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總是這樣安慰他人。國人的阿Q精神太盛,以為這樣安慰著,便人人到了羅馬。

羅馬在何方?我們又以何種方式到達?飛機?船舶?汽車?電動車?自行車?徒步?事實上,有的人,生來就在羅馬,並不用去思索用何種方式才能到達,那路途的迂曲,也自然不會過多體會。

但羅馬,在大部分人心中,是聖潔的殿堂,終其一生,可知,不可望,更不可及。

“墨西哥三傑”之一的阿方索.卡隆自編自導自拍的《羅馬》,卻是描述童年墨西哥的經歷。兩個階層的婦女在應對忽如其來的窘境的心態,以及動亂時代中,凡人無處可託的靈魂。

終於等來你——《羅馬》。

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開頭那一幕,只有大師才有的精彩。僕人克蕾奧在沖刷滿地的狗糞,水中的泡沫,像是人生中轉瞬即逝的某種信念某種託付。而天空,漏空的屋頂,倒映在泡沫中。卻有一架貫穿始終的飛機盤旋而去。

如何解讀?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那飛機是希望,總是翱翔空中,然而可望不可即,伸手不能觸碰,卻始終在心中。意味希望總在。可是飛機倒映在泡沫裡,顛沛流離中,浮躁不安中,那夢想,終究也會像泡沫一樣,最後只剩虛空一場吧?

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羅馬》講述的,卻不是羅馬的事,多有趣。但也確實是羅馬,七十年代初的墨西哥羅馬區,黑白的畫面,中產階級的不安。聒噪的街頭,時而行進著宣傳的鼓樂隊。小號中號大號、單簧管雙簧管薩克斯管、小軍鼓大鼓鑔鑼,一聲聲一陣陣,迎面而來,避讓不及便會撞上。

喧鬧聲掩蓋不住躁動的心。

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女主人蘇菲亞失神地望著丈夫遠離而去

從事醫生職業的男主人嫌棄家裡亂糟糟,又嫌棄滿地都是狗糞。與女主人蘇菲亞發生了爭執,蘇菲亞意料到男主人最後一次離去,將是永久的離別。她從背後緊緊抱住他,企圖使男主人有所改變。但男主人終究離去,丟下四個孩子,流連於外遇的世界。

此時,女僕克蕾奧也遇到了人生的難題。她發現自己懷有身孕,而男友聽說此事,馬上丟下她消失。那個時代的墨西哥,對於一個未婚先孕的女子來說,社會的輿論並不亞於那個時代的中國。

蘇菲亞的窘境、克蕾奧的不安,在某種意識裡,兩個人有殊途同歸的惺惺相惜感。

蘇菲亞讓克蕾奧安心生下孩子。她苦笑著安慰她:“我們都是一個人!”都是一個人,要面對時代的躁動不安,面對人心的溫情漸失。

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冗長的長鏡頭,綿綿的情感流淌。阿方索.卡隆用極其細膩的手法去描繪一幅女性隱忍又偉大的畫卷。

克蕾奧和四個孩子中最小的老么,頭頂著頭,躺在陽光普照的陽臺上,天空飛機盤旋而過。老么說:“我已經死了,請不要同我說話。”克蕾奧說:“我也死了,請不要同我說話。”

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聖誕節,被男友拋棄的克蕾奧,跟隨同樣被男人拋棄的女主人蘇菲亞,去孩子舅舅家過。舅舅家的女僕,帶著克蕾奧去地下室,想融入下人們的狂歡當中。

克蕾奧手裡拿著一杯美酒,正要仰頭飲進的時候,身後的人不一小心撞過來。杯子落到地上,碎成片,酒灑了一地。克蕾奧臉上淌著酒,窘迫不已,一如她此時的境況。

克蕾奧起身,從地下室的長長樓梯上來,站在門口。看見了女主人蘇菲亞被一位熟人性騷擾。蘇菲亞轉過頭來,對上克蕾奧的目光。二人的窘境,多麼地相似和無助。

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街頭的政變行動,玻璃窗抵擋不住的安全感缺失。暴徒們手裡拿著槍衝進商場的樓上來,開槍打死了企圖混在商場購買者中的對手。暴徒用槍指著正在商場挑選嬰兒床的克蕾奧和孩子們的外婆,克蕾奧發現那個暴徒竟然是自己逃跑的男友——她肚子裡孩子的爹。克蕾奧嚇得渾身發抖,臨盤在即,羊水流滿一地。

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終於產下無爹的孩子,卻是一個死嬰。醫生死命相救,嬰兒依舊沒有睜開眼睛,望一眼這匆匆而別的世界。

醫生慈悲地將不再有感覺的孩子放到克蕾奧的手裡,讓她同孩子作最後的道別。克蕾奧的眼淚,醫生的同情。生命的到來和離去,只剩下了悲哀。

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克蕾奧得知自己懷孕,在醫院新生兒科的時候,遇上地震

蘇菲亞心懷憐憫,讓孩子們邀請克蕾奧一起去郊外遊玩。蘇菲亞叮囑孩子們,一定不能打發克蕾奧做事,因為克蕾奧尚在失去嬰兒的傷心當中。

在郊外,蘇菲亞告訴孩子們事實:爸爸再也不會回這個家了。為什麼帶孩子們出來,是因為方便爸爸去家裡搬走自己的東西。

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蘇菲亞企圖用一種輕鬆的語調,讓孩子們輕鬆面對這個變故,她說:“這是一個冒險。”克蕾奧生寶寶,“也是一個冒險”。蘇菲亞邀請孩子們一起進行一場冒險。

蘇菲亞表示,自己要進入出版社,成為一個全職之人。孩子們很疑惑,因為媽媽是一個數學家。

蘇菲亞也很無奈:“因為當數學家賺的錢根本養活不了你們。”

影片結尾,洶湧澎湃的海浪一個緊跟著一個,翻滾而來,差點淹沒孩子。克蕾奧不顧自身性命,跑進咆哮的海水中,救下孩子們。

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蘇菲亞聞訊趕來,六個人緊緊擁抱在一起。淚水和海水糾纏在一起,六個人,一起面對的明天。一場冒險,變得心無畏懼。

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劫後餘生的六人緊緊相擁

孩子們回到家中,發現書架被爸爸搬離一空,書被堆在地上。很快,孩子們從沮喪中回神,因為他們要進行一場冒險。

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書架被父親搬走後,書堆積在地上

阿方索.卡隆說,他就是四個孩子中的一個。我猜了很久,究竟是老大還是老么?找了一些資料,基本確定卡隆導演就是十歲的老大,那個因為偷聽母親跟人哭訴丈夫拋家棄子的電話時,而被母親掌摑的老大。

《羅馬》,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獎。更有除奧斯卡外的,其他不計其數的得獎。阿方索.卡隆在好萊塢闖蕩十六年第一次回到家鄉墨西哥拍攝,載譽歸來,斬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結尾的字幕上有幾個字:Para Libo。Libo是卡隆家裡的女傭,即是影片中的克蕾奧。Libo辛苦照料著僱主家的日常,一輩子都沒有離開,已然是卡隆的一位至親家人。阿方索.卡隆甚至帶著年邁的Libo出現在宣傳現場,主僕情深令人感動。

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卡隆和Libo

正如國內的宣傳語所言:勇氣、希望、故鄉、愛。阿方索.卡隆用一種脫離這個時代的浮躁的節奏,用平靜的心態,緩慢地向我們傳達更深層次,關於內心安寧的探索。更將童年的創傷用一種托爾斯泰式的無所不知的知性視覺,將生活的瑣碎和細膩,匯成女性的頌歌。

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我們的羅馬,究竟在何方?

閒散和忙碌,嘈雜和片刻寧靜,盡收眼底。羅馬非一日建成,生活總要繼續。那架總是盤旋頭頂的飛機,是希望。希望總是在心中。羅馬終有一日會到達。

羅馬,即便不在眼前,也在心中。

文章原創,抄襲三思。若喜歡,請加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