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河北爭奪戰,安祿山急於南下留有隱患,令叛軍陷入險境

對於大唐帝國來說,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註定是一個難以被忘記的時間,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率20萬大軍南下,一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並一度攻佔洛陽,開啟了安史之亂,也將外表強大的大唐拖入了衰敗的深淵,唐肅宗之後,唐朝中後期的帝王都逃不出一個困境,那就是如何限制各地節度使的勢力,直至唐朝滅亡,這一問題都沒有被解決。

安史之亂河北爭奪戰,安祿山急於南下留有隱患,令叛軍陷入險境

而大致瞭解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安史之亂是有機會被快速平定的,也可以向著較小損失的方向發展,但是隨著唐玄宗連斬高仙芝、封常清,後又催促潼關的哥舒翰強行出兵,導致唐中央臨時組建的部隊幾乎全軍覆滅,算是幫助安祿山打開了進取關中的通道。

而在哥舒翰兵敗前,其實唐朝是有資本的,唐玄宗也有底氣和安祿山進行決戰,在洛陽潼關一線戰場外,河北戰場上,唐朝部隊已經反對安祿山的勢力都切斷了洛陽一線叛軍和後方的聯繫,也就是說安祿山叛軍雖然一路聲勢浩大,但是也一度陷入了危機當中,前有潼關堅城,後方又被斷絕,已經陷入了唐軍的包圍之中。

安史之亂河北爭奪戰,安祿山急於南下留有隱患,令叛軍陷入險境

這也是安祿山一意孤行的後果,其實安祿山率主力叛軍一路南下,想要快速拿下洛陽的策略是很危險的,在反叛前,安祿山的下屬何千年就提出過一個很好的建議。

《新唐書.逆臣.安祿山傳》何千年亦勸賊令高秀巖以兵三萬出振武,下朔方,誘諸蕃,取鹽、夏、鄜、坊,使李歸仁、張通儒以兵二萬道雲中,取太原,團弩士萬五千入蒲關,以動關中;勸祿山自將兵五萬梁河陽,取洛陽,使蔡希德、賈循以兵二萬絕海收淄、青,以搖江淮;則天下無復事矣。祿山弗用。

何千年的計策和安祿山計策不同之處在於,一個是取“實”,一個是取“虛”,可以說戰前誰都想不到,唐玄宗會幫助叛軍一個大忙,也就是讓哥舒翰強行出兵,導致潼關一線主力唐軍覆滅,叛軍以較小代價就獲取了巨大軍事優勢。

安祿山是帶著搏命意思的,那就是完全寄希望於可以快速攻入關中,令大唐陷入混亂之中,之後再伺機四處攻城掠地,但問題是,只要唐王朝正確應對,就算叛軍一時強盛,也很難攻入關中,更別提攻佔長安了。

安史之亂河北爭奪戰,安祿山急於南下留有隱患,令叛軍陷入險境

那麼唐王朝就有足夠的時間調動各路兵馬圍殲叛軍,安祿山的策略是寄希望於美好的設想了,而何千年則是偏向於幫助叛軍取得奪天下的“實”。

何千年不建議集中兵力南下的打法,而是分兵四處進取,一路出振武,去攻打朔方,後來唐肅宗反撲叛軍,朔方軍就是主力軍啊,另一路取太原,走當初唐高祖李淵的路線,由河東之地南下,威懾關中。

至此的話,叛軍就可以將唐王朝主力部隊死死牽制在關中之地,不敢大舉東進和叛軍正面相抗,再這個前提下,再攻取洛陽,並攻略淄、青等地,從東線打開局面,威脅江淮之地。

可以看出何千年的計劃是,西線堵住唐王朝東進的可能,東線則是放心的掠地,最主要的是拿下唐王朝的經濟重心,只要拿下兩淮和江南之地,困守關中的唐王朝就失去了長久和叛軍對抗的能力,那時主動權就徹底掌握在安祿山手裡了,只是安祿山沒有聽從何千年。

安史之亂河北爭奪戰,安祿山急於南下留有隱患,令叛軍陷入險境

這個計劃最令安祿山不能接受的應該是時間問題,總之安祿山還是太心急了,而就是他的心急一度令叛軍陷入困境,這或許也會唐玄宗極力要求哥舒翰強行出兵的一個原因。

正是由於安祿山給予南下攻佔洛陽,之後再伺機西進關中,這就導致了叛軍被分為兩大集團,也就是突進到洛陽一線的前線軍隊以及留守後方根基的留守部隊,在兩大集團之間,就成為了叛軍的隱患所在。

顏杲卿成為了第一次切斷前線叛軍和後方根基聯繫的反抗叛軍勢力領袖。

《新唐書.忠義.顏杲卿傳》安祿山聞其名,表為營田判官,假常山太守。

顏杲卿由安祿山提拔為暫代常山太守,常山就是今天的河北正定,顏杲卿早就知道安祿山要反叛,所以在其發動叛亂後,於河北之地豎起了反抗叛軍的大旗。“遣甥盧逖至常山約起兵,斷賊北道”。

也就是說在唐王朝還沒有時間反應,想出對策的時候,顏杲卿就開始反抗叛軍了,這就是安祿山急於南下,不穩站穩打的後果,叛軍所過之地並不是完全聽從於安祿山的。

安史之亂河北爭奪戰,安祿山急於南下留有隱患,令叛軍陷入險境

顏杲卿在河北的義舉也是得到了唐玄宗嘉獎的,總算河北之地還有忠君之仕。

《新唐書.忠義.顏杲卿傳》於是趙、鉅鹿、廣平、河間並斬偽刺史,傳首常山。而樂安、博陵、上谷、文安、信都、魏、鄴諸郡皆自固。杲卿兄弟兵大振。

顏杲卿更是成為了唐王朝的一個代言人,當朝廷號稱要派20萬大軍東出的時候,河北各地郡縣或斬殺叛軍首領,或堅守城池,可以說顏杲卿凝聚起的勢力集團,徹底切斷了洛陽一線叛軍和大後方的聯繫。

局勢至此已經逐漸向有利於大唐的方向發展了,可是顏杲卿畢竟不是唐朝派遣的主力平叛部隊,雖然有眾多郡縣表示依附於他,但臨時組成的反抗叛軍集團,其實實力並不強,這樣成為顏杲卿起事兩個多月就兵敗的原因。

安史之亂河北爭奪戰,安祿山急於南下留有隱患,令叛軍陷入險境

天寶十五載(756年)年正月,顏杲卿固守的常山就陷落了,他被捕送到了洛陽。

《新唐書.逆臣.安祿山傳》賊之據東京,見宮闕尊雄,銳情僭號,故兵久不西,而諸道兵得稍集......復取常山,殺顏杲卿。

《新唐書.忠義.顏杲卿傳》杲卿已虜,諸郡復為賊守。

天寶十四載(755年)年十二月,安祿山攻陷洛陽後,其實他在決策上就出現遲疑了,那就是繼續快速西進還是以洛陽為根基圖謀天下,加之這個時候常山的顏杲卿切斷了其和後方的聯繫,所以顏杲卿成為了叛軍主要的一個目標。

可以說唐王朝如果可以反應的更快速一些,或者顏杲卿堅持的更久一點,那麼安史之亂也就是另一番景象了,畢竟郭子儀李光弼所率的平叛主力軍進入河北之地的時候,顏杲卿已經兵敗,如果兩方實力可以聯合在一起,局勢會更加有利於大唐。

《新唐書.逆臣.史思明傳》祿山反,使思明略定河北。

顏杲卿的事件後,安祿山也是意識到河北之地是大軍的命脈,所以讓史思明主要經略河北之地,保障叛軍進取關中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

安史之亂河北爭奪戰,安祿山急於南下留有隱患,令叛軍陷入險境

而面對郭子儀李光弼的聯手,史思明又哪裡是對手,叛軍剛剛打通的生命線,又再度被切斷,叛軍集團已經被分割了,如果不是唐玄宗在關鍵時刻秀一次操作,叛軍就危險了。

《新唐書.逆臣.安祿山傳》安思義屯真定,會李光弼出土門救常山,思義降,博陵亦拔,唯稿城、九門二縣為賊守。

《新唐書.李光弼傳》會郭子儀收雲中,詔悉眾出井陘,與光弼合擊賊九門西。

李光弼率軍出井陘收復常山後,與率朔方軍的郭子儀合兵,在九門城(今河北石家莊市藁城區)大敗史思明,史思明後撤至博陵(今河北定州)。

安史之亂河北爭奪戰,安祿山急於南下留有隱患,令叛軍陷入險境

此時河北之地的局勢又再度有利於大唐,“

景城、河間、信都、清河、平原、博平六郡結營自守,以附光弼”。

當時郭子儀李光弼率軍第一次圍攻博陵未成後,是決定暫且撤軍也常山的,而史思明則是想要趁唐軍撤軍之時,尋機出擊。

《新唐書.郭子儀傳》思明以眾數萬尾軍,及行唐,子儀選騎五百更出挑之。三日,賊引去,乘之,又破於沙河,遂趨常陽以守。

數萬叛軍尾隨唐軍南下,郭子儀是用計,派遣小股部隊反擊尾隨的叛軍,正是抓住了叛軍新敗之機,軍心不穩的這一關鍵,可以說每次唐軍小股精銳騎兵的反擊,都會讓叛軍做出錯誤判斷,那就是唐軍主力是不是要反擊,所以叛軍反倒是被小股唐軍折騰的疲憊不堪。

一直都雙方行進至沙河(今河北行唐、新樂之間),郭子儀率部反擊,大敗叛軍於沙河,至此,史思明已經無力單獨面對郭子儀李光弼的聯軍了。

安史之亂河北爭奪戰,安祿山急於南下留有隱患,令叛軍陷入險境

繼顏杲卿之後,洛陽一線的叛軍後路又被切斷了,可以說這個時候,只要叛軍無法西進攻入館關中,那麼只有一條可走,也就是會師,和郭子儀李光弼死磕,徹底拿下河北之地,之後攻略河東之地,拿下太原,再圖後舉。就叛軍的軍事調動來看,安祿山也是朝著這個方向去的。

《新唐書.逆臣.安祿山傳》希德請濟師於賊,賊以二萬騎涉滹沱入博陵,牛廷玠發媯、檀等兵萬人來助,思明益強。

蔡希德從洛陽一線抽調兩萬兵力北上,牛廷玠是叛軍大後方范陽的守將,也率萬餘人南下,目的很明顯,那就是支援史思明,勢必要擊敗郭子儀李光弼,將其清除於河北之地。

安史之亂河北爭奪戰,安祿山急於南下留有隱患,令叛軍陷入險境

而對於得到兵力補充的史思明,郭子儀李光弼的戰法就是拖,待叛軍銳氣耗盡再戰。

《新唐書.郭子儀傳》於是晝揚兵,夜搗壘,賊不得息,氣益老。乃與光弼、僕固懷恩、渾釋之、陳回光等擊賊嘉山,斬首四萬級,獲人馬萬計。思明跳奔博陵。於是河北諸郡往往斬賊守,迎王師。

兩軍於嘉山列陣,唐軍白天耀武揚威,做出要出戰的意思,晚上則偷襲叛軍營寨,使得叛軍銳氣大減,其實這也能看出史思明不是郭子儀的對手了,為什麼屢屢被唐軍牽制呢?當然也可能是史思明的應對之策,歷史沒有記載。

安史之亂河北爭奪戰,安祿山急於南下留有隱患,令叛軍陷入險境

最終郭子儀率部趁叛軍銳氣大減之時,突然出擊,大敗叛軍於嘉山,斬首4萬級,叛軍在河北的主力遭遇重創,河北各郡經過此戰更是紛紛選擇站隊,叛軍勢力徹底被孤立。

局勢發展到這個時候,其實唐王朝就有很多策略了,郭子儀李光弼無論是南下,配合潼關的唐軍夾擊洛陽一帶的叛軍,還是北上直搗叛軍老巢范陽,都會令安祿山集團陷入被動,就算什麼都不幹,堅守河北之地,叛軍也是處於被分割的地步,當時安祿山已經後了撤軍的意思了,“祿山懼,谷還范陽”。

但唐玄宗還是太過自信了,他自認不會唐軍不會戰敗,所以極力要求哥舒翰出兵,多少也是看到了河北之地戰事順利,叛軍戰力並不強悍,加之安祿山佔據洛陽,切斷了大運河,關中之地的糧草補給被切斷等等一系列願意,都讓唐玄宗在自認不會戰敗的前提下,貿然令哥舒翰出兵,結果反倒是讓陷入困境的安祿山找到了破局的關鍵。

安史之亂河北爭奪戰,安祿山急於南下留有隱患,令叛軍陷入險境

而隨著叛軍攻入關中,留在河北之地的郭子儀李光弼反倒是成為孤軍了,加上唐肅宗下詔班師,兩人只能率部西撤,大好局勢瞬間就消失了。

總的來說,安祿山在反叛之初,制定的集中主力大舉南下,攻取洛陽窺伺關中的打法是很危險的,河北之地幾經易手都成為叛軍生死的關鍵,隨著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打開局面,平叛已經出現了最有利於大唐的優勢,只是唐玄宗一次錯誤的選擇,葬送了一起,讓陷入困境的安祿山找到了突破口,安史之亂所造成的影響也進一步擴大了。

參考資料《新唐書.玄宗本紀》《新唐書.李光弼傳》《新唐書.郭子儀傳》《新唐書.忠義.顏杲卿傳》《新唐書.逆臣.安祿山傳》《新唐書.逆臣.史思明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