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辉|自由是历史的坟墓,拥有是爱情的终结


胡文辉|自由是历史的坟墓,拥有是爱情的终结


反读书记之2


“历史的终结”——原是法国现代思想怪杰科耶夫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解读,因为福山的引申和宣扬,已成为学术关键词了。科耶夫的主旨,简单说就是:历史的意义,在于“主人”与“奴隶”之间的冲突。“奴隶”永远有着成为“主人”的欲望,要“为承认而斗争”,正因有这种“斗争”,才有历史可言;等到“奴隶”最终成为“主人”,“斗争”不复存在,世界大同,人类自由,历史的动力也就消失了,历史也就“终结”了。

我觉得,科耶夫对真实历史的认识很是幼稚(比如他将日本视为“历史终结”的样本),但在形而上的层面,仍不失其洞见。

不仅如此,“历史终结论”的基本原理,还可引申来解释爱情:爱情的意义,在于追求者与被追求者之间的冲突——也即爱情的“奴隶”与爱情的“主人”之间的冲突。爱情的“奴隶”永远有着成为爱情的“主人”的欲望,也要“为承认而斗争”,正因有这种“斗争”,才有爱情可言;等到爱情的“奴隶”最终成为爱情的“主人”,“斗争”即不复存在,已经拥有,夫复何求,爱情的动力也就消失了,爱情也就“终结”了。

在此意义上,所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大俗话,跟“历史的终结”的形而上学,可以说殊途同归。科耶夫、福山的意思,无非就是:自由是历史的坟墓。而我们也可以借用科耶夫、福山的玄学概念,堂皇地说:拥有是爱情的终结。




明末张宗子有句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套用其逻辑,不妨说:文章,尤其是随笔类的文章,若无偏见则不可读,以其无性情、无趣味也。

做学问要尽可能求客观,求接近真实,但写文章则不妨主观,不妨暴露偏见。




就主题来说,好莱坞的《源代码》跟更早的《12猴子》很是类同,都是回到过去的时空里追捕真凶,只不过《源代码》利用了最新的电脑程序这重包装而已。

所谓“源代码”的技术原理,是进入死者残存的记忆(最后八分钟)以辨识罪案的线索,看起来合乎逻辑,也合乎科学;但电影却不止于此,还要动用“平行宇宙”之说,让男主角不断地回到罪案现场,以改变已发生事件的进程,这就超出逻辑和科学之外了。(日剧《仁医》也借用了“平行宇宙”的意念,以构建男主角回到幕末时代的故事,但其编剧较为节制,只让主角改变了历史的细节,没有改变了历史的大势。)

说到底,影片只是借电脑技术之名,让事件可以重新来过,重新应对,直到能阻止凶案发生为止。这样在情节上就算不上有多少创意了。在好莱坞的《土拔鼠之日》里,那位气象播报员在过完土拔鼠节后,第二天醒来,总是反复地回到昨天的土拔鼠节;在周星驰的《大话西游》里,至尊宝通过月光宝盒,反复地尝试改变白晶晶自杀的结局;在朱川凑人的《昨日公园》(曾改编为著名的日本电视短剧《世界奇妙物语》)里,少年反复地回到前一天,想改变好朋友惨死的命运。还有,《一个字头的诞生》、《罗拉快跑》,都让主角前后作出不同的选择,而衍生不同的情节,造成不同的结局。那当然都可算作一种“重新来过”式的情节类型。

希望能不受限制地回到过去,不受限制地修改过去,使过去符合我们的最佳预期——这样的心理,古已有之,于今尤甚。因为电子游戏的普遍存在,我们是多么习惯于“重新来过”的情境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