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偶然間看到悟空問答上一位寶媽的問題:如何培養孩子的憂患意識?

關於憂患,我想被大家所熟悉的莫過於《孟子》的: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生與死顯然是對立的,但是憂患的目的是為了減少行為過失,是為人生幸福與快樂服務的。所以憂患與安樂則是前因後果的關係。現實生活中人們容易憂患過度,帶來諸多煩惱與困境,如何正確認識憂患?憂患是否可以被消除?在此談一談個人的看法。

淺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一位畫家在一片金黃的稻田旁作畫,他享受著白雲悠悠、清清稻香帶來的寧靜與自在,此刻的他正是安樂的。

一位老農揹著手在田坎上蹣跚而過,臉上卻沒有一絲笑容。因為去年雨季來得太早,稻穀沒有曬乾的機會,大部分黴變了。那些等雨季結束再收割的人們,稻穀因成熟了,受雨水長時間的侵泡,有的已經長出了小芽。於是他擔心著今年的天氣情況,此刻的他正是憂患的。

淺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憂患的目的是未雨綢繆,是為了身心安樂。

然而生活中許多人卻因憂患過度,身心備受焦慮的折磨,人因此容易憤怒、暴躁,更看不到眼前的安樂。於是憂患便成了禍害,成了健康與幸福的殺手。

我也很難理解有些人把人生失敗歸咎於享受安樂,按他們的解釋活著的本質就是一場苦難,享受安樂是墜落、是罪惡。難道人生的意義不是追求幸福快樂嗎?真是把人搞糊塗了,我生來是享福的、還是受苦的,心隨境轉,值得每一個人去思考與檢討。

淺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子曰:過猶不及。

什麼事沒有做和做過了頭都是有危害的,把握中間的度非常重要,差之毫釐、繆以千里。

禪宗裡給美好的定義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人有所期待"。花未開時期待太多、月圓後沒了期待,只剩憂愁,便不美好了。同樣憂患過度、安樂過度便是災禍。用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態度去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便得憂患裡有生機、安樂裡有災禍,生活中應該時刻保持警醒與檢討的態度,我想這應該是孟子原本要表達的意思吧!

當憂患成了苦楚、安樂變得遙不可及的時候,正是反思與檢討自己是否過度憂患或過度安樂的好時機。

淺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如何培養憂患意識?

孟子說: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

意思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不斷的嘗試中碰得頭破血流,便久病成醫,失敗是成功之母便是如此。

在生活中經歷的挫折愈多,對事物的敬意就越厚重,而憂患意識便來自於這份敬意。用孔子的話說叫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敏於行而訥於言、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其核心都在一個敬字。

所以培養憂患意識的本質是培養敬畏之心。

淺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生還有更高的境界:盡人事以聽天命。

子曰: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這句話有兩個意思:生活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快樂;有一種人生可以沒有憂患。

乍一看人生沒有憂患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矛盾的。這中間少了什麼東西呢?就是"天命"。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

淺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什麼是五十而知天命呢?

首先肯定不是到了五十歲就能"知天命"。"知天命"的基礎是"不惑",是極致的"盡人事"。孔子把人能做到的一面稱為"盡人事",極致的"盡人事"、論"本末"而求得事物本相,事物本相又是指引人行為"盡人事"的明燈,他們相輔相成。而當這一切都極致以後,還不能得完美結果,那麼一定還有別的原因,這就是天命產生的原因。天命承擔了盡人事後而不得完美結果的責任,他是事物完滿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明白了這個道理,自然內心就能接受上天的各種安排。所以"盡人事、聽天命"二者組合在一起,就是人的宿命,就是"天地人"之道。也是"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的基礎。

此時憂患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人可控的,通過盡人事可以消除。另一部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天命。面對天命,人是無可奈何的,所以應該聰明地接受,而不是庸人自擾的抗拒。這樣便能做到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