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焦慮的背後,是對個人“事業”的迷茫

先看獵聘網在《2020年二季度招聘趨勢調研報告》一組數據:

職業焦慮的背後,是對個人“事業”的迷茫

2020年一季度企業離職率變化

這組數據包含:

1、2020年第一季度離職率增加的企業比例較2019年第一季度離職率增加的企業比例下降了5.6%,意思是2020年第一季度離職率增加的企業較2019年第一季度離職率增加的企業下降了5.6%。

2、2020年第一季度離職率減少的企業比例較2019年第一季度離職率減少的企業比例增加了10.1%,意思是2020年第一季度離職率減少的企業較2019年第一季度離職率減少的企業下降了10.1%。

把第一個數據換算一下,即:

2020年第一季度離職率減少的企業較2019年第一季度離職率減少的企業下降了5.6%

把第一組數據和第二組數據相加,即:

2020年第一季度離職率減少的企業較2019年第一季度離職率減少的企業下降了15.7%

啥意思?意思就是這15.7%的企業,按照去年同期應該是離職率增加的,但是現在那些按照趨勢,有可能離職的員工,選擇不離職了,選擇不換工作了。

這能說明個啥?再看智聯招聘2019年調查數據:

職業焦慮的背後,是對個人“事業”的迷茫


職業焦慮的背後,是對個人“事業”的迷茫

這組數據包含:

1、35歲以後白領的職業狀態預期排序分別是職業晉升及薪資提升、生活穩定、財富自由過自己喜歡的日子等。

2、白領跳槽因素排序薪酬水平/福利待遇、企業發展前景不明、職位晉升受限等。

參照第一組數據,這能說明個啥?

在兩組數據存在一定交集的前提下,白領在職場上那些諸如與職業發展有關、與薪資提升有關的、與個人喜歡的狀態有關的,等等等等,暫時性都被先穩住替代了,為什麼說暫時性的被先穩住替代了呢?因為凡是與職業發展有關的、與薪資提升有關的、與個人喜歡的狀態有關的等等方面的職業選擇因素,在歷年來的招聘相關的調查數據上,從來沒有去缺席過。

也就是說,職場人的對職業的追求從未改變過,只是要選擇最好時機,通過完成工作的調整,來實現自己的職業願望而已,而現在,顯然是時機不成熟!

所以,每個職場人,都有自己的職業追求,而所在的工作崗位,甚至所在的公司,不過是實現自己職業追求的一個形式罷了,如果不能夠在一家公司的崗位上,實現自己的職業追求的話!

那麼,這種職業追求究竟是什麼呢?

《易經》說: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又能實現幫助別人的事情,就是一個人的事業。也就是說,如果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順帶的幫助了別人,這才是事業,而如果不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不叫事業!所以,喜歡或者不喜歡,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擁有事業的一個前提和基礎,當然,這種喜歡或者不喜歡,都是發於心的喜歡或不喜歡,而且這種喜歡或不喜歡一定是持續的,能夠調集自己所有潛力的,能夠讓自己廢寢忘食的,能夠讓自己真正投入的,能夠讓自己感覺到挑戰的緊張,也能夠因此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的事情。

那麼,一個職場人,無論是因為謀求職位晉升,還是獲取更高薪資福利,亦或者是個人喜歡的平衡狀態,真的能夠達到“事業”的那種境界嗎?

——職位晉升能嗎?當然不能,因為沒有那個可以永遠存在晉升的狀態,所以,職位晉升不是“事業”的內涵。

——提高薪資能嗎?當然不能,因為薪資福利再怎麼調整,也有個上限的標準,所以,薪資提升不是“事業”的內涵。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能嗎?能,或者但願能!

職業焦慮的背後,是對個人“事業”的迷茫

所以,一個人對職業的追求,應該按照是否可以將其作為“事業”,來考量職業的選擇因素、職業的選擇機會,甚至於坦然面對暫時性的“失業狀態”,準確來說,這種“失業”,不過是暫時性的失去了工作機會,如果這暫時性失去的工作機會,不能滿足個人對“事業”內涵的定義,那它不過就是暫時性的失去了工作的機會而已,但是,這並不代表失去了“事業”,甚至更應該去鞭打、去思考,究竟我暫時失去的工作機會,是不是在我對“事業”內涵的理解範圍之內,如果不是,利用當下的空閒時間,好好的思考一下自己的“事業”,倒也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然後在等待中謀求劃入“事業”範圍的工作機會,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總而言之,一場疫情的從天而降,讓我們發現了工作機會的脆弱性,但是,這也讓我們有機會思考脆弱背後的東西,思考和“事業”有關的東西,然後下定決心、立即行動,踏實的走向自己的選擇,讓自己真正具備“職業危機”的免疫能力,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