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越来越淡,仪式越来越简,你怀念小时候的“过年”吗?

今年春节已渐行渐远,朋友们谈论起来总觉得春节还没过多久。仔细想想,原来是由于疫情影响,我们过春节的一个仪式--走亲访友还没履行完毕。尽管这个仪式越来越简化,甚或有时候觉得是一种负担,但是一旦缺失也令人觉得有些许遗憾。

曾几何时,在我们的印象中“年味”越来越淡,也令我们懒得再有美好的心情去期待、去筹备、去享受。

“年味”越来越淡,仪式越来越简,你怀念小时候的“过年”吗?

过年的味道


一、儿时的“过年”喜庆祥和

回忆起几十年前的春节,真的是幸福满满。我小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从进入腊月就开始筹备过年了。母亲每年腊月总是豪爽地用黄豆换一包豆腐(20多斤),分别做成冻豆腐、臭豆腐、炸豆腐以备过年时吃。从喝腊八粥开始,到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拜灶君,到除夕当天“请逝去的祖先回家过年”、贴春联,到除夕夜包饺子、放鞭炮、看春晚(1983年开始),到春节拜年,再到正月初二出嫁闺女回门拜年,正月初三“送逝去的祖先离家”......一直忙完正月十五元宵节,可以说每天都在忙碌着、幸福着。

“年味”越来越淡,仪式越来越简,你怀念小时候的“过年”吗?

记忆中的幸福年


其中,比较让小孩子兴奋的是赶年集。每逢腊月二十、二十五、二十九或三十就是当地人们赶年集、备年货的日子,也是我们小孩子有钱花的日子。男孩子可以蹦着跳着去集市买心爱的玩具、烟花爆竹,女孩子可以三五成群去买塑料花和小饰品。就连集市上发生的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事也历历在目:因放鞭炮烧了裤子的卖家、被淘气孩子放“地老鼠”钻入裤裆而怒骂的大爷、因家中不给买东西而撒泼打滚的“熊孩子”......

“年味”越来越淡,仪式越来越简,你怀念小时候的“过年”吗?

赶年集


为什么小时候的“年味”这么浓?仔细想想,一个原因是那时候生活条件差,人们在过年时为图喜庆而大方消费,人们的物欲得到了暂时满足;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年时满满的“仪式感”,喝腊八粥、拜祭灶君、赶年集、贴春联、虔诚地拜年,大人们或有条不紊或忙忙碌碌地筹备,小孩子望眼欲穿的期待,每件事各有各的程序,或庄重、或喜庆、或好玩,幸福也就种在了每个人心中。

二、仪式感可以使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它可以是信仰,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精致方式的认可和追求。

“年味”越来越淡,仪式越来越简,你怀念小时候的“过年”吗?

小王子坐在通往空中城堡的桥上


(一)仪式感可以增加人的品味和良好的内心体验。我们都有体会,一些做事讲究仪式和程序的人,会带给人们认真、庄重、会享受生活的感觉,其内心也会获得丰富的体验,其投入、享受的样子确实令人羡慕。比如泡茶,一个讲究茶艺的人不会因为各种茶具、一遍一遍的冲泡程序而感到繁琐,他们精心地洗刷茶具,一遍遍冲泡出茶的香味,慢慢地品味、细细地咂磨,其陶醉其中的样子多么让人神往!也许只有经过这么多看似繁杂的程序,才能真正令人体验到茶中蕴含的生活味道。

“年味”越来越淡,仪式越来越简,你怀念小时候的“过年”吗?

泡茶


(二)仪式感可以让孩子对某项事物引起重视。做某项事情前如果有一定的仪式,可以使孩子进行充分的心理准备、行动准备,孩子就会产生热切的期待,进而会高度重视该项事情,并期望把事情做得更完美。比如参加音乐会,家长如果提前告诉孩子要遵守纪律,并做好着装、饮食等各项准备,一起与孩子细心地谋划穿什么服装以示庄重,采用什么言行举止以示礼貌,为了不频繁去卫生间、不因刺激性的食物味道影响别人,饮食上应该如何注意,等等。这些提前准备的仪式,足以让孩子对音乐会产生向往,他们一定会兴奋紧张地认真准备,活动也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年味”越来越淡,仪式越来越简,你怀念小时候的“过年”吗?

高考宣誓仪式

(三)仪式感能带给孩子满满的幸福。亚特兰大日报社一项调研发现,家庭中收集故事和回忆带给孩子的幸福感远远超过物质的满足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重要考试、集体活动、生日、毕业典礼、夫妻的结婚纪念日、重大节日等等,都可以通过丰富的仪式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并为之认真筹备、争取完美表现。当孩子回忆这些往事时,必定会充满幸福感和对家人的深情厚爱。

三、缺乏仪式感的生活索然无味

当今时代,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等原因,大部分人的生活目的性越来越强,为了达到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目的可以不顾过程,许多生活“仪式”似乎成了一个费时费力费钱的东西被渐渐丢弃。

仔细想想,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任何的物欲之“得”终将不再属于你,一切不计过程的目的都毫无意义,只有在人生过程中体验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年味”越来越淡,仪式越来越简,你怀念小时候的“过年”吗?

快节奏的上班族


现实中,我们为了孩子有个好事业或者能够挣大钱,就得想着让孩子考个好大学,为此就得逼孩子努力学习、参加各种培训班。什么学习、活动、庆祝,都得考虑是否对时间、精力、物质、孩子成绩提高等方面“有用”,一切过程能简化的简化,能省略的省略。这样做的结果,孩子的成绩或能力确实上去了。但是,许多孩子却变得“空心”了,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不知道什么是幸福,留给他们的只有高强度学习的“噩梦”和被录取后并不持久的快乐。

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徐凯文在主题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中指出:“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意义。”徐教授指出,这些学生最严重的问题表现是“空心病”。“空心病”可以称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无效。不只是北京大学,全国各地大学体验不到人生乐趣、产生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高校已成抑郁症重灾区。我国现在接近3600万在校大学生,按照这个比例推算,接近900万人曾有抑郁心理问题。加上有其他心理问题的人,数据肯定令人震惊。

“年味”越来越淡,仪式越来越简,你怀念小时候的“过年”吗?

郁闷的年轻人


徐教授还指出:不只是学生“空心”了,(大人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们看一下中国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100个中国人当中只有1个人患有精神障碍,而这个数据到2005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17.5%。焦虑症的发病率,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概1%到2%的样子,现在是13%,我现在用的数据都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在最高诊级医学刊物上,全国流行病院调查的数据。

至少每100个中国人当中,有13个人是焦虑症患者。我做了20年精神科医生,我刚做精神科医生时,中国人精神障碍、抑郁症发病率是0.05%,现在是6%,12年的时间增加了120倍。

“年味”越来越淡,仪式越来越简,你怀念小时候的“过年”吗?

忧心忡忡的商人


一些人产生这种状况,除了缺乏理想信念外,笔者认为另一个关键因素是:

生活“目的性”增强,生活节奏盲目加快,生活仪式感缺失,导致不幸福的体验增加。假如我们小时候的生活中充满仪式感,必会产生对生活的尊重、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还至于认为“生活没有意义”而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吗?

结语

仪式感体现的是对人生的一种敬畏、一种热爱、一种向往。只要学习生活充满仪式感,幸福就会无处不在!奋斗就会变得更有意义!

★作者:@教育心理专报,分享科学教子方法,剖析优质教育案例,解决家庭教育困惑,关注少年儿童身心发展。欢迎关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