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要想孩子學習好,憂患意識不能少

最近在聽張宏傑老師的青少年通史,說到了中國古文明的起源。其中就分析到了

為什麼我們黨的古文明會出現在黃河流域。因為我們一直都知道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

我們中華大地南北南北千里,東西千里,為什麼偏偏在黃河流域出現了文明的鼎盛時期,甚至出現了我國的第一個朝代夏,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統一?

張宏傑老師提出了一個很新穎的觀點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因為在我國的黃河流域,處於溫帶氣候,很適合人類的居住,人們在黃河流域可以種植農作物,安居樂業。同時黃河自古就經常氾濫,大禹治水治理的就是黃河水患。人們在黃河流域居住,為了讓自己更好的生活,就會想辦法去治理水患,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

正是因為黃河流域的人們不斷的思考、改善,使得黃河流域變得越來越發達,最終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中心。

憂患意識的範圍很廣闊,超越了自身的利益、榮辱,把國家、民族的命運繫於身上,從而激發自己內心的決心和勇氣。

但是作為一個家長來說,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憂患意識,指的是通過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培養孩子在學習上的積極進取的精神。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習好,這不能只是我們的一種美好的願望,更要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這個願望。因為一個別人眼中的好學生,一定是一個具有憂患意識的孩子,他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知道自己應該怎麼樣去做,更能夠給自己制定明確的目標。

那麼是不是有了憂患意識就可以了呢?當然不是了。

因為我們培養孩子憂患意識的目的是激發孩子內心的潛動力,激發孩子積極向上的精神。因為有了憂患意識,孩子才能激發自己內心的潛能,想辦法解決自己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從而提升自己的學習成績。

我們家長的任務是通過憂患意識的培養,來改變孩子對在自身的認知,對社會的認知,從而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如何培養一個帶有憂患意識且自立自強的孩子,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一般來說,要從下面三個方面來進行:

  • 要有競爭意識

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只有和別人進行比較,我們才能找到自身的不足。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只有通過和其他同學的對比,才能幫助孩子找到自身缺點和學習上的不足。

當然在每個媽媽的心裡,自己的孩子都是最棒的,都是最好的。只是我們更要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想要讓孩子更上一層樓,就需要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比如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是很好,我們可以先幫助孩子設定一個比較小的,切實可行的方案,先要以班裡的某一個同學為目標,讓孩子努力在學習上超過他。等孩子的目標達到了,孩子就會覺得:原來我真的可以。

孩子對自己就會充滿自信,然後制定下一個趕超目標。慢慢的,孩子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顯露出來,這就是我們最終的目的——通過競爭意識,來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和主動性。

  • 有志同道合的夥伴,取長補短

朱子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不無道理。因為孩子的心性未定,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我們要為孩子選擇志同道合的夥伴。

家長要干涉孩子交友嗎?這是肯定的。

因為孩子對是非觀念不是很明確,識人不清,如有心機不正的玩伴,難免會受到影響。

所以我們家長要把好孩子的交友關,為孩子選擇興趣愛好相同的朋友。這樣兩個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經常會探討一些類似的話題,也會發現彼此身上的優點,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對方的影響。

比如我家孩子今天和小夥伴一起玩的時候,小夥伴無意間提出了一首孩子之前沒有學過的詩詞,等孩子回到家的時候,他就會讓我把這首詩詞找出來,自己讀幾遍進行學習。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好朋友都知道,自己卻不知道,有點失落和難為情。

這就是朋友對孩子影響的意義:學習朋友的長處,不斷的完善自己的不足,

  • 家長之間的交流,互通有無

時代在改變,孩子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也在改變。

家長為孩子的學習可謂是操碎了心:各種輔導班、興趣班,各種教輔資料等。但是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而且也總有"百密一疏"的時候。因為孩子所學的內容真的是太多太雜了。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查漏補缺呢?

家長首先要做到查漏補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和同水平的家長相互交流。

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因為我和一個媽媽就是這樣做的。我們兩個孩子在同一個班級,學習成績也不相上下。這除了老師的功勞以外,我們兩個媽媽的功勞也不小。因為我們時刻關注著孩子的學習,同時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輔導,並且時常的交流心得或者在輔導的過程中遇到的題型。

比如我在一本教輔書上看到一個題型,感覺孩子們好像不太理解,就會發給她,我們再給孩子講解。她在給孩子輔導的過程中,有什麼特殊的題型或者重點內容,也會及時的發給我。

包括最近我們都讀了什麼書,看了什麼樣的課外知識等。我們互通有無,目的就在於拓寬孩子的眼界和思維方式。

我們兩個也算是有憂患意識的媽媽,因為我們明白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接納、吸收別人的長處,才能更充實自己。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個簡單的封閉式的圈養過程,而是需要孩子更多的接觸外面的世界,更好的瞭解自身的優缺點,激發自己的潛能。"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

我是小風車媽咪,家有9歲男孩,現在一手帶娃一手寫作,專注分享育兒知識和親子溝通。歡迎大家和我一起探討孩子成長路上的問題,分享孩子成長的快樂。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