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戰何以“虎頭蛇尾”

歐佩克與俄羅斯等10個產油國組成的維也納聯盟在今年3月初的部長級會議上就減產未能達成協議之後,沙特隨即發動了價格戰,宣佈向客戶提供大幅優惠並顯著增加原油供應量。國際油價多次陷入自由落體式的暴跌之中,這也顯著加劇了資本市場的波動。

市場認為,沙特突然發起價格戰與沙特在歷史上多次此類行為動機類似,都是為了在陷入困境之際,通過“破罐破摔”來達到增加其市場份額和鞏固其在原油市場的江湖地位的目的。

然而,從特朗普在3月19日表態可能對沙特和俄羅斯之間的價格戰進行外交干預以來,形勢發生很大的轉變。維也納聯盟成員終於在12日達成了先期規模為970萬桶/日的空前減產協議,沙特發起的價格戰自然要休兵。

與此前市場預期的幾個月相比,此次價格戰僅持續一個多月的時間,國際油價也沒有被持續打壓至每桶20美元甚至每桶10美元以下的水平。之所以此次價格戰給人以“虎頭蛇尾”之感,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全球石油需求的驟降與美國的積極介入。當然,沙特通過這場耗時不長的價格戰也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並且避免自身受到更大程度的傷害。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的衝擊是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各國為應對疫情而採取的停業停工等措施令世界石油需求短時間驟降20%甚至30%之多。全球石油供應一時間出現2000萬桶至3000萬桶/日的過剩。歐佩克與其合作伙伴自然感覺無力應對,如果其他產油國願意共克時艱,一起減產來減輕供應過剩壓力,沙特自然是樂見的。

實際上,在油價暴跌以後,石油供應過剩的問題日益嚴峻,美國、加拿大、巴西、挪威等產油國和原油出口國都釋放出願意配合減產的意願。在一度可能出現擴大版維也納聯盟的情況下,沙特與俄羅斯自然順應國際社會的呼聲,著手商討共同減產問題。

其次,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第一大產油國為了避免國內油氣企業受到衝擊,開始通過從總統到國會議員,從企業領袖到行業利益群體,向沙特和俄羅斯釋放強硬信號。作為美國在中東的最大盟友,沙特正常情況下不會願意因價格戰付出其與美國的盟友關係嚴重惡化的代價。俄羅斯同樣也不願意再度受到美國進一步的制裁。美國方面還曾釋放出推進《反歐佩克法案》和向進口原油加徵關稅的信號,這些都將對沙特的利益帶來重大的損害。

特朗普也展現出其商人出身的善於做交易的一面,揮舞大棒的同時做好沙特和俄羅斯的工作,令沙特難以繼續實施價格戰。

此外,沙特也明白,哪怕自己因低成本優勢而笑到最後,搞價格戰也終將兩敗俱傷。及早結束價格戰自然可以避免國家財政收入和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業績受到大幅衝擊。同時,國際油價的近期暴跌已經令美國和加拿大等高成本產油國的企業開始大幅削減資本支出,並啟動了減產進程,競爭對手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此外,通過再次達成空前規模的減產協議,歐佩克再次發揮了維護平衡市場和油價的作用,有利於修復歐佩克及其自身在聲譽上因發起價格戰而受到的損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