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越來越淡,儀式越來越簡,你懷念小時候的“過年”嗎?

今年春節已漸行漸遠,朋友們談論起來總覺得春節還沒過多久。仔細想想,原來是由於疫情影響,我們過春節的一個儀式--走親訪友還沒履行完畢。儘管這個儀式越來越簡化,甚或有時候覺得是一種負擔,但是一旦缺失也令人覺得有些許遺憾。

曾幾何時,在我們的印象中“年味”越來越淡,也令我們懶得再有美好的心情去期待、去籌備、去享受。

“年味”越來越淡,儀式越來越簡,你懷念小時候的“過年”嗎?

過年的味道


一、兒時的“過年”喜慶祥和

回憶起幾十年前的春節,真的是幸福滿滿。我小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從進入臘月就開始籌備過年了。母親每年臘月總是豪爽地用黃豆換一包豆腐(20多斤),分別做成凍豆腐、臭豆腐、炸豆腐以備過年時吃。從喝臘八粥開始,到臘月二十三的小年拜灶君,到除夕當天“請逝去的祖先回家過年”、貼春聯,到除夕夜包餃子、放鞭炮、看春晚(1983年開始),到春節拜年,再到正月初二出嫁閨女回門拜年,正月初三“送逝去的祖先離家”......一直忙完正月十五元宵節,可以說每天都在忙碌著、幸福著。

“年味”越來越淡,儀式越來越簡,你懷念小時候的“過年”嗎?

記憶中的幸福年


其中,比較讓小孩子興奮的是趕年集。每逢臘月二十、二十五、二十九或三十就是當地人們趕年集、備年貨的日子,也是我們小孩子有錢花的日子。男孩子可以蹦著跳著去集市買心愛的玩具、煙花爆竹,女孩子可以三五成群去買塑料花和小飾品。就連集市上發生的許多令人忍俊不禁的事也歷歷在目:因放鞭炮燒了褲子的賣家、被淘氣孩子放“地老鼠”鑽入褲襠而怒罵的大爺、因家中不給買東西而撒潑打滾的“熊孩子”......

“年味”越來越淡,儀式越來越簡,你懷念小時候的“過年”嗎?

趕年集


為什麼小時候的“年味”這麼濃?仔細想想,一個原因是那時候生活條件差,人們在過年時為圖喜慶而大方消費,人們的物慾得到了暫時滿足;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過年時滿滿的“儀式感”,喝臘八粥、拜祭灶君、趕年集、貼春聯、虔誠地拜年,大人們或有條不紊或忙忙碌碌地籌備,小孩子望眼欲穿的期待,每件事各有各的程序,或莊重、或喜慶、或好玩,幸福也就種在了每個人心中。

二、儀式感可以使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它可以是信仰,是對生活的熱愛,是對精緻方式的認可和追求。

“年味”越來越淡,儀式越來越簡,你懷念小時候的“過年”嗎?

小王子坐在通往空中城堡的橋上


(一)儀式感可以增加人的品味和良好的內心體驗。我們都有體會,一些做事講究儀式和程序的人,會帶給人們認真、莊重、會享受生活的感覺,其內心也會獲得豐富的體驗,其投入、享受的樣子確實令人羨慕。比如泡茶,一個講究茶藝的人不會因為各種茶具、一遍一遍的沖泡程序而感到繁瑣,他們精心地洗刷茶具,一遍遍沖泡出茶的香味,慢慢地品味、細細地咂磨,其陶醉其中的樣子多麼讓人神往!也許只有經過這麼多看似繁雜的程序,才能真正令人體驗到茶中蘊含的生活味道。

“年味”越來越淡,儀式越來越簡,你懷念小時候的“過年”嗎?

泡茶


(二)儀式感可以讓孩子對某項事物引起重視。做某項事情前如果有一定的儀式,可以使孩子進行充分的心理準備、行動準備,孩子就會產生熱切的期待,進而會高度重視該項事情,並期望把事情做得更完美。比如參加音樂會,家長如果提前告訴孩子要遵守紀律,並做好著裝、飲食等各項準備,一起與孩子細心地謀劃穿什麼服裝以示莊重,採用什麼言行舉止以示禮貌,為了不頻繁去衛生間、不因刺激性的食物味道影響別人,飲食上應該如何注意,等等。這些提前準備的儀式,足以讓孩子對音樂會產生嚮往,他們一定會興奮緊張地認真準備,活動也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年味”越來越淡,儀式越來越簡,你懷念小時候的“過年”嗎?

高考宣誓儀式

(三)儀式感能帶給孩子滿滿的幸福。亞特蘭大日報社一項調研發現,家庭中收集故事和回憶帶給孩子的幸福感遠遠超過物質的滿足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重要考試、集體活動、生日、畢業典禮、夫妻的結婚紀念日、重大節日等等,都可以通過豐富的儀式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幸福,併為之認真籌備、爭取完美表現。當孩子回憶這些往事時,必定會充滿幸福感和對家人的深情厚愛。

三、缺乏儀式感的生活索然無味

當今時代,由於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等原因,大部分人的生活目的性越來越強,為了達到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目的可以不顧過程,許多生活“儀式”似乎成了一個費時費力費錢的東西被漸漸丟棄。

仔細想想,人生其實就是一個過程。任何的物慾之“得”終將不再屬於你,一切不計過程的目的都毫無意義,只有在人生過程中體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年味”越來越淡,儀式越來越簡,你懷念小時候的“過年”嗎?

快節奏的上班族


現實中,我們為了孩子有個好事業或者能夠掙大錢,就得想著讓孩子考個好大學,為此就得逼孩子努力學習、參加各種培訓班。什麼學習、活動、慶祝,都得考慮是否對時間、精力、物質、孩子成績提高等方面“有用”,一切過程能簡化的簡化,能省略的省略。這樣做的結果,孩子的成績或能力確實上去了。但是,許多孩子卻變得“空心”了,不知道活著有什麼意義,不知道什麼是幸福,留給他們的只有高強度學習的“噩夢”和被錄取後並不持久的快樂。

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精神科主治醫師、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徐凱文在主題演講《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中指出:“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意義。”徐教授指出,這些學生最嚴重的問題表現是“空心病”。“空心病”可以稱為“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不只是北京大學,全國各地大學體驗不到人生樂趣、產生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不在少數。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四分之一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高校已成抑鬱症重災區。我國現在接近3600萬在校大學生,按照這個比例推算,接近900萬人曾有抑鬱心理問題。加上有其他心理問題的人,數據肯定令人震驚。

“年味”越來越淡,儀式越來越簡,你懷念小時候的“過年”嗎?

鬱悶的年輕人


徐教授還指出:不只是學生“空心”了,(大人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我們看一下中國人精神障礙的患病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100箇中國人當中只有1個人患有精神障礙,而這個數據到2005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17.5%。焦慮症的發病率,上世紀八十年代大概1%到2%的樣子,現在是13%,我現在用的數據都是世界衛生組織發表在最高診級醫學刊物上,全國流行病院調查的數據。

至少每100箇中國人當中,有13個人是焦慮症患者。我做了20年精神科醫生,我剛做精神科醫生時,中國人精神障礙、抑鬱症發病率是0.05%,現在是6%,12年的時間增加了120倍。

“年味”越來越淡,儀式越來越簡,你懷念小時候的“過年”嗎?

憂心忡忡的商人


一些人產生這種狀況,除了缺乏理想信念外,筆者認為另一個關鍵因素是:

生活“目的性”增強,生活節奏盲目加快,生活儀式感缺失,導致不幸福的體驗增加。假如我們小時候的生活中充滿儀式感,必會產生對生活的尊重、熱愛和對幸福生活的渴望,還至於認為“生活沒有意義”而產生諸多心理問題嗎?

結語

儀式感體現的是對人生的一種敬畏、一種熱愛、一種嚮往。只要學習生活充滿儀式感,幸福就會無處不在!奮鬥就會變得更有意義!

★作者:@教育心理專報,分享科學教子方法,剖析優質教育案例,解決家庭教育困惑,關注少年兒童身心發展。歡迎關注,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