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奧數比賽”中連連失利,我們需要反思奧數教育嗎?

最近,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發生了一件大事,號稱是近幾年最強組合的中國數學隊,竟然在第11屆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RMM)中失利。而在另一項重要的數學競賽“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中,過去拿獎拿到手軟的中國隊,也已經連續四年沒有拿到冠軍了。


中國在“奧數比賽”中連連失利,我們需要反思奧數教育嗎?

中國隊全員失利


最終成績,美國代表隊獲得3塊金牌,中國隊無一人獲得金牌,最好的個人成績是獲得銀牌15名,總成績排名第6。


中國在“奧數比賽”中連連失利,我們需要反思奧數教育嗎?



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是面向全球中學生的頂級數學賽事,試題難度和質量非常高,被認為是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難度最高的一項。


中國在“奧數比賽”中連連失利,我們需要反思奧數教育嗎?

美國代表隊四名成員獲得了3金1銀的成績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數學大師賽一共6道題,而在第三題上,中國隊6名選手除了一名拿到1分外,另5名同學均拿了0分。

而獲得金牌的9名選手中,前7名在這道題上都拿了滿分。


中國在“奧數比賽”中連連失利,我們需要反思奧數教育嗎?


這道難倒中國選手的第三題,內容為:

中國在“奧數比賽”中連連失利,我們需要反思奧數教育嗎?


翻譯:給定任何一個正實數e,證明除了有限個正整數以外的所有正整數v,任何有v個頂點並且有大於等於 (1+e)v條邊的圖至少包含兩個不同的等長簡單迴路。

(請記住,簡單迴路的概念意味著該回路中的頂點不能重複)


對面這種國際性的賽事“天生數學好”的華裔群體基本上從不會缺席此類賽事,但令人驚訝的是在成績上,被認為是“天生數學就不好”的美國人,自2015年起,基本攬獲所有冠軍。

可問題是,中國選手集體失利的場面還是頭一次出現。當然,一次失利並不能否認中國數學隊曾經的成績和輝煌。

但看一看社會對“數學”以及“科學”教育的看法。可以看到這次中學數學隊集體落敗並非偶然。

“田園奧數”不是真奧數


我們的奧數氾濫之後,就幾乎完全變成了升學應試的功利性手段了,有的奧數只是把初高中才會接觸到的數學知識,提早放到小學裡去,逼迫學生提前學習。還有一些是故意曲解概念的“腦筋急轉彎”和“數學雜技”,更是對學生學習數學的嚴重誤導,是典型的“數學雜技”。

還有那種“一條船上有75頭牛,34頭羊,問船長几歲?”的笑話類腦筋急轉彎問題,以及鍛鍊學生猜測老師思路的“找規律”,已經完全脫離了數學學習的初衷和本質。

更何況,在奧數和升學掛鉤之後,絕大多數人上奧數培訓班的目的是應試,參加競賽也都是功利性的,並不是為了鍛鍊數學思維。這些氾濫的低級的所謂“奧數”學習,給學生的數學學習帶來了嚴重的負面作用。

去年2月,一道關於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整治校外補習培訓的禁令徹底摧毀了,暢行中國30年無阻的“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班”。先是“華盃賽”全國組委會暫停開賽,再是“希望杯”、“學而思杯”、“走美杯”等等一系列賽事終止。

最後,教育部連高考加分也取消了。難道,苦了幾代中小學生的數學競賽真的會就此偃旗息鼓?

可惜,即使沒有奧數競賽,巧立名目,展開各種培訓的機構也不會就此作罷。大批的擁護者又會將其他的項目擁向神壇。

一個“奧數”競賽倒下了,千千萬萬個“奧數”競賽又站起來了。

這根本不是一個數學競賽能背的鍋,一方面,家長和學生整天哭天喊地數學難;另一方面,擠破頭又要給孩子報上課外班。不管能不能學會,先要裝作一幅不能輸在“起跑線”的樣子。

在家長焦慮孩子前途,學生焦慮考試的時候,補習班焦慮賣課業績的時候,忽略了一個普遍缺乏的常識——真正在數學上有天賦的人,不會靠著一個“奧賽班”學有所成,他需要的是整個邏輯思維和專業性的系統培訓,這是市面上熱銷的“課外班”力所不及的。

而一個沒有天賦,對數學無知無覺的人,也不會靠著一個“奧賽班”學有所成,他需要的是對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的探索,這不是“課外班”可以做到的。

長此以往下去,“聰明人”固化了“聰明人”的認知,“愚蠢人”始終認為自己技不如人。

這真的是我們所希望的“理想型”教育嗎?其實,數學競賽沒有任何錯,它不需要為那些販賣焦慮的家長和機構買單。

在知乎上,有一個關於“初中奧數為什麼這麼難?”的問題,是這樣回答的:

“其實,奧賽難就難在一點——毅力。

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興趣之低,能把生活這件事做得馬馬虎虎就算很不錯了,還談什麼奧賽呢?”

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和興趣,才是驅使人類往前一步步邁進的重要原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普林斯頓數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什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並且伴隨他的餘生,他所面對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面對這個更瘋狂的宏觀世界。儘管,他所研究博弈論已經成為學術前沿,但納什從來沒有以榮譽為主導,去從事任何數學研究。


中國在“奧數比賽”中連連失利,我們需要反思奧數教育嗎?


納什的一生就像是亞伯拉罕獻祭一樣,將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奉獻給了“數學”,數學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他在筆記本上寫道:“理性的思維阻隔了人與宇宙的親近”。( Rational thoughts impose a limit on a person’s relation to the cosmos.)與其說,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不如說是諾貝爾獎主動找到了他。

一方面,我們應該淡化對國際奧數競賽成績的過分看重,讓其迴歸本質,它只是高中學生展示自我數學解題水平的一個活動。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給數學有特長的學生一個平臺,讓數學競賽發揮本來的作用:普及與提高,激發學習興趣。

也許就像這次引起大家關注的羅馬尼亞大師杯數學競賽,它對自己的介紹是,為年輕人展示其數學能力、交流知識和加強高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流提供機會。


中國在“奧數比賽”中連連失利,我們需要反思奧數教育嗎?


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教授說:“做數學競賽絕對成就不了數學大國。數學其實是做研究,而奧數卻只是做題目。奧數金獎只能證明考試的能力,而不是研究的能力。研究的根本是自己找問題,而奧數訓練的不是這個。

只知道去做別人的題目,而不知道去做自己的題目。有些地方將學生聚在一起,進行專門的奧數競賽培訓。獲了獎又怎麼樣,我教過好幾個得過奧數金獎的中國留學生,這些學生的學問太狹窄,對考試有能力,對思想沒能力,最後連畢業都困難。”

12歲獲得奧數競賽金牌的菲爾茲獎得主陶哲軒說“數學研究和奧數的環境完全不同,奧數就像是在可以預知的條件下進行短跑比賽,而數學研究則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可預知的條件下進行的一場馬拉松。”

一個好的數學學習方式,應該是點燃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奧數,應該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至於那種大鍊鋼鐵型的偽奧數學習,即便中國數學競賽成績跌至全球墊底,也沒必要再為他招魂。 

對真正喜愛數學的孩子來說,奧數不應該是他們喜歡的唯一目的。從這個角度出發,所謂的“鎩羽”“慘敗”,既不應該澆滅他們的數學興趣和熱情,也著實有利於讓奧數成為真正喜歡數學者的競賽。現在最令人擔心的是奧數的熱情消退了,很可能現在又盯著新近流行的編程熱。

仍將保留高中奧數比賽

繼去年9月發佈《關於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試行)》後,教育部最近首次公示了2019年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名單擬確定科技創新類、學科類、藝術體育類全國性競賽活動共31項。在14項學科類競賽中就有中國數學會主辦的全國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面向高中生),其他諸如高中生物理奧賽、化學奧賽等也都被保留了下來。


中國在“奧數比賽”中連連失利,我們需要反思奧數教育嗎?


中國在“奧數比賽”中連連失利,我們需要反思奧數教育嗎?

“高中奧數競賽從來沒有取消過,但初中生和小學生學奧數的確降溫了許多,去年上海的初中數學競賽就沒有舉行。”長年進行奧數研究與教學的原閘北區數學教研員杭順清說,高中生學奧數除了獲得數學能力的提升,主要是為了兩個“出口”,一是參加奧數比賽,二是為了參加高水平大學的自主招生測試。

數據顯示,近40年來,全國僅有600多人入選國家奧數集訓隊,每年選派十多人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但是,為了攀登國際奧數的塔尖,或者把奧數作為升學敲門磚,全國每年不計其數的孩子投身學奧數行列。丘成桐對此提出強烈批評他表示,奧數培養不出大數學家,應當按數學學科本身的規律與人才成長規律來教數學、學數學,最重要的是奧數不應作為升學條件。

2014年底,教育部等部門出臺政策,稱2015年1月1日之後高中階段獲得的體育特長生、參加競賽獲獎學生等,將不再獲得全國性高考加分。去年,教育部在部署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時,原有的6項加分內容也被全部刪掉,這意味著全國性高考鼓勵性加分項目也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雖然高考統考明確取消了奧賽加分,但考生的相關學科特長仍可作為高校自招優先給予初審通過的條件,國內大多數高水平名牌大學仍把“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等五大學科競賽中獲得省級競賽一等獎以上的考生”列為人才培養重點對象,有些二等獎獲得者也會被相關的高校相中。其實,這也為教育部在高中生中保留奧數等學科競賽提供了沃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