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無用論?經得起推敲嗎?

有一段從事過電商行業的經歷,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言論:

同學聚會餐桌上A同學:“如果08年,沒上學來杭州做電商的話,現在肯定是百萬富翁了......!”

B同學“在大學混了個二本,出了校門跟初中畢業的人也差不多是一個起點......。”

C同學“虧了,虧了,如果早出來賺錢,現在估計已經買房暴富了。現在房價漲成這樣,二本畢業證又有何用?”

D同學“看那些拆遷戶三層老房子,一拆遷變成三套商品房,另有現金補助,將近千萬元的拆遷款...,我這輩子都不可能了”

讀書無用論?經得起推敲嗎?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

社會節奏太快,就算一本,985、211,在辛辛苦苦熬出學校,拿到期待已久的畢業證。進入社會也不得不感慨:“相比社會的機遇發展,在學校熬畢業證的幾年有點可惜了。”加上,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本的原始積累似乎也高過於一大堆各種資格證書。

一股讀書無用論漲勢逐漸盛行!

然而,這樣確實是對的嗎?相比於60年代父母那一輩,讀書的作用真的降低了嗎?60年代左右讀書是全民唯一出人頭地的機會,高中畢業證就能吃體制這碗飯,從此高人一等,如果做到退休到今天已經穩穩妥當的享受高額退休金。(在廣大農村,能享有退休金的人口比例遠遠低於城市)而今天,一個一本畢業證,貌似享受的特權也比並多。

其實:只是我們對我們國家依然不夠了解,很多人認為大學生現在一抓一大把,也就失去了稀有性變得不再搶手。下面公佈一下一組5年大學生招生數據(包含大專大學):

2005年,招生505萬人;

2006年,招生540萬人;

2007年,招生567萬人;

2008年,招生607.7萬人;

2009年,招生629萬人;

2010年,招生657萬人。

共計:3505萬人

數據由:圖靈Don整理)

2005年之前,數據往前是逐漸減少的,2010年之後數據逐漸增多的,粗略計算的話可以把這2005-2010作為中間數據(雖並不精準)可以大概推測:2000年-2015前後15年,國家共培育出:3505*3=10515w大學生。如果覺得數據不夠的話可以繼續推算:1995-2020年前後25年的大學生數據:3505*5=17525w人(只多不少)。

可以得出大學生在中國佔比:1.7億/14億=12%,改革開放也就40年,這是25年大學生的佔比數據(只多不少)100個人當中才12個大學生(包括大專)。985,211更是堪稱毛鱗鳳角。

以上得出數據,大學生並不缺乏稀有性,並非一抓一大把!


下面來看下:大學生文憑貌似也沒啥用?

首先看下近期全國各地大城市的搶人大戰:

讀書無用論?經得起推敲嗎?

各地搶人,大專起步

零門檻落戶,社保滿一年即可落戶,送公寓,送補貼!

你還在覺得讀大學沒有作用嗎?

深圳很早就有:二本落戶深圳享有2-5w的現金補貼,杭州等準一線城市基本都有類似的政策!大學畢業證就是現金呀!別再說讀書無用啦!


再來說下讀書除了政策優勢,還有的其他優勢:

第一:教育優勢,所謂虎父無犬子。有文化涵養的家長,能更科學的教育子女,眼界更開闊更利於子女將來的發展。

第二:選擇優勢,擁有更多的選擇權:二本上國企不是問題,進入體制也意味著保障更多。你可以選擇不去,但是如果沒有這個選擇,那就是去不了,沒有這個選項。

第三:知識優勢。舉個例子:英語技能,一個兼職英語翻譯,就可以通過腦力勞動帶來更多積累資本的能力。

希望本文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