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能只盯“短板”,人无完人,取长补短才是家长的重点

人有十指,长短不一,手指尚且有长有短,人自然也是有长处和短处,这是很正常的。

世界上是没有绝对化的事物,只有可能是相对地来说,哪怕是圣人,他们也只是接近完美,不敢说他们就是十全十美的人。

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完美,我们选择走“扬长避短”的道路,就像我们在面试时,我们往往会把我们最好的一面展示给面试官,洋洋洒洒的丰富履历,光鲜亮丽而又正式得体的衣着。

身处在激烈竞争社会中的每一位父母在自己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都是有意无意的突出自己的长处,隐藏自己的短处,让领导、伙伴、家人都相信你可以,这是你擅长的。

但是当父母面对孩子时,为什么就很容易地、自觉地盯着孩子的缺点呢?爸爸妈妈们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常中,面对孩子暴露出的优缺点,总是更加关注孩子的“短板”,想方设法的弥补孩子的“短板”。

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信缺失,孩子也忘记了自己的“长板”,最终两头空空,孩子的成长发展受阻。

教育孩子不能只盯“短板”,人无完人,取长补短才是家长的重点

孩子的“短板”不一定非要补长得和“长板”一样

我的朋友小丽就很喜欢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上,总说一定得补补才行,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她家的孩子数学不是很好,所以她直接给孩子报了数学基础补习班和奥数冲刺班。

两堂课连着上,她总是觉得这样孩子才能补上短板,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她家的孩子反而越来越讨厌数学,学的越来越差,很抗拒去补课,然后她就会跟孩子说:看看那家的谁谁谁,人家的小朋友怎么怎么样。

结果没想到,这句话彻底让孩子自闭了,不愿意跟跟妈妈交流,母子陷入“冷战”。

就像“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样,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比得过这样,比不过那样。

孩子的数学差,但是语文好,不能只看到孩子差的一方面,而且孩子的数学是有进步的,虽然比不上别人家的数学成绩,但是也能看到孩子在为了自己的“短板”努力,在尽力弥补,然而最终却没有被父母承认这份努力。

教育孩子不能只盯“短板”,人无完人,取长补短才是家长的重点

所谓“短板效应”指的是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为了让水装得更多,就一定要补齐“短板”。

但是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能完全象征着孩子能变得多么优秀。而且也不能为了补短板,就直接把长的那部分锯下来钉在短板上。一昧地扬孩子的短,避孩子的长,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被“短板效应”影响的孩子们会有什么后果

1. 孩子变得叛逆

孩子为了弥补自己的“短板”,被迫做不擅长不喜欢的事,他们在这些事上很难做得极优秀,所以很难得到表扬,然后没有鼓励也越来越对这些事不感兴趣,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这样持续下去,孩子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会非常难以理解父母的苦心,认为这就是爸爸妈妈在逼他。因为不喜欢、不自由,孩子长期积累大量不满情绪,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抵抗父母。

教育孩子不能只盯“短板”,人无完人,取长补短才是家长的重点

2.孩子的成长关键有可能会被忽略,错失发展良机

孩子在弥补自己的“短板”的时候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但结果很可能是孩子的“短板”不仅没有被补齐,也没时间去发掘、寻找孩子擅长、喜欢的事情,或者被发现了某方面的天分,也因为想要让孩子的“短板”不要太短,两者无法同时学习,被迫放弃了“长板”。

就像孩子补课,报班都是针对孩子成绩差的那几门功课。孩子的长处得不到提升就发挥不出长处的优势,孩子本可能既能获得快乐又能有所作为的领域被忽略,深陷“短处”的泥沼,错失一个个成长发展的良机。

很多家长应该都看过去年的热播剧《小欢喜》,围绕着父母与孩子的教育培养问题,让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引起了共鸣。

即将参加高考的方一凡,性格开朗,情商高,就是学习成绩不大好,拼文化成绩很难杀出血路,但是他很擅长音乐,他就想到了“曲线救国”走艺考,他的妈妈起初也是极力反对,逼着他继续补文化,走正常考试。

幸亏方一凡聪明且幸运,最终通过艺考去了所好学校,也幸亏他的妈妈选择了放手,不再坚持走文化录取。所以选择一条对的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取得成功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教育孩子不能只盯“短板”,人无完人,取长补短才是家长的重点

帮助孩子发展长处有什么好处?

1. 让孩子更加接近成功

接近成功的方式就是“扬长避短”。我们都听过爱迪生的名言: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

这句话其实还有后半句: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这是事实,天分是上天的恩赐,应该要好好地利用,在擅长的领域发光发彩,而不是去不擅长的领域做只小丑鸭。

更多的精力、时间、金钱投入到擅长的领域,本身就比别人有天分,加上努力,更加容易越走越高,接近成功。

教育孩子不能只盯“短板”,人无完人,取长补短才是家长的重点

2. 能够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都是渴望被表扬的,这就像是给小树施肥。孩子在他擅长的领域做事,他能够做的很好,能够得到表扬鼓励,他就会很快乐,为了获得老师家长的青睐而更加努力,形成良性循环。

他可以在他擅长的方面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充实自我满足感,树立自信。就像《小欢喜》里的林磊儿,生活的“小白”,物理学的“大神”,他在面对自己喜欢的方面时很满足、很快乐。孩子的长处被发掘培养,他们自然而然会向好的方向扩散。

就像任正非在接受《面对面》栏目的采访时所说:

“我这一生短的部分我不管了,我只想做好我这块长板,然后再找别人的长板拼起来,这样就一个高桶了。”

家长只有多观察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发掘培养孩子的“长处”,才算真正地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