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的14nm機會

在中芯國際今年3月發佈的2019年財報中顯示,其第一代14nmFinFET技術已進入量產,並已貢獻了約1%的晶圓收入。公司表示,其14nm預計在2020年穩健上量,第二代FinFET技術平臺將持續客戶導入。

自中芯國際14nm進入量產以後,其訂單情況就備受業界的關注。近日,財聯社的相關報道稱,中芯國際與嘉楠科技合作的14nm礦機芯片已完成測試,將於今年第二季度量產出貨。另外,臺灣媒體電子時報也在今年一月報道稱,中芯國際奪得了華為海思的14nm FinFET代工訂單。

14nm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根據目前代工廠的情況來看,擁有14nm技術的企業包括英特爾、臺積電、三星、格羅方得、聯電等。中芯國際則是繼它們之後,首先掌握14nm技術並實現量產的本土企業。

從市場對14nm工藝的需求上看,根據相關統計顯示,在2019年上半年,整個半導體銷售市場規模約為2000億美元,其中65%芯片採用14nm製程工藝。有業內人士認為,在一段時間內,14nm會成為絕大多數中高端芯片的主要製程。這也說明,該節點仍然是當前最具市場價值的製程工藝之一。

從每個代工企業14nm表現的情況中看,根據臺積電在2019年Q4財報數據顯示,其16nm及以下更先進製程工藝的收入佔比最高,佔晶圓總收入的56%。其中,7nm出貨量佔晶圓總收入的35%,而其16nm則為僅次於7nm,佔比為20%。據相關報道顯示,臺積電16nm跟7nm工藝一樣是高性能節點,所以需求一直很高,包括12nm工藝在內共有4種改進版(臺積電的12nm是其16nm工藝的第四代縮微改良版本),聯發科的Helio、NVIDIA的Pascal、Turing顯卡都是使用的這一代工藝(其中,英偉達的Pascal被市場眾多人士認為是它近年來表現最好的一代GPU,而這款GPU採用的正是臺積電的16nm FinFET工藝)。

三星14nm FinFET先於臺積電推出,因此也搶下了當年蘋果、高通的訂單。經過幾年的發展,三星的14nm工藝也衍生出了多個版本,包括14nm LPE、14nm LPP、14nm LPC、14nm LPU及11nm LPP。時至今日,三星的14nm工藝技術仍然活躍在市場當中,據三星和百度的公告顯示,百度崑崙人工智能處理器將以三星的14nm為基礎,在2020年初打造雲端服務器處理器。

在14nm節點上,英特爾也曾推出了幾個不同的版本,包括2014年推出的用於移動處理器的14nm Broadwell、2015年推出了其第二代14nm產品Skylake、第三代14nm產品KabyLake(官方將這種工藝優化命名為“14nm+”)、2017年英特爾又推出了第四代14nm產品Coffee Lake、而後又推出第五代14nm產品Coffee Lake-R。英特爾的14nm技術伴隨著五代酷睿處理器成長到了十代酷睿,至今也沒有淡出市場,甚至還有消息顯示,英特爾的14nm產能已供不應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今年3月,英特爾宣佈,第十代酷睿將增加新的產地——越南封裝廠,這將為英特爾解決很大一部分14nm產能問題。

此外,格羅方德將無限期暫停7nm LP工藝的開發,以便將資源轉移到更加專業的14nm和12nm FinFET節點的持續開發上。據悉,格芯14LPP主要用於製造計算、互聯網、移動、服務器市場的低功耗SoC等領域。

同樣停止了7nm研發的還有聯電,其14nm FinFET工藝在2017年實現量產,主要針對的是高性能和低功耗需求的應用領域,如:用於人工智能的CPU或GPU、高端應用處理器、手機基頻、FPGA / CPLA、Cable Modem/ WLAN / WiFi、高端消費性電子類應用以及汽車應用中的極高頻雷達(mmWave Radar)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信息娛樂處理器。但據Digitimes的報道稱,聯電雖然已經推出14nm製程,但由於良率遲遲無法突破,其營收佔比一直都在個位數以下。

中芯國際的市場機會

由一二線的晶圓代工廠在14nm/16nm上的表現來看,14nm在AI芯片、高端處理器以及汽車等領域都仍具有可發展潛力。同時,這些領域也為中芯國際14nm的發展提供了機會。根據中芯國際所透露的關於14nm進展中顯示,其14nm真正營收和產能放量會是在2020年底,主要的應用包含高端消費電子產品、高速運算,低階AP和基頻、AI、汽車應用等。

在AI方面,伴隨著人工智能與區塊鏈的發展,相關芯片需求量有所增加。根據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市場市場規模達到24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146億美元,發展空間巨大。而這也將成為中芯國際提供了贏得本土企業訂單的好機會。

根據嘉楠的招股書顯示,嘉楠正在開發28nm AI芯片的第二代產品,並計劃在2020年第一季度開始量產,而計劃在2020年下半年推出第三代AI芯片將使用12nm製程技術,並且預計將適用於邊緣和雲計算。而嘉楠與中芯國際已經在14nm方面產生了一些合作,基於此,按照嘉楠的發展規劃,或許中芯國際也能打入其AI芯片的供應鏈中。

同時,根據中芯國際2019年Q2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消息顯示,作為第一代FinFET技術,中芯國際的14納米技術進展順利。公司已經進行了數十個流片包括14nm和12nm。其FinFET技術已準備好用於自動相關應用,併成功實現流片輸出。這也會將中芯國際的FinFET產品組合擴展到汽車領域。

中芯國際能夠打入產業鏈的優勢

中國在純晶圓代工市場中的份額迅速增長(從2015年佔整個純晶圓代工市場的11%,到2018年佔19%的份額),吸引了許多純晶圓代工廠落地中國大陸。但在如今貿易形勢的不穩定的情況下,一些上游設計企業為了分散風險,開始將其訂單轉移至中國大陸的企業,這也為中芯國際提供了發展的機會。根據中芯國際財報中顯示,2019 Q4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收入佔比從去年同期的57.5%提升至65.1%。

中芯国际的14nm机会

與此同時,自去年開始,有些一線晶圓代工廠的多條產線就處於滿載狀態,巨大的市場需求,讓這些一線晶圓代工廠延長了交付週期。上游企業要保障產品的及時推出,也許會將其訂單轉向包括中芯國際在內的二線晶圓廠。

而上游企業能夠將其訂單轉至中芯國際,不僅是因為中芯國際在先進製程上的良率有所保證,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成本的問題。伴隨著相關設備的成熟,也會有一些國產設備進入到晶圓代工中,有利於放大二線晶圓代工企業的利潤空間。因此,在與一線晶圓代工廠在成熟工藝上進行競爭時,二線晶圓代工企業所能提供的14nm以下的製程服務,更強調成本優勢。

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或許將會有更多的上游企業轉單到中國大陸的晶圓代工。為了能夠承接這些上游芯片設計公司的代工訂單轉移,中芯國際也做了擴產計劃。自今年以來,中芯國際已經對外公佈了4 筆用作於生產晶圓的設備大訂單,合計總金額超過 22 億美元。

在14nm方面,中芯南方廠是國內首條14納米生產線,該工廠也是中芯國際最先進的生產基地。據報道,中芯南方廠將建成兩條月產能均為3.5萬片的集成電路先進生產線。

中芯國際同樣在14nm方面做了擴產計劃,根據其財報顯示,2019年中芯國際計劃實際用於晶圓廠的資本開支約為 20 億美元,其中12億美元將用於興建上海 14nm FinFET 工藝的 12 英寸晶圓廠。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也在2019年四季度財務說明會上表示,14nm製程的產能將分三個階段逐步提升,即從19年底的3,000片/月逐步提升至今年底15,000片/月,實現14nm FinFET第一個工廠的1/2產能建設。

正如中芯國際在其財報會議中所表示的那樣,未來幾年的宏觀環境預期複雜,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仍將充滿挑戰。然而,5G、人工智慧等領域的興起將大幅提振市場需求,為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歷史機遇。這些新興應用的提速發展將進一步提振半導體產業的市場需求。當前中芯國際的發展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期。

但我們也必須看到,行內領先廠商在14nm上已經有多年的生產經驗,產線折舊已經完成,中芯國際在成本上與其他廠商競爭沒有優勢。而在技術上,領先的臺積電和三星已經把工藝推進到5nm。

對於本土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來說,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繫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2281期內容,歡迎關注。

NAND Flash|華為|CMOS|藍牙|FPGA|晶圓|蘋果|射頻|日本

中芯国际的14nm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