詩、文皆過目成誦。19歲時,在縣、府、道連考三個第一,中了秀才。但此後幾十年,屢次考試總以“病鯉暴腮,飛鴻鎩羽”結束。康熙17年,他再次落第,和朋友李文貽泛舟大明湖,藉以消愁。面對良辰美景,他愁上加愁,淚水潸然而下。之後,寫下了《大江東去·寄王如水》一詞,感嘆自己固然是抱玉卞和,無奈考官是糊眼冬烘鬼,也難以進身。在歷盡辛酸之後,蒲松齡逐漸清醒。八股文的重壓、科舉考試對讀書人的茶毒,功名不就的失意,考官的愚智不分,一股腦兒湧上心來,他滿腔悲憤,似骨鯁在喉,必求一吐為快。他的創作具有明確的目的,即為了反映自己生活的時代,抒發自己的情懷。

他在《感憤》詩中說:

“新聞總人夷堅志,斗酒難消虧磊塊愁。“

在《聊齋自志》中寫道:

“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

因此,從《聊齋志異》裡,人們不僅可以看到他的胸中磊塊,而且透過作品中的狐鬼精靈、奇人異事,還可以真實地看到清代順治、康熙王朝的時代風雲。

真的是一杯茶換來的麼?——《聊齋志異》成書之謎

(三)知識淵博+廣具才能。

年輕時,蒲松齡和朋友張篤 慶、李希梅、王鹿瞻等,曾結為“郢中詩社”,以求在學問、道德、文思方面有所發展。他們賦詩酬答,相互磨礪。由此練就了文字功夫。康熙年間,蒲松齡曾住進青雲寺苦瀆,晨誦夕讀,不遺餘力。青雲寺以它的甘泉春雨、朝霞彩虹陶冶了蒲松齡的文學靈性。

他不僅擅長短篇小說創作,而且精通濤文詞曲。他畢生寫下了大量的作品,著有《聊齋志異》490餘篇,詩900餘首,文400餘篇,詞100餘闕,俚曲14種,戲3出,雜著數種。

在他的許多不同體裁的作品裡,可以看到一個突出的主題,就是揭露官府豪紳同人民群眾的矛盾,反映社會黑暗和民生疾苦。《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它在作者40歲前後就基本寫成,以後又經過長期的修訂增補。雖然它的題材多數來自口頭傳說,但是大多經過作者的再創作,賦予新的內容和思想意義。

(四)幕賓生涯,增廣見識。

康熙9年9月,蒲松齡應朋友之邀,做了揚州府寶應縣知縣的幕賓。在此,他多次隨知縣視察民情,治理河道,歡宴遊歷,應付上司。大半生身居窮鄉僻壤的蒲松齡,惟一一次混跡官場,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一方面,他目睹了吏治的黑暗,另一方面,南方山水的鐘靈秀氣使這位老夫於陶醉其中,欲發洩而後快。他是一個平生很少出遠門的人,看起來僅僅登過泰山和嶗山,多次到過濟南而已,所以有機會到淮南遊歷就不免感受特深,沿途的景物他都寫進詩中去。形成了他的詩的特點,進而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點,甚至影響到《聊齋志異》的風格特點。蒲氏在南遊時已經在蒐集故事,先用詩的形式寫出試看,然後再寫成小說。

真的是一杯茶換來的麼?——《聊齋志異》成書之謎

蒲氏有《獨坐懷人》詩一首,中有句雲:

“途夯書本著,愁盛酒無權:暮笛驚殘夢,深窗坐小年。”

雖說是“書未著”,其實“書”的內容已經在殘夢後的深窗下醞釀了。假如蒲松齡不曾有南遊的親身經歷,沒有多少篇七言律詩的試寫,小說是不容易寫到這種境界的。

(五)胞妹不幸。

蒲松齡的妹妹,嫁了一個吃喝嫖賭。不務正業的丈夫。蒲家經濟窘迫又無權勢,無法顧及其妹。後來,妹妹來求胞哥幫忙,兄妹相對無語,只有淚長流。聰明、善良的胞妹的不幸遭遇,使蒲松齡對下層婦女的生活境遇、社會地位有了進一步認識,成為其描寫婦女不幸和抗爭的主要契機。

以上是蒲松齡寫成《聊齋志異》的外在、內在原因。其實,蒲松齡整整花了30餘年時間,寫成490餘篇聊齋故事,大概不會像寫一部辭書那樣有著明確的目的性。如果非要說是有什麼原因的話,那應該是生活,是不如意的生活硬從強烈希冀科場進身的蒲松齡身上擠出一部流芳百世的《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描述的主要人物有:

聶小倩

聶小倩是一個美貌女鬼,生前只活到18歲,死後葬在浙江金華城北的荒涼古寺旁,不幸被妖怪夜叉脅迫害人。後浙江人寧採臣暫居寺院,小倩受妖怪指使,前來謀害,卻被採臣的正氣打動,便以實相告,助採臣轉危為安。採臣也不負小倩重託,助她逃脫魔爪,並收留她侍奉母親和久病的妻子,小倩勤勞善良,深受寧家人喜愛。小倩因長期接觸活人,逐漸猶如常人,寧家人亦絕口不提她的身份。寧妻病逝後,小倩嫁給寧採臣做鬼妻,之後,又指點採臣除掉前來報復的金華妖怪。幾年後,寧採臣考中進士,小倩也生下一子,寧採臣還納一小妾,小倩、小妾又各生一子,三個兒子長大後也都成了有名望的人。

真的是一杯茶換來的麼?——《聊齋志異》成書之謎

寧採臣

寧採臣,浙江人,為人慷爽正直。某日他借宿浙江金華北郊的一座古寺,先後結識陝西劍客燕赤霞和女鬼聶小倩。聶小倩被夜叉妖怪驅使害人,但本性善良,不願助紂為虐。妖怪欲殺害寧採臣,幸在聶小倩和燕赤霞幫助下躲過一劫。寧採臣也助聶小倩逃離魔掌,並收留她侍奉母親和久病的妻子。寧妻病逝後,寧採臣娶聶小倩作鬼妻。後在聶小倩指點下,寧採臣用劍袋消滅夜叉。幾年後,寧採臣考中進士,聶小倩也生下一個兒子。之後他還納了一個小妾,小倩、小妾又各生一子,一家人其樂融融,三個兒子長大後也都成了有名望的人。

真的是一杯茶換來的麼?——《聊齋志異》成書之謎

燕赤霞

燕赤霞是一位降妖除魔的俠義之士,為人正氣凜然,寬和從容,頗有仙風道骨之姿,是一位性格怪異的降魔者,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

真的是一杯茶換來的麼?——《聊齋志異》成書之謎

黑山老妖

黑山老妖是妖魔兩界之王,黑山也是個千古傷心者,莫問愛,莫問情,過去不再尋,愛過方知情重,一切只因有愛有情。我愛你,你卻不愛我,我為愛成魔。據說黑山老妖是怨氣與恨凝結所化。很久以前他本來是一個懵懂的少年,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可是突如其來的事情變故讓他承受不了重大的打擊,沒有辦法,唯有離開。卻因狠心大作怨氣太重,本想復仇,想來想去算了罷了,與其遺恨終生,不如選擇原諒,居住一座萬物不生、荒無人煙的萬妖山,是萬妖群魔之首。

辛十四娘

辛十四娘是一個一心為蒼生奉獻的小狐妖,紅衣佳人,長得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雖身為狐妖,但心地善良,與狐狸父親及十八個姐妹一同寄住禪院之中,因在十九個姐妹中排行第十四,故名。她著意行善積德,以助人為樂、修道成仙為志,希望追求精神層面的超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