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能人”的甜蜜事業

時下,春和景明,息縣臨河鄉張寨村房屋錯落有致,道路平整有序,戶戶院內花團錦簇,儼然一派欣欣向榮的美麗鄉村景象。

村莊的乾淨整潔、離不開村裡“能人”鄒成的辛勤付出。鄒成作為大鄒圍孜莊很早一批外出務工的青年一代,靠著不服輸的韌勁、處處留心、敢闖敢拼的實幹精神,經過20多年的艱苦打拼,成立了市政園林公司,在北京從事著市政園林綠化工作,還當選了縣人大代表、信陽駐北京商會副會長。

成功後的鄒成,懷揣著喜悅和感激回到了家鄉,當他看到村莊的房屋依然低矮破舊,鄉間的小路還是佈滿泥濘,他覺得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家鄉改變面貌。2016年鄒成出資近百餘萬元,為村民們清理地下汙水,打通房屋溝渠,帶領著村民興修公路、栽種綠色景觀樹木美化環境,給村民們脫貧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礎。

村莊美了,下一步是如何帶領大家富起來,鄒成看到了一條“甜蜜”的產業致富之路,那就是帶動家鄉人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培育優良冬棗等果樹品種,提高村民收入,實現家鄉農村產業轉型。

“以前在山東一帶考察果園時,發現了一種特色經濟作物——冬棗,不僅甜味濃、口感佳、富含豐富的維生素,而且種植簡單、成本低,收益頗豐,所以冬棗種植被當地人稱為甜蜜產業。我發現它非常適合我們家鄉的土壤和氣候,如果栽種成功的話,結成的果實可以比北方提前一個多月上市,價格能翻上一倍!這樣大家夥兒就真的能脫貧致富啦。”鄒成介紹起他的“甜蜜”事業起來滔滔不絕。

但多年來,村民們都是靠著種植水稻、小麥和外出務工來維持著生活。怎樣打破村民傳統的生活模式,轉變村民的思想?“我先做試驗,賠了都是我的。”面對鄉親們的擔心,鄒成一邊為村民講明講透種植冬棗的經濟價值,一邊在自己流轉的幾十畝田地裡建立果園種植基地,並以每人每天80-100元不等的價格聘用了30多位村民,幫助他打理種植基地。在棗苗栽種過程中,鄒成親力親為,從挑選棗苗到挖坑栽種到修剪枝芽再到除草澆水,鄒成都耐心仔細的向農戶們講解和演示種植冬棗需要注意的關鍵環節,終於獲得了群眾的認可。

鄉親們的舊觀念改變了,離致富的道路就更近了。鄒成看著已經栽種好的棗樹,沒有驕傲,更沒有停下帶領村民共同奔小康的腳步,他又高價收購了新西蘭奇異莓幼苗改良試種,還準備在果園內再套種一批蜜薯,並且將未來培育好的成品苗和種植技術全部免費交到鄉親們的手中,為村民拓寬增收路子,帶領大家夥兒一起奔向“甜蜜”的事業。(息縣宣傳部 裴婭暉 時代 孔祥瑩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