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挑战,稳定发展步伐


  2006年至2011年是郎溪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5年,这5年,开发区乘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这股东风,打响大开发、大建设、大招商“三大战役”,京、沪、苏、浙客商纷至沓来。一批批项目逐步建成投产,开发区装备制造、电力电子、轻工纺织主导产业已具雏形,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总量逐年壮大。

  正当开发区建设如火如荼之时,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国家金融、土地政策不断趋紧,这对急需大量发展要素集聚的开发区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开发区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采访中,我们得知,自2012年起,开发区发展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项目等地现象进一步加重,众多项目急待用地却无地可供;企业和政府融资困难,项目建设、企业发展、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此外,企业人才需求热切但人才引进工作滞后,落户项目不断增加但服务质量后劲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暴露。

  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开发区人坚持勇于担当、逆流而上,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开拓创新,不断化解发展难题。用地上,加大闲置未利用土地整治,协助督促进度缓慢的项目加快建设,对“僵尸项目”实行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并安排新项目落户,仅2013年就嫁接了16家企业,嫁接面积达818.5亩;与此同时,探索集约节约用地新模式,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的电力电源标准化厂房产业园启动建设。人才引进上,与县人社部门合作,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并注重本地江南职业技术学校、芜湖技师学院郎溪教学基地人才的培育和输送,定期举办企业人才培训会、全区用工招聘会,据介绍,自2012年开始,开发区每年帮助园区企业招工不少于1000人。服务上,积极与审批部门协调推进并联审批工作,并实行党政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党政领导坐班接待制度和周调度制度,实行“管家式”全程代办。

  2013年8月12日,省政府给出“发展信号”——批复同意郎溪经济开发区扩区,总体规划面积由原10平方公里扩大至20.07平方公里,这无疑为困境中的开发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郎溪经济开发区以扩区文件为依据,按照产城一体、城乡统筹、节约用地、以人为本、宜居宜业的思路,提出着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开发开放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以及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城区。迅速完成了锦城大道、建平大道、金牛东路、分流路等30条道路主体工程,累计建成道路63.3公里;园区亮化、雨污管网、给水、供电等“八通一平”全部到位;建设完成了开发区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和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工业固废实现专业化处理;安泰·月亮湾、学府小区、宏远湖景等三产配套项目主体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工业集聚发展平台。

  与此同时,郎溪经济开发区围绕“3+3”产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招大引强”、“点、线、面”相结合的招商战略,开展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高端龙头项目。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出台了《郎溪经济开发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入园项目建设服务指导意见》、《郎溪经济开发区入区项目手续流程指南》、《郎溪经济开发区区内企业生产经营月报制度》、《郎溪经济开发区闲置土地、厂房处置办法(暂行)》等文件,坚持“每周一走访,每周一调度”工作制度,定期召开项目建设推进会,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确保了园区项目又好又快推进。

  2012年到2015年,郎溪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从37.17亿元到102.68亿元,增幅276%;固定资产投资从44.71亿元到71.03亿元,增幅158%;税收从1.1亿元到2.4亿元,增幅218%。已初步形成了以无锡工业园特种设备制造企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安徽动力源等为代表的电力电子业,以檀雨玩具为龙头的轻工纺织业等优势和规模产业,并建设了无锡工业园特种设备制造基地、常州工业园、个私经济创业园,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郎溪经济开发区在经济衰退、政策趋紧的背景下,稳定了发展步伐,坚定了“工业强县”、“制造强县”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