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扁鹊见秦武王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建议及早医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异议:“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很生气,把治病的砭石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一道讨论,干扰治疗,就凭这,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医扁鹊见秦武王

医人和医国虽然不同,但在听取专家意见,不胡乱采纳纷扰的意见上是一致的。我们行事施政时最忌讳不能果断决策,而果断决策的前提就是要听取最合理的各种建议,如果有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建议,那么我们决策起来就比较容易,最可怕的是乱听建议、听一些专业不对口、对问题知之不详的人的胡说八道,那么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专家有专家的资历和优势,他们是花了数十年的工夫在一个问题上研究,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可笑的是在我们周围,一旦一个人成名了,他就什么都通了。电影明星就应该演电影,但社会上叫他处理国家大事的有之、搞地产开发的有之、教学育人的有之,可见非理性因素在人们处理问题时影响的确很大。

《扁鹊见秦武王》这则寓言故事按传统的理解是说,不论办什么事情,要与精通业务的人去商量、研究,如果被似是而非的错误意见所动摇,就会误事。

医扁鹊见秦武王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不同,故事的寓意在今天看来也就有了新的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秦武王较之《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蔡桓公,在对待病的问题上,不再“讳疾忌医”,而是主动“示之病”:然而,一旦面对周围的人建议和劝阻,他又犹豫不决了,结果同样被扁鹊讥讽奚落了一番。

作为一国之君的秦武王在对待自己疾病的小问题上,之所以犹豫不决,关键是对内行和外行的建议缺乏明确的分析和判断,做不了自己的主。诚然,专家和内行的意见是重要的,但是如果过分依赖内行,未必是好事;外行的建议,只要是正确的,多听听也是很有好处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这样全盘考虑,权衡利弊,才能形成正确的判断,把问题解决好,处理好;才能真正做到既不迷信权威,也不至于被周围的意见所蛊惑。

医扁鹊见秦武王

秦国秦惠王已称王,秦武王时其臣下绝无再称其为“君”而不称“王”或“大王”之习俗,而此策中秦武王之左右近臣和扁鹊皆不称王,却称其为“君”,显然不合“礼法”。与《战国策》前后文相比可知,此称谓显然有误,从而证明“扁鹊见秦武王”决非史实。扁鹊身为医生,而策中扁鹊之言全为策士之语,与其身份不合;秦武王把“左右大臣”和自己对治疗的并发症的担心告诉扁鹊,他都借题发挥,论秦国之政并放言“一举而亡国”,在情节和扁鹊人物性格方面也是不符合的。再者,这则故事的主旨在于说明武王不能知人善任,并非论述扁鹊医术如何。因此,笔者认为,扁鹊只是策士游说秦武王时所讲述的故事中的人物而非扁鹊亲见秦武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