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背後的這5種“不乖”,父母越早了解,孩子越早受益!

  • 珊珊是我之前的同事,一位年輕的幼兒園老師,熱情、開朗,多才多藝,工作能力強,深得領導的器重和小朋友的喜歡。不過自從她接了一個新班後,聽說有幾個小朋友卻讓她頭疼不已。一個小朋友總是啃指甲,手都啃出血了,給她講過很多次這樣不衛生容易得病之類的道理,孩子都明白地點頭,但就是改不了;還有一個小朋友特別不喜歡別人碰他,其他小朋友正常拉他一下,他就動手打人,老師碰他也會大喊大叫。珊珊實在不知道該怎樣應對這幾個孩子了。
  • 想想看,我們的孩子到了幼兒園竟然有這麼多讓老師頭疼的事,那如果再到了小學,初中以後呢?又會是怎樣的一個發展趨向。我想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令老師甚至自己不知所措的孩子吧。

    那麼在我們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到底還存在哪些我們沒有認識到的“不乖”呢,其實父母知道越早,對孩子以後越是有益。


    乖孩子背後的這5種“不乖”,父母越早了解,孩子越早受益!

    孩子們快樂的幼兒園生活

    一、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是指兒童將手指放入口中進行吮吸的習慣性行為。

    我們都知道對於較小的嬰兒來說,吮吸手指是一種常見的行為,當然也是屬於正常現象。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0~1歲的兒童處於“口唇期”,即通過口部(即吮吸、吃手等)來滿足慾望。我們常常會見到嬰兒喜歡把手或是抓到的物體放進嘴裡,這其實這是他們的感知、認識外在事物的一種途徑。如果我們成人強行制止,嬰兒的口腔刺激得不到滿足,輕則讓他們產生暴躁、消沉的負面情緒,重則會影響其身心發展。有研究表明,嬰兒長大後喜歡啃筆頭、咬指甲、吃書、吮吸手指、貪吃、嘮叨等一些難改的壞習慣的,都可能和1歲以內沒能很好的度過口唇期有關。

    如果一個孩子到了幼兒期仍保留著吮吸手指的習慣,我們家長就要引起注意了。那麼,吮吸手指到底會給幼兒帶來哪些不利的影響呢?例如,會引起同伴的嘲笑,致使孩子產生膽怯、緊張、自卑等;同時也會將手指上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通過口帶入體內,引起身體不舒服等;也會導致手指腫脹、脫皮、發炎甚至變形等;

    我家孩子那會就特別喜歡吮吸手指,每次要睡覺就吃手指,只要她閒下來沒事可幹就吃手。到了一歲四五個月這種現象還是很明顯,那會右手大拇指已經被她吃出了繭子,但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成長,也是斷斷續續給戒掉了。就像前面故事中提到的吃手指的那個小朋友,即使老師告訴他很多道理,也是改不了這種習慣。記得我之前幼兒園有個同事,25歲了,每次我們例行週會,領導邊講話她就邊啃邊摳手,都出血了她還不收手,後來瞭解到她說她坐下來沒事幹就想啃、摳。就是那種已經成為習慣的壞習慣。可見,如果我們家長前期沒能引導好孩子,那這樣的習慣便會影響她很長一段時間。


    乖孩子背後的這5種“不乖”,父母越早了解,孩子越早受益!

    媽媽與正在咬指頭的孩子

    二、任性

    任性是指孩子放任自己的性子,隨心所欲,不加約束。常表現為需求無度,無法剋制或延遲滿足;常藉助打滾、不停哭鬧、亂扔東西等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關心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緒,缺乏集體觀念與合作意識。

    如果這些消極的行為經常發生,也是會強化兒童的不良個性品質。同時孩子在任性時會伴隨煩躁、憤怒的情緒,也是對孩子成長不利的。那上了幼兒園也會因此成為老師和小夥伴排斥的對象。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及時發現並幫助孩子儘早矯正,而不是等到他交不到朋友,在社會上遭到排擠,受到冷落時,才去想法設法改變。如果真正到了那個時候,是不是為時有點晚呢?我們都知道,孩子越小,他的思想意識越單純,是越容易更好的教育。


    乖孩子背後的這5種“不乖”,父母越早了解,孩子越早受益!

    憤怒生氣的孩子

    三、說謊

    說謊行為是兒童一種比較普遍和頻繁的現象。研究表明,2~3歲的幼兒已經出現說謊行為,並在學前期迅速發展。

    而我們家長要能夠正確的判斷孩子是無意識的說謊還是有意識的說謊。無意識的說謊也叫幻想式說謊,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年幼孩子身上,因為孩子小對事物記憶可能不夠清楚或時間概念掌握不準造成說話不真實;或把想象當成現實而說了假話。比如,聖誕節小朋友會說“這是聖誕老人送給我的禮物”,這就是把想象當成了現實。嚴格來說,這不應該被納入“說謊”之列。

    那有意識的說謊又是什麼呢?它可以按動機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例如,孩子生病了怕媽媽擔心,對媽媽說“我沒有生病,不難受。”這種說謊是有著積極因素的。

    而動機是消極時,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說謊,是一種欺騙的方式,是需要我們家長注意的。

    例如,孩子很愛玩槍,多次要求家長給他買,但家長卻始終沒把這事放在心上,為了得到一把心愛的槍,孩子可能會說“我們老師說明天每個男孩要帶一把槍表演節目。”那家長要是沒有很好的判斷力,把老師的話當“聖旨”,給孩子終於買了一把槍。那麼在孩子這裡就已經有了原來說謊是可以獲取好處,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這樣一種不好的意識。

    乖孩子背後的這5種“不乖”,父母越早了解,孩子越早受益!

    面對說謊的孩子,媽媽正在教育

    那麼除了孩子本身會有的說謊之外,作為家長是不是更要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不說謊的榜樣呢?

    四、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嬰幼兒與父母或其他依戀對象分離後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所產生的不安全感和害怕的反應。

    實際上,分離焦慮在某個年齡階段對孩子來說是正常的。從7個月到學齡前,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因為與父母或其他親近人的分離而焦躁不安。但在此年齡段後,依然持續地表現出這種焦慮,當焦慮時間超過4周,並影響日常生活或娛樂活動時,就要引起我們父母注意了。

    每個孩子因為親子依戀關係的質量、個性和習慣的差異,分離焦慮的表現也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只是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哭泣,有些孩子會吃飯減少、睡眠不安、少言寡語,更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拒絕食物等。

    那我們父母在日常培養中,可以擴大孩子的社交圈,使孩子初步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

    或者提前讓孩子熟悉幼兒園的生活環境等,也有利於孩子入園時有良好的情緒等。


    乖孩子背後的這5種“不乖”,父母越早了解,孩子越早受益!

    面對焦慮的孩子,不知所措

    五、攻擊

    攻擊行為又被成為侵犯行為,是針對他人的敵視、傷害或破壞性行為。它可以是對他人身體的侵犯、言語的攻擊、也可以是對他人權利的侵犯。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免不了會見到關於兩個小孩子之間搶玩具的事情,一方用手或身體壓住玩具,寧可自己不玩,也不讓別的孩子拿走。這時想要玩的孩子就會對霸佔玩具的孩子採取攻擊性行動,掰他的手或是動手打他。那這種類似的攻擊性行為在兒童成長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他們在社會化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因此作為家長,我們可以“閉一隻眼”,放手讓孩子們自己解決。

    但是,如果我們的孩子經常對其他小朋友發動攻擊性行為,那麼家長就要注意了。因為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一旦成為習慣,不僅對他的同伴交往不利,還有可能造成他們長大後社會適應不良,妨礙人際交往,甚至導致做一些違法行為。像前面提到的故事中那個習慣攻擊小朋友的孩子,我想除了讓老師頭疼外,其他小夥伴估計也是不歡迎他一起玩的吧。

    大連13歲男孩殘忍殺害10歲女孩的故事我想大家都知道吧。這種暴力行為的背後是父母教育的終結,我們反過來再看這個男孩的父母,甚至當警察找上門時,男孩的媽媽還在替孩子說謊隱瞞,而男孩的爸爸卻一再推卸責任說他平時很少管孩子。可見這樣的父母在孩子以往的教育中也是讓人唏噓。如果他們能早點發現這個“乖”孩子存在的問題,如果他們能夠以身作則也不至於可憐的小女孩慘遭噩運。


    乖孩子背後的這5種“不乖”,父母越早了解,孩子越早受益!

    帶有攻擊性的孩子是不受歡迎的

    其實作為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種我們常說的“私心”的狀態。會把孩子出現的一些不乖不好的問題要麼視而不見,要麼自認為是對的。覺得孩子還小,等他長大了自然會明白一些道理。但真的是我們想的這樣嗎?可能生活中我們會把有些問題等到以後再去解決,比如說家裡某個東西壞了啊,暫時放著也不礙事,等到我需要的時候再把它拿來修好,反正也不會影響什麼。但如果我們把養育孩子看成是跟修壞了的東西一樣再等等,那麼等來的只有傷害。

    那個原本你認為可以“修好”的孩子估計也不大可能再耐心聽你說大道理,甚至會跟你大打出手!我們不要覺得孩子還小就沒有,但往往是小問題日積月累,有了量變就變成了你不可控制的大問題。不難發現網上或者是身邊有很多類似小學生、初中生等打父母,甚至殘殺父母的孩子。試想,我們辛辛苦苦養育的孩子竟然變成了這樣,是他一個人的問題嗎?不是的,是從孩子出現這些問題,我們作為父母卻沒有及時發現,沒有及時引導教育,才有了後來的問題孩子,才有了傷害。我想這種因為教育不當帶來的傷害,父母會陷入自責與愧疚吧。

    那就請給孩子愛的同時,不要只看見我們眼中的那個乖孩子,而忽視了乖孩子背後的“不乖”吧!

    文章理論基礎主要來自教師教育系列教材《學前心理學》


    我是兩歲多小丫頭的暖心全職媽媽,4年多學前兒童教育行業。關於學齡前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你還有哪些獨到的見解呢?歡迎留言給我,我們一起討論,共同成長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