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常春藤名校畢業後,這個美國富二代搞垮了家族產業

1849年,一個叫伯恩哈德·施特羅的德國移民,在美國建了一家啤酒廠。這家啤酒廠後來成為美國最大,最負盛名的啤酒製造商。鼎盛時期,它的年產量達到了3100萬桶,全美排名第三。

遺憾的是,這家啤酒製造商的神話沒能一直持續下去。

1976年,施密特的曾孫彼得·施特羅,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這個名校畢業的高材生被家族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取得一番成就。

從常春藤名校畢業後,這個美國富二代搞垮了家族產業

施特羅的家族成員大多不在公司任職,但每年依然可以拿到將近40萬美金的分紅,折算下來,相當於今天的100萬美金。其中一個家族成員說:幾十年來,鉅額的鈔票滾滾而來,施特羅家族的人個個像國王般富足。

彼得信奉的商業信條是:要麼擴張,要麼完蛋。這個頗具互聯網思維的管理方式,放在傳統行業並不怎麼好使。他開始大規模的收購其他品牌,為此背上了數億美元的債務。

但這個策略並沒有讓公司更加強大,反而因為沒有專注經營自己的產品和品牌,公司所有的市場份額急劇縮減。

最後彼得不得不關閉底特律佔地100萬平方英尺的啤酒廠,彼得說他實在是找不出任何辦法,讓這家古老的底特律工廠實現盈利。

從常春藤名校畢業後,這個美國富二代搞垮了家族產業

1989年,由於轉型沒有取得有效進展,彼得決定把公司賣給康盛啤酒公司。但在最後關頭,康盛公司退縮了,拒絕了這次收購。10年後,施特羅公司因為經營不善,不得不進行破產清算,近90億美元的家族資產瞬間蒸發。

其實也不能把施特羅公司的經營不善,全怪罪於彼得,畢竟整個行業都不景氣的情況下,在做出錯誤的決定,神仙也救不了這家公司。但唯獨有個人例外。

1961年,一個叫迪克的少年離開了賓夕法尼亞的農村,前往150英里外的一家軍事化管理的中學。但這個當地啤酒廠老闆的兒子,並不喜歡這種生活,畢竟他的外號是“派對小子”。

從常春藤名校畢業後,這個美國富二代搞垮了家族產業

開學一個月,迪克的父母去看望他。迪克央求父母讓他回去酒廠幫忙,學習打理家族生意,但被拒絕了。迪克的父母覺得啤酒市場產業發展緩慢,他們更希望孩子能夠另謀出路。問題是,迪克不打算按照父母的意思來。

他跑去一個修理工那,說服他給自己一套工服,換下校服後,迪克爬上一棵樹,翻過一面牆,跳上了一輛開往費城的公交車,一路搭順風車回到了家。

從學校到回家的路上,他除了一身衣服,幾乎什麼都沒有。這似乎預示著,他那充分運用有限資源的能力,將會帶領家族生意走向成功。

迪克家的啤酒廠原名叫鷹牌啤酒廠,跟施特羅公司一樣,鷹牌啤酒廠也是由來自德國的移民創辦而成。不過鷹牌啤酒廠的創立時間1829年,幾乎是美國最古老的啤酒廠。

從常春藤名校畢業後,這個美國富二代搞垮了家族產業

到了1985年,迪克終於從父親手中接管啤酒廠,但此時的鷹牌啤酒廠所佔的市場份額,實在是少得可憐。當時全美的啤酒年銷量將近兩億桶,而迪克家的啤酒年銷量只有13萬桶,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在這種情況下,小企業想要生存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放棄自己的獨立品牌,被競爭對手收購。二,通過企業合併實現快速擴張。

迪克對這兩種選項都不屑一顧。他既不想把公司賣出去,也不想買別的公司。迪克想的是,怎麼利用現有的資源,打造一家蒸蒸日上的公司。

為了提高啤酒銷量,迪克需要推廣自家的品牌,但這通常意味著要花費大量的資金。

迪克選擇充分挖掘鷹牌啤酒廠的悠久歷史,這是他們特有的優勢。他打出了“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啤酒廠”的稱號,把自己跟市面上的眾多啤酒廠商區分開來,僅憑這點就吸引廣大的消費者。

從常春藤名校畢業後,這個美國富二代搞垮了家族產業

但迪克這時候卻玩起了飢餓營銷,他沒有開發新市場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反而把銷售限定在幾個地區。這個操作營造出來的稀缺感,很好地貼合了鷹牌啤酒的歷史神秘感,好的總是稀缺的。

於是,一大批粉絲瘋狂搶購,甚至跑到鄰鎮去買這種極其難買的啤酒。而這些粉絲的高調行動,又為迪克的啤酒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免費宣傳。

迪克的家族生意蒸蒸日上,彼得的公司正面臨倒閉。彼得低價甩賣位於佛羅里達的工廠時,迪克立馬下手買下工廠。他對工廠進行升級改造,只用三個月就讓工廠投入運營,成本僅為建新廠的一小部分。

現在的鷹牌啤酒廠改名為D.G雲嶺集團,已經發展到第六代,年產量200萬桶,在2016年被評為全美排名第一的啤酒品牌。

從常春藤名校畢業後,這個美國富二代搞垮了家族產業

同樣是百年老店,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一個是連中學都沒讀完的輟學生。為什麼結局差距這麼大?

我們的直覺總是告訴我們:擁有更多的資源=取得更好的結果

按這個邏輯,如果你想要更快地完成某個項目,你就得增加人手;如果你想要在工作上獲得更大的影響力,那就要有高的頭銜,或者更大的辦公室。

這種思維給你一種安全感,也是一種錯覺。似乎你擁有的越多,你就越能做更多的事。但其實不是,施特羅的例子已經很好地告訴我們答案。

當然,增加資源並不是一定都是錯的。只是需要建立在,已經能夠很好地利用手中的資源的前提下,比如迪克。像迪克一樣,正確的合理利用資源,才是經濟實惠的方式:更好的利用資源=取得更好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