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时间轴:青山绿水带笑颜,二战前后英国乡村的完美蜕变

引言

十八至十九世纪,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的中心,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一直是世界强国,因此纵然社会层面重视工业轻视农业的情绪一直存在,但是农业力量也并不十分逊色。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伦三岛陷于围困之中,英国的粮食告急,英国人这时才意识到粮食的重要性。于是在二战结束之后,英国乡村发展政策开始发生转变,英国人开始全面保护农业,保护乡村发展。

二战以后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的乡村发展战略转变为生产主义

虽然英国曾经是农业大国,但是长期的错误乡村战略使得英国依赖于粮食进口,加上英国人口流向城市,农村人口大幅减少,于是大不列颠在二战被围困时饱受粮食之苦。

好在在战后英国人很快意识到了粮食和农业的重要性,于是开始转变其乡村战略。而这时的乡村战略可以总结为生产主义,意为用国家力量补贴农业生产,以此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实现岛屿内部粮食自给自足。

乡村发展时间轴:青山绿水带笑颜,二战前后英国乡村的完美蜕变

首先,英国确立了其第一个农业法,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英国农业补贴,以补贴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其他人群前来参与农业生产,此经济条件来确保农业从业者的数目,减少农业从业者在面临农业灾害时的犹豫。这一点极大地扩大了英国的农业产量,实现了岛屿的粮食安全保障,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因为之前英国对于人口流动并没有设置限制,因此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出现拥堵问题。同时大城市扩张开始侵蚀农村地区,开始侵蚀耕地面积。因此英国政府开始修建新城,或者称之为卫星城,以此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问题,同时利用卫星城对于大城市的扩张起到拦截作用,用以保护耕地面积和正常的农业生产。

在五十年代末期,英国再次颁布农业法用以解决一系列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就是建立一个稳定的价格机制,用以维持固定的农产品价格,这样可以保护农民的收入,同时可以稳定市场,避免出现哄抬物价的现象。其次这一法律还提出了对于农业用地进行修整的措施,同时对于农业设施和建筑践行整修。

在六十年代,英国政府决定鼓励现有的农民扩大其耕种的土地,并且积极鼓励农产品进入市场。为了扩大农业生产的生产规模,政府鼓励中小农场的合并,并且承诺在合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费用的一半将会交由政府承担,同时还会分发少部分的奖励金用以土地调整和产业恢复。

乡村发展时间轴:青山绿水带笑颜,二战前后英国乡村的完美蜕变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是我们的银矿,南非和澳大利亚是我们的金矿,印度和中国是我们的茶叶种植园,东印度群岛是我们的甘蔗、咖啡、香料种植园,美国南部是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杰文斯

最终在各种法律法规以及补贴政策的刺激之下,英国农业粮食产量直线上升,可以满足岛内的粮食需求。

七十年代之后乡村战略政策转变为保护乡村生态和文化

在二战之前,英国的经济水平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城市的繁荣更是让人羡慕,因此大批的农村人口来到城市生活,城市出现了拥堵的现象。但是那时是工业化的初期,各种高科技带来的新奇和便宜使得人们忽略了科技生活带来的困扰。

随着在城市中生活的时间越来越久,科技带来的噪音和污染等麻烦已经开始让人厌烦,人们开始厌倦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开始怀念过去宁静的生活,于是大批城市居民纷纷来到乡村生活。城市居民享受乡村美景和独特的文化,再加上乡村的公共设施和城市差别不大,因此城市居民在乡村中感受不到太多生活上的不便。

乡村发展时间轴:青山绿水带笑颜,二战前后英国乡村的完美蜕变

随着英国的产业升级和工业成本的上升,大批的工厂搬到成本低廉的外国,但是这带来了老城区的衰落。而作为城乡缓冲带的新城的建立也加快了老城区的衰落,因此政府停止了对于形成的建设。而少了新城的缓冲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来到乡村享受生活。

但是大批的城市居民的来临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乡村居民一种热爱的宁静生活被打破了,再比如对于乡村环境带来了较大的污染压力,同时现代化程度高的人群的侵扰促进了传统社区的消失。

随着时间的发展,战争的威胁越来越小,同时英国政府也注意到了此时的乡村问题,因此把重心从粮食安全转移到了如何协调乡村娱乐化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因此八十年代之后的农业战略的重点在于发展农业的竞争力。毕竟乡村处处都有,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其特点,在于其强大的竞争力。

乡村发展时间轴:青山绿水带笑颜,二战前后英国乡村的完美蜕变

因此政府颁布各项政策保护农民利益,修建先进的公共基础设备,稳固农民的信心,但是同时极力扶持乡镇企业。同时英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措施发展农村经济,开发农村土地用于旅游和体育活动,但是所有的开发都必须是高质量的,是不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甚至于在很多时候生态是乡村旅游的卖点。

英国积极规划和管理乡村,鼓励文化多样性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就曾在法规中明确表明要遏制城市侵蚀乡村的可能性,英国在很久之前就了解到了农业用地对于一国的重要之处,因此他们在规划和管理乡村建设有很深的见解。

其一就是在乡村如果有开发需求,首先考虑的建址地点是在乡村人口密集处,比如有许多住户的地点或者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位置。这种嵌套式的建筑群的根本目的在于缩小开发对于农村土地面积的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减少污染范围,减少对于生态环境的压力。

和中国的乡村一样,英国乡村也是传统文化的汇集地,许多建筑都具有历史价值,这些建筑也是体现了一处乡村的风土人情,因此对于体现乡村的完整风貌十分重要。

乡村发展时间轴:青山绿水带笑颜,二战前后英国乡村的完美蜕变

英国有关部门就需要对此进行管理和规划,如果建筑破旧不堪,那肯定是需要相关的修缮。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现有古迹进行功能性转变,实现建筑的再利用,但是拆除古建筑则是万万不可的。同样因为英国政府鼓励文化多样化,因此对于不同的乡村发展具有很高的容忍性。

英国发展乡村的历史实战经验,成为中国振兴乡村的借鉴之策

中国相较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晚,因此为了追上世界工业水平,中国不惜一切代价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和实现对于人们的许诺。这种只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发展模式不能够说一定是错误的,但是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给生态环境和乡村带来了伤害。

比如虽然中国城市发展快速,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都是建立在以乡村为后盾或者以乡村发展为代价,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有城乡差异过大,无论是贫富差距,还是公共基础设施、医疗条件以及教育条件上的差距都是十分巨大的。

同样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带来了大量的开发活动,因此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这两年十分严重的雾霾问题就是过度的生态破坏造成的后果之一。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就此灭绝,长江中的中华鲟就是这样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目前中国的工业力量占据世界前列,城镇化进程的进展也更加稳健,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我们必须抛弃之前的发展模式,重新采用更加可持续、集约的发展方式,同时利用更加高效。强度的力量振兴乡村经济。

乡村发展时间轴:青山绿水带笑颜,二战前后英国乡村的完美蜕变

中国必须吸取他国经验,首先如果要振兴乡村经济,就必须加强乡村现有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当地医疗水平,加大当地对于教育的投资,努力实现教育平等。

医疗和教育是最为关键的两点,医疗首先关注的是生老病死,这是最为基本的人的需求之一,因此不能让老百姓对此失望;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教育大国,因此提供足够多的教育资源对于每个家庭都很重要。

同时政府应当加大对于当地文化的保护,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汇集地,同时当地传统文化是乡村的基因,是甚至乡村人们血液中的归属感,因此乡村传统历史文化不可丢失。

结语

英国曾经是粮食大国,但是因为乡村战略的错误,从而在二战时期陷入了粮食困境之中。因此在战后,英国制定了以生产为特点的乡村战略,用农业补贴来促进生产,用建立新城来避免城市对乡村的侵蚀,扩大农业规模,促进其市场化,最终实现了自身的粮食自由。

在七十年代之后,大量城市人口涌入乡村,此时乡村政策转变为保护农村生态和文化,在维持生态健康的情况下,在保护文化的条件下,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在为了追上世界工业发展,工业发展和城镇化只追求速度和数量,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但是好在中国的发展水平已经比较高,此时的中国只需要吸取他国经验,努力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历史文献

《英国乡村发展政策演变及启示》

《英国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