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常常幾句話,別說外國人不懂,中國人照樣懵圈

先看看,這麼簡單、平常的幾句話,你是否真的能懂——

“國家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吾不能以全吳之地、百萬之眾,受制於人。”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平平常常幾句話,別說外國人不懂,中國人照樣懵圈

看看,同一個“於”字組合出的幾個語句,儘管結構基本相似,意思卻往往是大相徑庭。

“取之於民”,意思是“從民眾取得它(收取稅收)”。“用之於民”,意思卻是“給民眾使用它”。“受制於人”,則是“受到別人控制”、“被他人挾制”的意思。

表面看來,字面結構似乎相似,實則三個“於”字分別表達著三種不同的意義關係:行為來源、行為對象、行為被動。於是,不同語句,意思自然就變化多端了!

“治人”,是“治理他人”、“統治別人”的意思。“治於人”,其間僅僅多了個“於”字,引介出行為被動關係,頓然天地倒懸、主客易位,變成了“被人統治”之意。

平平常常幾句話,別說外國人不懂,中國人照樣懵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兩個“於”表示行為的原因,這就是“由於憂慮患難而得以生存,由於安寧享樂而招致死亡”的人生哲理。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直譯是“靛青從藍草取出,更勝過藍草(靛青是從藍草取出的,卻比藍草更青)”。前一個“於”引介行為來源,後一個“於”則表示比較的對象。結構相似兩句話,意思差異之大,實在是讓人捉摸不定。

結構相似的句子,意思卻南轅北轍,變化從何而來又幾乎找不出形跡,讓人不懵圈都不行。

語言結構與此相類似的,還有許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問道於盲、嫁禍於人、安於現狀......

平平常常幾句話,別說外國人不懂,中國人照樣懵圈

至於語言結構差異大的,如“於無聲處聽驚雷”之類,就不說了。

以“於”組詞,弄出什麼“至於”、“在於”、“終於”、“對於”、“於是”、“於是乎”之類,意思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的,更不必去提它。

漢語語言的豐富,於此可見一斑;複雜,於此亦可見一斑。想想那些有勇氣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難免有點為之杞人憂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