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典故之人生哲理故事十五—陳嬰堅決不稱王

六三: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易經》典故之人生哲理故事十五—陳嬰堅決不稱王

爻解:

  此為屯卦第三爻。即鹿,意指逐鹿,引申為追獵禽獸。虞,是古代掌治禽獸的人。幾,為見幾而作之意。追獵禽獸,但沒有虞人加入,禽獸逃人森林深處;君子見機而作,因而,決定捨棄不追;若還要繼續去追獵,一定有災咎發生。喻人事則為不是某一方面的人才,硬要做成某一方面的事,不僅事不成,還會帶來災咎。


  秦末,東陽少年推舉陳嬰為王,陳自知不才而推辭的故事,可作此爻爻義的說明。

故事:


   隨著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四處響應,烽火連天,反對秦王朝的起義此起彼伏。

《易經》典故之人生哲理故事十五—陳嬰堅決不稱王

  在今天安徽省的天長縣,秦代叫東陽縣的地方,一群少年英雄也自發地組織起隊伍,殺掉縣令,舉起反秦的義旗。


  蛇無頭不行,龍無首不飛。這群英雄少年決定要推舉一位首領,仿效陳勝稱王的樣子,在東陽縣立王建朝。


  選來選去,最終選定了一位名叫陳嬰的人。


  陳嬰是何許人也?原來,他是東陽縣裡的一位文吏。陳嬰家族是東陽縣的望族,一直好善樂施,深得縣民尊敬。陳嬰本人更是承繼家風,廣得人心,縣民都說他是位忠厚的長者。


  一說讓陳嬰出來當首領,沒一個反對的,老百姓也是歡天喜地,十分擁護。

《易經》典故之人生哲理故事十五—陳嬰堅決不稱王

  陳嬰的母親是位有學問的婦女,對人生社會禍福有不少經驗,她聽說要選陳嬰為王,十分反對。她對陳嬰說:


  "我們陳家雖是縣裡的望族,但從無做高官的人,現在一下子做什麼王,名聲太大了,容易招來禍害。況且,現在時局動亂,形勢未明,出來稱王,禍害比平時更大。不如另選人來做王,你當助手。成功了,你能得到封賞;不成功,人家也不會把你當頭兒抓。"


  聽了母親的話,陳嬰堅決反對稱王稱帝。但這班少年不由陳嬰依還是不依,硬推他當了首領。


  人們聽說後,都紛紛投到陳嬰的部下,十來天時間,就由幾千人發展到了二萬餘人,一時聲威四播。


  連項梁、項羽叔侄聽說後,都決意與陳嬰的部隊聯合反秦。為了表示誠意,頂梁還親自寫了一封信給陳嬰。

《易經》典故之人生哲理故事十五—陳嬰堅決不稱王

  陳嬰被推做首領後,一直在心裡想辭掉這個職位,如今一得項梁的信,他馬上召集各位將領。說:"項家是楚國世代的將軍,項梁是將門之後,侄子項羽有千夫之勇,要消滅秦朝,不如我們跟著項將軍幹。"


大家一聽有理,就投奔了項梁、項羽的軍隊。陳嬰也卸掉了眾人要他稱王的包袱。

《易經》典故之人生哲理故事十五—陳嬰堅決不稱王


人生啟示:


不是獵人,偏要去追獵禽獸,不是無功白費力,就會被禽獸所傷害。故聰明人往往會放棄追獵禽獸以免災咎。陳嬰母子深明此義,堅決不稱王,而免後來的無窮災禍。若陳嬰貿然稱王,一定會四面樹敵,不僅最終稱不成王,還有殺身之禍。人們行事也有這個問題,有的事能做,而且有能力做,自然該毫不猶豫地去做。有的事不能做,也無能力做,就是有金山銀山放在面前,也不能去做。如果只貪圖富貴財寶,不計能與不能,如陳嬰要自己稱王一樣,必有災禍發生!明哲的人,不僅要知其可為,更要知其所不可為。


《易經》典故之人生哲理故事十五—陳嬰堅決不稱王


跟著聿之易,學易不費力,跟著聿之易,學易更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