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臨證」中醫辨證三大步驟

導讀:王燦暉提出了辨證的三個基本步驟,即蒐集臨床資料,初步綜合分析;運用辨證理論,深入辨析證候;臨床反覆觀察,驗證辨證結論。這三個步驟環環相扣,密切相關,共同構成了辨證的基本過程。

下載APP,袋鼠星球為您呈現更多內容

辨證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思維過程,是在“四診”診察的基礎上,對病證現象進行綜合、分析,進而提示其本質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而逐步深入的,在辨證過程中除了要以辨證理論為指導,遵循辨證的一般原則外,還必須掌握辨證的基本步驟。只有具備清晰明瞭、層次分明的思維程序,才能使辨證的結論準確完備。為此,王燦暉提出了辨證的三個基本步驟,即蒐集臨床資料,初步綜合分析;運用辨證理論,深入辨析證候;臨床反覆觀察,驗證辨證結論。這三個步驟環環相扣,密切相關,共同構成了辨證的基本過程。

蒐集臨床資料,初步綜合分析是辨證的第一步。運用“四診”方法蒐集的臨床資料,是辨證的基礎和依據,沒有臨床資料,辨證就無法進行,臨床資料不全面、甚至錯誤,則辨證的結論也難以準確。因此王燦暉要求:在辨證的初始階段必須蒐集全面豐富而且符合臨床實際的“四診”材料;鑑於在此階段臨床資料往往是雜亂的、無序的,而且主次不明,真假混雜,所以,辨證的第一階段必須在彙集資料的基礎上,

進行初步的綜合分析、分類歸納、全面衡量,從而明確哪些資料是主要的,哪些資料是次要的,哪些是可疑資料還須反覆查實,哪些資料尚不完備還須進一步蒐集。其中重要的是準確、及早地找出能反映證候本質對於辨證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關鍵性資料,只有抓住了證候的主症,才能客觀、準確地提示病變的本質,得出正確的辨證結論。另外,還要通過“去蕪存精”、“去偽存真”的綜合分析,判別證候的一般資料,伴隨症狀,明確病變的“假象”,剔除錯誤的資料,並且弄清病變見症之間的相互因果關係,只有這樣才能為建立正確而全面的辨證打好基礎。

鑑於不少證候的早期階段其臨床表現常缺少難以提示病機性質和病變重心的症狀和體徵,加之臨床“同病異證”、“同證異病”和“同證異症”、“異證同症”的情況又常存在,給辨證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王燦暉認為在辨證的第一階段,應根據證候的主症先考慮幾個相近的可能性較大的證候,而後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比較鑑別,逐步排除可能性較少的證候以縮小辨證範圍,留下一個或幾個可能性較大的證候。由於不少證候的特殊表現在病變的早期階段常常不甚明顯而難以發現,常須經過一個階段後,才能逐步暴露,因此在辨證時要以動態的觀點,既明確證候現階段的臨床特點,又掌握其發展演變趨勢,方能早期確切地得出辨證結論。

在辨證理論指導下進行證候分析,是整個辨證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其目的在於全面、準確地闡述證候的內在本質,說明臨床表現與病變機理之間的關係。王燦暉認為這一步驟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探求病因,明確病位。病因對疾病過程中不同證候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並決定證候的類型和性質,所以在辨證時首先要弄清證候形成的原因。探求病因的方法,除了通過了解起病情況、聯繫發病季節和地區進行綜合分析外,更主要的是根據臨床證候表現進行“辨證求因”,同時還要從證候的動態變化中正確判斷證候演變過程中的病因轉化。

各種證候雖都具有整體性的變化,但在病變部位上則又有一定的重心所在,而且不同類型的證候其病位重心亦所有不同,所以通過證候的分析明確病位所在,是確定具體證候類型的重要依據。明確病位,關鍵在於能識別對提示病位所在有獨特意義的症狀和體徵,如病位在肺可見咳嗽、氣喘,病位在腸腑出現腹滿、便秘等。其二是推究性質,分析機理。推究性質即通過證候的分析推導證候的寒熱、虛實屬性,它是辨證的基本要求,既是正確施治的前提,又是掌握證候轉歸的依據。識別證候的不同性質,必須以“八綱”辨證理論為指導,對證候表現進行全面分析,其中特別要著眼於發熱、惡寒情況的辨別,神色形態的觀察,舌苔、脈象的診察,還要結合病程階段、體質情況的審察等。

分析病變機理是辨證所要提示的主要內容,任何證候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病機變化,不同的病機導致了不同的證候,雖然各種證候的具體病機千差萬別、多種多樣,但就總體而言不外邪正相爭、陰陽失調、升降失常等變化範圍,具體則又表現為臟腑氣血的功能失調和實質損害,因此,熟練運用臟腑氣血理論指導辨證分析是準確闡述發病機理的關鍵所在。其三是權衡病勢,瞭解演變。病勢是指病證所呈現的一種態勢,具有動態變化的特點,表現於證候上則是證候的演變,其形成是病程中邪正消長的反映,亦與病位的淺深、病程階段、體質狀況等有關。辨證過程中權衡病勢的特點,不僅能夠了解病變現階段的證候特點,更有助於掌握證候淺深輕重和發展轉歸,從而明確疾病的傳變規律,為治療上的因勢利導提供依據。其四是判斷輕重,預測轉歸。病情的輕重與病變的發展和預後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辨證過程中,對病情輕重程度作出正確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可預測病變預後轉歸的良惡。判斷病情的輕重,主要根據病位的淺深、感邪的輕重和性質以及臟腑氣血損傷的程度等進行綜合分析。具體辨察時亦當以臨床表現為據,

如神色的變化、苔脈的表現等對提示疾病的預後有著重要的意義。

辨證的第三個步驟是通過臨床觀察驗證辨證的結論,並在實踐中對辨證的結論進行修改和補充。在辨證理論指導下對證候本質作出全面提示而得出辨證結論後,並不意味著辨證過程的終結。實踐證明,辨證結論的正確與否,並不只是取決於能夠比較合乎邏輯地解釋證候的各種臨床現象,還必須在臨床實踐中加以驗證。王燦暉強調:辨證結論是否正確,主要根據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判斷。一般來說,根據辨證結論進行相應的治療,若能取得預期療效則證明辨證的結論是正確的,但也有一些疑難證候,由於病情的複雜性和頑固性,在治療上一時難以取得顯著的療效,這也是常有的事情,因而不能據此來否定辨證結論的正確性,而須通過動態觀察,根據其發展的趨勢來驗證其結論是否正確,就是說其發展轉歸若符合原先的辨證結論,則說明其先前的診斷是正確的,反之亦然。應該看到,疾病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不少證候往往需要經過深入的動態觀察,反覆診察,有些還須經過探索性的“消息”治療,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結論,何況有時還會因認識水平和臨床經驗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得出正確的辨證結論,因此,臨床上隨著觀察的深入,認識的發展,部分甚至全部修改原先的辨證結論也是不可或缺的。

綜上所述,王燦暉對中醫辨證學說的研究,深刻而又全面,其內容既有對辨證原理的闡述,也有對辨證規律的提示,還有對辨證過程中思路的研討和探索,使中醫辨證學說更加理論化、系統化、規範化,有力地推動了辨證學的發展,使之在中醫學中形成了一門獨立、完整的學科體系。實踐證明,只要在辨證過程中遵循王燦暉所提出的原則、要求和步驟,便能進一步加深對辨證學理論和方法的理解和認識,達到熟練掌握、正確運用辨證方法,不斷提高辨證水平的目的,從而為臨床正確地確立治療原則,恰當的立法制方提供可靠的依據。

袋鼠醫學APP已全面上線,APP中袋鼠星球(如下圖)存放了大量的中醫類文章,推薦愛學習的同學及時下載APP進行學習。學習是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的過程,大家要堅持哦!(點擊閱讀原文即可下載袋鼠醫學APP)

「袋鼠臨證」中醫辨證三大步驟

「袋鼠臨證」中醫辨證三大步驟

本文選自《全國名老中醫王暉病機類證方驗》,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中醫出版公眾號整理,袋鼠醫學公眾號編輯發送。

點擊“更多”即可下載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