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一片鄉愁 奏響田園牧歌——寧鄉“新農人”喻超變身記

心懷一片鄉愁 奏響田園牧歌——寧鄉“新農人”喻超變身記

心懷一片鄉愁 奏響田園牧歌——寧鄉“新農人”喻超變身記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李曼斯 通訊員 李向 周娉

心怀一片乡愁 奏响田园牧歌——宁乡“新农人”喻超变身记

(遊客正在農場蝦塘裡開心垂釣。)

水中魚蝦肥,稻花香裡說豐年;耕牛暮日歸,農舍陣陣炊煙起……經過4年多的辛勤耕作,喻超在家鄉流轉的1000多畝土地上重塑了一幅田園牧歌圖景。如今,在他的農場裡,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也是他全力追逐的“田園牧歌”夢。

長沙理工大學畢業的喻超,“80後”,寧鄉市回龍鋪鎮金旺村人。2014年,他從一名省級媒體“新聞人”變身“新農人”,和家人一起合奏出一曲幸福的“田園牧歌”。

2012年,喻超的母親王美春放棄廣州的服裝生意,回鄉開荒墾地、種田種菜,在自家的院落辦起了田園牧歌農莊。因為經營有方,2013年,以餐飲為核心的田園牧歌農莊經營收入近100萬元。

2014年,在母親的勸說下,原本從事新聞行業的喻超辭職回家當起了“新農人”。

“現在國家對農業的扶持政策越來越好。我是農村長大的,對農業很感興趣。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帶動當地的老百姓做好‘土地文章’,共同致富。”喻超和母親一樣,心底裡的“田園牧歌”夢承載著他美麗的鄉愁。

為了實現夢想,喻超把母親創辦的田園牧歌農莊更名為田園牧歌農場。2015年,他瞄準了稻漁綜合養殖特色產業,在省水產研究所教授丁德明的幫助下,投資近10萬元從浙江青田縣引進了300公斤“甌江彩鯉”種魚,建起了200畝“稻+魚”種養基地,又自己培育龍蝦苗,“稻+蝦”種養基地達600畝。此外,還有80畝時令蔬菜、60畝四季果樹、100畝養雞場、300畝魚塘、休閒區域……

經過4年的發展,田園牧歌農場走上了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發展道路,成為集生態農業、綠色產品生產銷售、鄉村旅遊、特色餐飲四大業態為主的現代綜合性農場。

幾葉紫蘇、兩個青椒、絲絲生薑、幾尾甌江彩鯉,一瓢清水,溫火慢燉,湯滾之時,魚香嫋嫋,起鍋入盅,只見色豔麗、湯濃白,捉箸一嘗,味鮮甜,魚肉入口即化,回味悠長,這是久違的故鄉味道。

一方好水才能出好魚蝦。田園牧歌稻魚、稻蝦綠色生產從引用好水開始,喻超從黃材水庫下游引水灌溉稻田,首先確保小龍蝦生活的水域水質優良。稻漁養殖基礎在於“稻”,水稻是稻漁養殖的天然“溫床”。喻超在近1000畝稻田中種植了玉針香等優質水稻,稻株為魚蝦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而魚蝦排出的糞便則為水稻的生長提供了有機養料。在這一模式下,優質水稻在沒有噴農藥、沒有施化肥的情況下可以提升產量,魚和蝦的存活率也明顯提高,這就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環保又高效。

在農場,綠色生產帶來了綠色消費,慕名而來的遊客在嚐鮮之餘還可以到稻田中釣蝦捉魚、到蔬菜基地採摘新鮮蔬菜和水果……遊客們一邊散步賞景,一邊嘗果品鮮,體驗農事之樂,感知農場之美,回味久違的故鄉的味道。

“農場的魚蝦苗都是自主繁殖,每年能出產150萬尾龍蝦苗、70萬尾魚苗。除了自給自足,還有不少用於出售。”喻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稻田在正常情況下,可出產優質稻米300公斤左右、“禾魚”50公斤以上,效益可達2萬元。2019年,整個農場實現綜合經營收入達1500萬元。

“農場現在一共有25名固定員工,還成立了扶貧車間,在這裡做事的貧困勞動力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我們已經註冊了‘田禮’和‘龍蝦姐’商標,農場做到全過程綠色,以綠色生產促綠色消費、綠色享受。”在喻超的心裡,“田園牧歌”已是他生命中一個美妙的音符,他將紮根在家鄉的土地上,和這裡的人們一起奏響幸福的弦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