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要出阁,皇子也要出阁——闲话中国古代皇子的出阁制度

“出阁”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是“出嫁”的代名词。而“出嫁”一词基本是用于女子身上,但是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某一段时间里,皇太子、皇子等贵族,甚至是皇帝本人都会“出阁”!一个皇族男子,假如一直不能出阁,就意味着他从程序上还是“未成年”。那么,他不能结婚,不能拥有自己的府邸,不能拥有自己的臣属,也不能封王拜将,而且他更没有资格参与朝政。

公主要出阁,皇子也要出阁——闲话中国古代皇子的出阁制度

古代中国,皇族男子的出阁制度兴起于唐朝,它是上古时期冠礼的变种,冠礼被认为是百礼之首。《礼记》记中说,一个人只有行过冠礼,才算真正成人。唐朝王维有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里的“衣冠冕旒”都是代指人,可见加冠对一个男人有多重要。唐宋时期,冠礼也顺应时代的发展作出了变化,在皇族中衍生出了出阁制度。那么,这种仪礼的具体操作是怎样的呢?

一、唐代以后兴起的出阁制度

1、什么叫出阁

出阁是古代一种皇族男子的成人礼,而皇帝、皇太子、皇子都可能是出阁礼的主角,他们通过皇帝本人(或者摄政王、太后)的诏告,以这种仪式来取得国家对其成年人身份的承认。然后离开宫廷,自己另辟居所,朝廷会为他们安排好僚属,也就是智囊团。皇子们出阁之后,就等同于大臣的身份,可以担任国家的官吏。但是,他们离开了宫廷,以后没有皇帝的召见,就不能随便进出皇宫了。在唐代的时候,出阁的规定还是十分严格的。

公主要出阁,皇子也要出阁——闲话中国古代皇子的出阁制度

据《新唐书》中记载,晋阳公主是李治的妹妹,李治出阁的时候,公主就很难过。后来在朝堂上,她见到李治穿着隆重的朝服,与大臣们站在一起,她就哭起来了。她这一哭,唐太宗李世民也不由得伤感落泪。可见唐初的时候,皇子们出阁制度规定之严格。不过这个规定,后来就乱套了。有一些皇子们出阁时,帝后舍不得,就仍然留在宫中,最长的有二十年之久,还可封官拜将。后来到了玄宗时期,玄宗就规定皇子和公主们集中居住,谁也别走了。

皇子们出阁之后,可以担任实际的实职,也可以领一个虚职。像唐太宗的三子李恪出阁后,在贞观十年就被封为安州都督,这是实职。太宗第四个儿子李泰出阁后,封扬州大都督等职务,他就没去上任。

2、出阁与冠礼的异同

出阁是由上古时候冠礼发展变化而来的,在先秦时期,除了王族,士大夫与民间也有冠礼的习俗。出土的《睡虎秦简》中,记录了加冠的吉日,把它和婚、丧仪礼并列。这也就说明在秦朝的时候,冠礼非常盛行。

冠礼和出阁相同的地方在于:都是通过一个仪式,来承认一名男人获得成年人的资格。没有举行过这种仪式的人,不能当官,不能娶妻。贵族阶层尤其重视这个仪式,即使贵为君王,比如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他未成年就已经登基,但是他没有加冠也不能行使君王的权力,只能由周公来辅政。秦始皇也是一个典型,他也是冠礼之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大权。

公主要出阁,皇子也要出阁——闲话中国古代皇子的出阁制度

冠礼与出阁还有一个相同点是加“表字”。《礼记·冠仪》中明确规定了加冠的步骤,其中有一步就是要加一个“表字”。在唐宋时期,这个“字”是随着出阁仪式加上的。中国人的“字”是另外一个名字,一般是成年之后,由长辈来取。因为中国人的姓名是不能随便叫的,除了长辈,普通人假如当面直呼其名,等于是无礼谩骂。所以起了字以后,同辈就不必直呼其名了,可以称他的字。有字的人,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

冠礼与出阁有区别的地方是,出阁这种礼只是皇太子、皇子或者皇帝才行。冠礼在南北朝以前,民间男子也行。冠礼起自西周,在秦汉时已经流行,到了南北朝没落,但是后代仪式简化了,民间仍然有星火相传。皇子出阁的时候比较短,唐宋时多,明清时变成就藩。倒是公主出阁民间化了,变成了女子嫁人的代名词。

二、出阁的具体规定

1、唐宋时期皇子出阁的年龄

出阁制沿于冠礼,所以理论上皇子出阁的年龄,也按冠礼来的。根据《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也就是说,男子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并且加字。不过现实操作中,由于古人寿命短,王权更迭频繁,再加上政治波云诡谲,很多王者十二三就加冠了。当然,也有像秦始皇一样,二十二才加冠的。

公主要出阁,皇子也要出阁——闲话中国古代皇子的出阁制度

唐宋时期,皇子出阁年龄也时常变化。唐初的时应当是在十六岁之前,唐玄宗七岁就出阁了,但是不久又入阁,最后又出阁,可见制度十分不严格。到了宋朝的时候,皇子出阁的年龄普通在12岁至17岁之间。《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说:宋真宗因为感觉身体不好,就让自己六岁的太子出阁,大臣王臻等人反对,认为古代有君王十二加冠的,但是六岁实在太小,宋真宗也不听,坚持要这样干。

可见在古时,冠礼的年龄变化,多半是上层统治阶层为了政治需要,或者提前或者推迟。但是在民间变化不是十分大,一般十六至二十岁之间都可以加冠。太史公司马迁,也是二十岁加冠以后才游历天下,记录山川异闻的。但是出阁只涉及到皇室内部人员,出阁者年龄的规定,具体几岁才执行,完全要看皇帝本人的心情了。

2、出阁的仪式是怎样

出阁在仪式方面,和冠礼相类似。古代冠礼在行礼之前,皇帝先找太史令挑一个黄道吉日,然后再到太庙、天地坛以及先祖的陵墓前祭拜上香,告知祖宗神灵:我的儿子终于长大成人了,希望大家保佑他云云!除此之外,还要在宫廷中举办一个盛大的仪式,按照上古冠礼的方式,找来唱赞者(主持人)。

公主要出阁,皇子也要出阁——闲话中国古代皇子的出阁制度

仪式开始,皇帝坐上,出阁的皇子在一侧,先进三冠,分别为黑粗布制成的帽子、白鹿皮等珍稀皮料制成的帽子,最后是葛、纱等比较高档的,泛着禽类羽毛光泽的黑色帽子。一边上祝词一边换帽子,完事之后,皇子会到东大殿换上正式的朝服,再回到原处。

唱赞的礼官上来,对着皇子说一段祝福的话,夸一下良辰吉日,朝堂威仪,再赞一下皇子的举止多么有范儿,告诉皇子,你已经成年,从此以后,我们将尽心尽力地追随你。接着皇帝再赐一个“字”给皇子,皇子再做一个礼节性的回答就完成了。

然后,皇帝会赏赐赞唱的人和大臣们一些金银财宝和布匹。最后是大臣道贺,皇帝再大敕天下,普天同庆一下。出阁比较重视的是太子或别的皇子们在出阁后要干的事,所以太子和皇子们出阁时,皇帝(或者太后、摄政王)要给他们挑好下属,这些下属对他们来说,既是臣子,又是老师。

公主要出阁,皇子也要出阁——闲话中国古代皇子的出阁制度

另外,唐宋时期,没有出阁的皇子不许“与外臣交通”。在宋朝的时候,大部分的皇帝不许皇子议政,即使是皇帝允许,大臣们也会反对,认为皇子议政等于儿子非议父亲。

三、出阁在唐宋时期的风俗变化

1、唐玄宗以后皇子不能出阁

唐朝自武则天当政时起,就有了幽禁皇子的习惯,许多皇族子弟,长时间不能出阁,一直被关在皇宫当中。比如章怀太子的儿子李守礼,有一次在与玄宗聊天的时候说了能预测到什么时候下雨,为什么会这样呢?他自述,自从父亲获罪被迁谪,他已经被关在宫里十几年,每年都要被下令打几顿,满背都是疮痂,到现在已经很厚了,而这些疮痂一到雨天就有感觉。

这个时候,不能出阁的还是个别皇子。但是,到了唐玄宗上位的时候,他因为自己也是造反起家的,就特别担心宗族和外戚会造反。于是,便不再让皇子出阁了,同时他在宫外修了一个叫十王宅的地方,把除了太子以外的所有公主和皇子们,全部关进了十王宅这个“集中营”。

后来,唐玄宗不满足于只关皇子,又建了一个“百孙院”,把孙子辈的也都一并关起来了!要是没有安史之乱,只怕他还要建个关曾孙的地方!对于这些被关在“集中营”里的皇子和公主的生活惨状,唐朝诗人元稹的《上阳白发人》说:王无妃媵主无婿,阳亢阴淫结灾累。就是说,王子们都没老婆,公主也有白头还没嫁人,就这样被关在上阳宫中,十几年无人过问。

公主要出阁,皇子也要出阁——闲话中国古代皇子的出阁制度

直到唐文宗时期,皇帝才来关心过“集中营”里的人。文宗一次让十一个县主同时出嫁,每人发了三百万钱给她们买田。但是,唐文宗只活到三十一岁就去世了,后来这些人,就又没有人过问了。所以,元稹认为,这些唐朝的王孙们活得还不如以前那些“亡国之君”的家属。

2、宋代“浴儿包子”

宋代的出阁制度沿于唐朝,仍然把除了太子之外的皇子们,全部集中居住,但是对他们比唐朝的皇帝多了一点关怀。成书于宋代的《燕翼诒谋录》中说:宋朝皇子出阁,皇帝除了赦免天下的罪犯,还会给大臣们发“银封钱包”,名字叫做“浴儿包子”。皇帝事先在“浴儿包子”里成藏好金银玉碎,有时候甚至是二三百两黄金,发给大臣们。

公主要出阁,皇子也要出阁——闲话中国古代皇子的出阁制度

每一个人得到的“浴儿包子”,分量各不相同。后来,还因此引发过大臣们的抗议。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为了庆祝太子生辰,还给臣下发了包着金珠的“真包子”。北宋灭亡之后,南宋的皇室宗亲,只有血缘最近的才住一起。冠礼只在宋理宗时有过一阵,出阁到后来渐渐就不那么讲究了。因为国力的衰微,无论是集中居住,或是分别给皇子们建宅子,南宋都有点力不从心。

结语

中国古代皇子的出阁制度,主要出现在唐宋时期,时间并不长,中间也断断续续,但是比较有特色。皇子出阁是确认其参政议政权力的关键。没有出阁的皇子,不能与外官交流,甚至见面的机会也很少。一旦出阁,又不能随便进宫,身份等同臣子。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得宠的皇子们赖着不出阁。

公主要出阁,皇子也要出阁——闲话中国古代皇子的出阁制度

但是,唐玄宗上台后,却把皇子们关进了“集中营”,让他们想要出阁都出不成,怎一个惨字了得。有人说,唐玄宗不让皇子出阁,他们也就不能参政,这就避免了外戚干政与宗族篡权。但是,最后让宦官来管理公主与皇子们,结果又被宦官乱政。到了后来,唐敬宗竟然还被太监杀死,唐文宗被软禁,断送了大唐王朝。

宋朝最后同样把皇子、公子集中起来居住,也是变相折了自己的左膀右臂。之所以没有出大乱子,那是因为宋朝的武将极弱,没有能力造反罢了!等到外族入侵之时,因为王族太弱,在外的皇子皇孙们,几乎没有办法起兵勤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