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發展時間軸:青山綠水帶笑顏,二戰前後英國鄉村的完美蛻變

引言

十八至十九世紀,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的中心,因此在這段時間裡一直是世界強國,因此縱然社會層面重視工業輕視農業的情緒一直存在,但是農業力量也並不十分遜色。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倫三島陷於圍困之中,英國的糧食告急,英國人這時才意識到糧食的重要性。於是在二戰結束之後,英國鄉村發展政策開始發生轉變,英國人開始全面保護農業,保護鄉村發展。

二戰以後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英國的鄉村發展戰略轉變為生產主義

雖然英國曾經是農業大國,但是長期的錯誤鄉村戰略使得英國依賴於糧食進口,加上英國人口流向城市,農村人口大幅減少,於是大不列顛在二戰被圍困時飽受糧食之苦。

好在在戰後英國人很快意識到了糧食和農業的重要性,於是開始轉變其鄉村戰略。而這時的鄉村戰略可以總結為生產主義,意為用國家力量補貼農業生產,以此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生產,實現島嶼內部糧食自給自足。

鄉村發展時間軸:青山綠水帶笑顏,二戰前後英國鄉村的完美蛻變

首先,英國確立了其第一個農業法,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了英國農業補貼,以補貼來刺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吸引其他人群前來參與農業生產,此經濟條件來確保農業從業者的數目,減少農業從業者在面臨農業災害時的猶豫。這一點極大地擴大了英國的農業產量,實現了島嶼的糧食安全保障,也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因為之前英國對於人口流動並沒有設置限制,因此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城市出現擁堵問題。同時大城市擴張開始侵蝕農村地區,開始侵蝕耕地面積。因此英國政府開始修建新城,或者稱之為衛星城,以此來緩解大城市的人口問題,同時利用衛星城對於大城市的擴張起到攔截作用,用以保護耕地面積和正常的農業生產。

在五十年代末期,英國再次頒佈農業法用以解決一系列結構性失衡問題,首先就是建立一個穩定的價格機制,用以維持固定的農產品價格,這樣可以保護農民的收入,同時可以穩定市場,避免出現哄抬物價的現象。其次這一法律還提出了對於農業用地進行修整的措施,同時對於農業設施和建築踐行整修。

在六十年代,英國政府決定鼓勵現有的農民擴大其耕種的土地,並且積極鼓勵農產品進入市場。為了擴大農業生產的生產規模,政府鼓勵中小農場的合併,並且承諾在合併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費用的一半將會交由政府承擔,同時還會分發少部分的獎勵金用以土地調整和產業恢復。

鄉村發展時間軸:青山綠水帶笑顏,二戰前後英國鄉村的完美蛻變

“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沿岸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傑文斯

最終在各種法律法規以及補貼政策的刺激之下,英國農業糧食產量直線上升,可以滿足島內的糧食需求。

七十年代之後鄉村戰略政策轉變為保護鄉村生態和文化

在二戰之前,英國的經濟水平已經居於世界前列,城市的繁榮更是讓人羨慕,因此大批的農村人口來到城市生活,城市出現了擁堵的現象。但是那時是工業化的初期,各種高科技帶來的新奇和便宜使得人們忽略了科技生活帶來的困擾。

隨著在城市中生活的時間越來越久,科技帶來的噪音和汙染等麻煩已經開始讓人厭煩,人們開始厭倦快節奏的城市生活,開始懷念過去寧靜的生活,於是大批城市居民紛紛來到鄉村生活。城市居民享受鄉村美景和獨特的文化,再加上鄉村的公共設施和城市差別不大,因此城市居民在鄉村中感受不到太多生活上的不便。

鄉村發展時間軸:青山綠水帶笑顏,二戰前後英國鄉村的完美蛻變

隨著英國的產業升級和工業成本的上升,大批的工廠搬到成本低廉的外國,但是這帶來了老城區的衰落。而作為城鄉緩衝帶的新城的建立也加快了老城區的衰落,因此政府停止了對於形成的建設。而少了新城的緩衝的作用,越來越多的英國人來到鄉村享受生活。

但是大批的城市居民的來臨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鄉村居民一種熱愛的寧靜生活被打破了,再比如對於鄉村環境帶來了較大的汙染壓力,同時現代化程度高的人群的侵擾促進了傳統社區的消失。

隨著時間的發展,戰爭的威脅越來越小,同時英國政府也注意到了此時的鄉村問題,因此把重心從糧食安全轉移到了如何協調鄉村娛樂化活動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因此八十年代之後的農業戰略的重點在於發展農業的競爭力。畢竟鄉村處處都有,發展農業的關鍵在於其特點,在於其強大的競爭力。

鄉村發展時間軸:青山綠水帶笑顏,二戰前後英國鄉村的完美蛻變

因此政府頒佈各項政策保護農民利益,修建先進的公共基礎設備,穩固農民的信心,但是同時極力扶持鄉鎮企業。同時英國政府制定一系列措施發展農村經濟,開發農村土地用於旅遊和體育活動,但是所有的開發都必須是高質量的,是不以損害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甚至於在很多時候生態是鄉村旅遊的賣點。

英國積極規劃和管理鄉村,鼓勵文化多樣性

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英國就曾在法規中明確表明要遏制城市侵蝕鄉村的可能性,英國在很久之前就瞭解到了農業用地對於一國的重要之處,因此他們在規劃和管理鄉村建設有很深的見解。

其一就是在鄉村如果有開發需求,首先考慮的建址地點是在鄉村人口密集處,比如有許多住戶的地點或者是公共基礎設施的位置。這種嵌套式的建築群的根本目的在於縮小開發對於農村土地面積的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減少汙染範圍,減少對於生態環境的壓力。

和中國的鄉村一樣,英國鄉村也是傳統文化的彙集地,許多建築都具有歷史價值,這些建築也是體現了一處鄉村的風土人情,因此對於體現鄉村的完整風貌十分重要。

鄉村發展時間軸:青山綠水帶笑顏,二戰前後英國鄉村的完美蛻變

英國有關部門就需要對此進行管理和規劃,如果建築破舊不堪,那肯定是需要相關的修繕。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對現有古蹟進行功能性轉變,實現建築的再利用,但是拆除古建築則是萬萬不可的。同樣因為英國政府鼓勵文化多樣化,因此對於不同的鄉村發展具有很高的容忍性。

英國發展鄉村的歷史實戰經驗,成為中國振興鄉村的借鑑之策

中國相較於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工業化起步較晚,因此為了追上世界工業水平,中國不惜一切代價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發展國家綜合國力和實現對於人們的許諾。這種只追求速度和數量的發展模式不能夠說一定是錯誤的,但是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給生態環境和鄉村帶來了傷害。

比如雖然中國城市發展快速,但是在某種程度上,這些都是建立在以鄉村為後盾或者以鄉村發展為代價,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有城鄉差異過大,無論是貧富差距,還是公共基礎設施、醫療條件以及教育條件上的差距都是十分巨大的。

同樣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進程帶來了大量的開發活動,因此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威脅。這兩年十分嚴重的霧霾問題就是過度的生態破壞造成的後果之一。還有大量的野生動物就此滅絕,長江中的中華鱘就是這樣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目前中國的工業力量佔據世界前列,城鎮化進程的進展也更加穩健,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我們必須拋棄之前的發展模式,重新採用更加可持續、集約的發展方式,同時利用更加高效。強度的力量振興鄉村經濟。

鄉村發展時間軸:青山綠水帶笑顏,二戰前後英國鄉村的完美蛻變

中國必須吸取他國經驗,首先如果要振興鄉村經濟,就必須加強鄉村現有的公共基礎設施,提升當地醫療水平,加大當地對於教育的投資,努力實現教育平等。

醫療和教育是最為關鍵的兩點,醫療首先關注的是生老病死,這是最為基本的人的需求之一,因此不能讓老百姓對此失望;而中國自古就是一個教育大國,因此提供足夠多的教育資源對於每個家庭都很重要。

同時政府應當加大對於當地文化的保護,鄉村是傳統文化的彙集地,同時當地傳統文化是鄉村的基因,是甚至鄉村人們血液中的歸屬感,因此鄉村傳統歷史文化不可丟失。

結語

英國曾經是糧食大國,但是因為鄉村戰略的錯誤,從而在二戰時期陷入了糧食困境之中。因此在戰後,英國制定了以生產為特點的鄉村戰略,用農業補貼來促進生產,用建立新城來避免城市對鄉村的侵蝕,擴大農業規模,促進其市場化,最終實現了自身的糧食自由。

在七十年代之後,大量城市人口湧入鄉村,此時鄉村政策轉變為保護農村生態和文化,在維持生態健康的情況下,在保護文化的條件下,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在為了追上世界工業發展,工業發展和城鎮化只追求速度和數量,因此出現了許多問題,但是好在中國的發展水平已經比較高,此時的中國只需要吸取他國經驗,努力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歷史文獻

《英國鄉村發展政策演變及啟示》

《英國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