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滅安史叛軍,叛軍無奈投降,為何朝廷依然用他們為節度使?

說到古代歷史上,每個政權最害怕的事情,有人會說是外敵的入侵,比如說兩宋都是被來自國外的敵人所消滅的,而西晉更是因為五胡亂華而滅國的,而所有朝代的政權都不惜代價的選擇維護邊境的安定,在邊地駐紮大量的軍隊來防止出現侵略。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實際上來自王朝內部的巨大問題才是每一個政權衰落以至於滅亡的根源,就算是像兩宋這樣的朝代實際上都是因為內部的制度和現實問題太大才無力抵抗來自外部的侵略,最終被滅亡的,所以說來自內部的問題才是最關鍵的。

唐朝滅安史叛軍,叛軍無奈投降,為何朝廷依然用他們為節度使?

唐朝版圖

唐朝可以說是兩千年中國古代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了,不僅是經濟的發達和文化的繁榮,就連在軍事上的成就唐朝也是十分巨大的,唐代的軍事實力十分強大,尤其是和之後的兩宋相比他們的強大就顯現的更加明顯了,可以說這一時期是中國全勝的時期,但是唐朝的精彩就停留在了安史之亂這裡,之後的歷史大唐都過的不是很好,其實力也就出現了巨大的衰落,不復當年了。所以說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的一個巨大轉折,其意義可謂是十分巨大。

其實,這次戰亂不僅是在當時對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害,極大的消耗了唐朝之前積累的繁盛景象,讓前期盛世局面就此不再,讓重新發展的唐朝背上了巨大的負擔,還有一個就是為了解決這次叛亂,唐朝竟然允許叛將勢力繼續做河北地區的藩鎮長官,讓他們依然能夠控制一塊土地,導致了他們之後依然擁有著很大的勢力,不僅不聽朝廷的號令,更是像土皇帝一樣的發號施令。

他們其實還是在割據一方,唐朝拿他們沒了辦法,失去了中原地區一個很重要的稅收來源,這幾個藩鎮經常叛變中央,導致唐朝不得不連年派軍平叛,長期的戰爭還有很多次的失敗大大消耗了其力量,導致唐朝政府無法再恢復到開元時期的盛世之中。其實當時的唐軍也算是掃蕩了叛軍實力,叛軍更是四分五裂,像田嗣源等將領都選擇了投降唐朝,為何唐朝卻竟然繼續分封這幫叛軍將領掌握權力呢,難道不怕他們再次叛亂嗎?

唐朝滅安史叛軍,叛軍無奈投降,為何朝廷依然用他們為節度使?

安祿山

首先,當時安史之亂已經持續了八年之久,在這其中雙方都是使出了全力,無論是誰都已經是十分疲憊了,而這些叛軍的投降則是決定了叛軍已經是無力反擊了,唐軍最終取勝,如果唐軍不安撫他們,這群剛剛投降的將領再次反叛那這將是 難以接受的結果。為了讓他們放心,穩定住他們,拉攏他們也算是獎勵他們帶著部下投降,讓局勢最終確定,唐朝這才選擇分封他們到各個地方做首領,雖然確實有可能導致之後的麻煩事,但是能夠暫時穩定局勢。

其次,唐朝對於剛剛攻下的叛軍核心的河北三個藩鎮地區是沒有任何控制力的,這一地區在安祿山和叛軍手中控制了十幾年的時間,朝廷根本無法插手。當地也都是在受到叛軍的控制,況且這一地區還存在著很多被打散的叛軍軍隊,只有這些剛投降,還在叛軍之中和這些地區有很大威望的將領才能夠很好的維持住這些地區的穩定。一旦朝廷派出官吏來管理,很可能會控制不住這裡的局勢,反而可能造成相反的後果,讓這一地區持續混亂下去,這是朝廷就近分封獎勵這幾位投降將領的重要原因,其實這樣做朝廷也是很不情願的。

唐朝滅安史叛軍,叛軍無奈投降,為何朝廷依然用他們為節度使?

安史之亂

而且,這些投降的將領對於自己投降唐朝、脫離叛軍的條件要求就是把自己分封在河北地區的原叛軍控制的地區,讓自己繼續能夠掌握實權,自己才會真正投降不再反叛。誰都知道這些人並非是真心投降的,只是因為叛軍式微,很可能最終被唐軍消滅,眼見反叛無望,自己再跟史朝義 也沒有什麼前途才投降的,並且他們更是害怕平叛之後朝廷對自己這些之前的反叛骨幹進行清算,而選擇先用有條件投降來得到一些功勞和保證,這才能夠保證自己的地位和權勢不受影響,為自己留下退路。

小編認為,無論怎樣唐朝原地分封這些人的政策是個真正的失誤,既然這些人之前就反叛,之後自然也不會真正忠於朝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