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逆襲史

時間回到1895年2月11日晚上,59歲的丁汝昌交待完所有後事,在劉公島上寫完給李鴻章的最後一封信,端起了一杯泡著生鴉片的酒杯,一飲而下。

吞食生鴉片會引起急性中毒,丁汝昌只覺得喉頭一陣陣苦澀,瞳孔縮小,血壓猛降,全身不住抽搐,隨後陷入半昏迷狀態,他在痛苦中徊徘了整整一天,到12日晚上,口吐黑血,臉色慘白,終因呼吸麻痺身亡(死亡過程如此漫長)。

中國海軍逆襲史

丁汝昌

當天晚上,李鴻章外甥、管帶張文宣亦服鴉片隨他而去。

在他們之前4天,43歲的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已經用同樣的方式自盡。

2月14日下午2時,道員牛昶曬在海軍軍官程璧光陪同下登上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在艦上的軍官會議室裡簽署了降約。

17日上午10點30分,在西方諸多媒體的目擊下,日本聯合艦隊鳴炮21響,開進威海衛,北洋海軍殘餘的“鎮遠”、“濟遠”、“平遠”、“廣丙”4艘艦被日軍收歸,下午4點,經日軍允許,練習艦“康濟”號帶著丁汝昌、劉步蟾等人的棺木,駛向煙臺,日本聯合艦隊降半旗並鳴炮致哀,伊東祐享帶領日軍艦隊敬禮,目送“康濟”號遠去。

甲午慘敗後,中國再無海防可言,等到日軍全面侵華時,可憐的海軍已經只能靠鑿穿沉船來阻礙日本海軍在長江前進了。

北洋海軍覆滅,標誌著中國海軍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低點。

一直延續了近一百年。

40年後,1935年,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來了一位大鼻子的中國學生。

格拉斯哥大學創建於1451年,是地球最古老的十所大學之一,建立了英國第一個造船系,造船學中的海事海洋工程國際上非常有名。

那個大鼻子中國人祖籍江蘇句容,在北京出生,這年剛剛18歲,名叫楊槱(yǒu),是特意從中國萬里迢迢跑來學造船的。

楊槱還年幼時,舉家遷到了廣州,珠三角地區經濟發達,到處是各種來來往往的商船,楊槱同學生於這樣船來船往的環境,9歲就登上鐵製輪船航行,開始對造船有興趣,還在高中二年級,他就寫出了論文《廣州造船簡史》

---真正的牛人都這樣,從來不含糊,是能從頭牛到尾的。

楊槱的名字是孫炳文取的(孫維世的生父,孫維世是周總理的養女),孫炳文當時住在他家隔壁,和民國時期這樣的牛人為鄰,可以看得出楊槱家境不錯,唸完高中,家裡人為了滿足他的志向,把他送去英國攻讀造船。(有錢人家的孩子,我當年連去長沙讀書都湊不夠學費)

在格拉斯哥讀書5年,楊槱學習十分努力,他後來回憶說:

|總是爭取比別人做得多一些,每天固定學習到晚上十一點半。

勤奮的楊槱同學在英國巴克來克爾造船廠實習時,從放樣間到船體鋼材加工間,再到鉚釘作業臺,幾乎做遍了造船的所有工種,打下紮實的造船知識。1940年3月完成學業時,榮獲了一等榮譽學士學位。

中國海軍逆襲史

1940年,德國納粹鬧得正歡,英國需要造船精英,多家公司邀請楊槱加入,楊槱拒絕了,抗日戰爭中破碎飄搖的祖國急需他這樣的技術型人才,於是萬里迢迢奔赴重慶。

楊槱在當時內地的最大造船廠——民生機器廠擔任副工程師,1943年5月,重慶商船專科學校由交通大學接辦(交大造船系從此誕生),楊槱被聘為副教授、次年被提升為教授。

1944年11月,楊槱應邀赴美國學習造船,並在費城海軍船廠監造“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等艦船長達一年之久(注意這段),掌握了美國造船業的第一手情報。

中國海軍逆襲史

曾經的費城海軍船廠

新中國成立後,楊槱歷任同濟大學教授和造船系主任、大連工學院教授和造船系主任等職務。1955年,大連工學院造船系併入交通大學造船系,楊槱又回到了交通大學工作,從此就留在了上海,

1981年,楊槱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他是我國在造船領域評選出的首位院士。

楊槱院士寫了一堆造船學的著作,還培養了一批優秀學生,其中有的也成為了院士,最著名的兩位海軍弟子,分別是: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總設計師朱英富

剛好一頁頁翻開了中國海軍的新篇章。

黃旭華生於1926年,廣東海豐縣人,家裡是鄉醫世家,他小楊槱9歲,年輕的時候,是一位超級大帥哥。

中國海軍逆襲史

12歲時,因日軍侵華,名校聿懷中學遷入揭西,黃旭華和兄長步行四天到達聿懷中學,在這讀了兩年書,不久日軍逼近,聿懷又要搬遷,在梅州廣益中學讀了一年,1941年,堅持“要讀就讀名校”的黃旭華,又走了兩個月的路(中間差點餓死),到達桂林中學,通過桂林中學入學考試,順利入學。

這一年,未來的中國第一艘航母總設計師朱英富,才剛剛出生。

桂林中學當時有許多名師,包括柳無垢、許紹衡、巴小泉等,黃旭華在這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讀名校是多麼重要),並且無師自通學會了口琴、揚琴、小提琴(太學霸了!)。1944年,狗孃養的日寇陰魂不散,又逼近桂林,黃旭華匆忙畢業,這次沒地方跑了,只有重慶有好大學,當下他又經廣西、貴州,再次走了兩個月的路,到達重慶。馬拉松之王黃旭華先生來晚了,錯過了大學招考時間(下次還要跑快一點),沒關係,一路名校讀過來的黃旭華在先修班呆了一年,第二年就以優異成績考入國立交通大學學習造船。

就是在這裡,成為了楊槱院士的學生(楊槱剛從美國學了一身航母知識回國)。

楊槱微笑著點了點頭,等待著他的第二位學生。

朱英富的人生要順利得多,他讀書時已經是新中國,不用像另一位學霸黃旭華那樣在戰爭中巔沛流離,1958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船舶系(一位大鼻子伯伯笑微微地等了很久了),1966年研究生畢業。

學船舶製造的黃旭華畢業後從過幾年政,到1953年,他感覺自己不是塊從政的料,還是想搞技術,當年就想辦法調到了船舶工業管理局(黃老永遠這麼複雜),跟隨辛一心從事船舶設計與製造,後來又去德國進修了一段時間,專注蘇聯艦船仿製,1957年開始接觸潛艇技術,跟隨前蘇聯專家學習潛艇的設計與製造技術。

但到了1958年,黃旭華先生的職場之路,再也浪不起來了,這一年,他接到了一項重大機密工作,奔赴中船重工研製核潛艇。

馬拉松之王黃先生即將開始他一生中最久遠的一次長跑。

1954年,美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1957蘇聯第一艘核潛艇下水,核潛艇可依靠強大的機動性和隱蔽性發起核反擊,是一國國之重器,一塊高爾夫大小的鈾塊燃料,可以讓核潛艇航行6萬海里,同樣里程,如果用柴油做燃料,則需要近百節火車皮的柴油。

中國海軍逆襲史

“鸚鵡螺”號

1958年4月到7月,中國向蘇聯索要承諾過的核武器與核潛艇,蘇聯提出要在中國建立長波電臺,以及在中國領海組建聯合艦隊作為交換,中方認為蘇聯企圖軍事控制中國,並沒有答應(中蘇交惡從這件事開始埋下伏筆),1958年6月,中國第一座實驗型原子能反應堆開始運轉,聶榮臻元帥遂在27號起草了《關於開展研製導彈原子核潛艇的報告》,很快得到了批准,中國決定自己製造核潛艇,黃旭華因為有仿製蘇式潛艇的經驗,被選中參加中國核潛艇的研製。

中國海軍逆襲史

第一代核潛艇工程四位總師合影(左起趙仁愷、彭士祿、黃緯祿、黃旭華)

當時研製核潛艇異常困難,是真的沒有任何資料,黃旭華回憶說:

|連核潛艇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要靠到國外報紙雜誌裡零零散散找資料。

因為中蘇在1960年7月16日就徹底交惡,蘇聯撤出所有專家,銷燬部分技術圖紙,但在交惡前,核彈與導彈研發過程都曾有蘇聯提供過的模型與部分資料,因此中國的核彈能最先搞出來,而核潛艇發明時間晚,蘇聯人自己還沒有玩溜,等到交惡時,還沒有交接過任何信息,從零開始研製核潛艇看起來希望渺茫。

但面對困難,中國人特別軸,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我們早先連核潛艇的外型什麼樣都不知道,美國第一次製造核潛艇,先用常規外形加核動力,再用水滴外形加普通動力,等兩者都測試到位,最後採用水滴外形加核動力,開始我們也摸不透核潛艇的大致方向,後來從美國買回一個核潛艇兒童玩具,再通過大量報紙雜誌信息(這是官方的說法,可能情報機構也有貢獻)推測出建造核潛艇的大致方向。

最早期的預研只搞了3年,到了1961年,因為要把重點精力先放在原子彈、氫彈上,項目被叫了暫停,團隊人員閒了4年,都準備回家放羊了,等到原子彈一搞出來,到1965年,才重新在滇池集結了29名各行各業的專家,上馬開搞(對,當時是滇池,不是海邊基地),先研製反潛魚雷核潛艇,再研製導彈核潛艇。

專門研究核潛艇的719所就此正式成立。當時是夏桐任所長。

當時中國也沒有計算機,在計算大量核潛艇的數據時,我們居然拿的是算盤!(美蘇表示一頭黑線)

拿算盤算數據很容易有人工誤差,當時要算數據時就三個組一起打算盤,大家算出來數據一樣,這個數據就可以採納,如果都不一樣,就要重算。

更有意思的是,當時萬里挑一選出來一位老木匠,按1:1的比例,花了幾年的時間,敲敲打打,用木頭造出了一個巨大的核潛艇模型,這個模型有著逼真的五臟六肺,宛如一個木質超級玩具。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製造過程,一邊是資深木匠鋸末刨花,一邊是科學大師激烈探討。

到了1968年11月23日,在搞定了大致構想後,設計團隊才移師到葫蘆島軍港,正式開工建造核潛艇。

經過前後12年的艱苦奮鬥,總支出50億元后(當年的50億啊),1970年12月26日,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

而此時的朱英富,1968年才被分配到第六機械工業部第七研究院第701研究所工作,一干就是一輩子。(朱總的職場軌跡則永遠這麼簡單)

核潛艇後來又經過20多次試航,數千小時核反應堆運行,才於1974年的建軍節,正式交付部隊使用。它就是服役於北海艦隊的091型“漢級”(北約組織命名)核動力攻擊型潛艇。

到今天,中國是世界上六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88年4月在南海我國核潛艇進行了第一次極限深潛測試,在極限深度,一個撲克牌大小的鋼板,將承受1噸多的水壓,一條焊縫,一條管道,一個閥門承受不住海水壓力,就有可能導致大災難。美國在60年代長尾鯊號深潛測試時失事,160多人葬身海底。當時準備下潛的工作人員連遺書都寫好了,當潛艇成功下潛並浮上岸時,滿場飛奔的黃旭華歡快得像個孩子。

中國海軍逆襲史

不過這艘091核潛艇下潛深度僅僅為200-300米,離美蘇之間有著巨大的差距。

必須冷靜地說一句,就是到了今天,中國核潛艇的技術還遠遠落後於美俄兩國,美國核潛艇專家認為我國技術大概只相當於美俄當年70-80年代水平,其中最為落後的技術指標之一如下潛深度,蘇聯在上世紀70年代末研製的M級攻擊核潛艇,全面採用鈦合金等高端材料,最大下潛深度高達1250米,中國093型和094型核潛艇的最大潛深也只有300米,落後美俄現役核潛艇一半左右,其中材料的性能是主要制約因素,美國核潛艇目前主要採用的是HY-80特種鋼材,還是美國在幾十年前研發的產品,而新一代HY-130特種鋼材屈服度高達890兆帕,還研製成功了超過1000兆帕的鋼材,優異的材料賦予了美國核潛艇的潛深優勢,以海狼級核潛艇為例,其潛深可輕鬆突破600米,而俄羅斯最新一代亞森級核潛艇的潛深也不相上下,幾乎是中國核潛艇的一倍。

材料是制約我國核潛艇潛深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我國加大投入,新一代潛艇特種鋼材已經達到了785兆帕,這已經能夠支撐核潛艇在400米以上的深海自由活動,據說中國在研製一種屈服度高達2000兆帕的“超級鋼材”,如果這種鋼材能早日投入使用,將使中國核潛艇的性能再進一步。

由於基礎學科的差距,我們的核潛艇也造不大,比如美軍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自動化程度高,水下排水量接近2萬噸,但僅有15名軍官和140名船員。而中國的094型戰略核潛艇僅有9000噸的排水量,艇員編制卻有120人。

長期在狹小的封閉空間工作,會給人造成極大的心理壓抑,太逼仄的工作空間會對官兵的心理健康造成傷害。

到2018年,根據美國海軍分析中心網站發佈的中國海軍潛艇部隊構成,中國海軍目前擁有3艘改進型094A型核潛艇、2艘094型核潛艇、1艘092型核潛艇(尚未退役),共計6艘彈道導彈核潛艇,中國海軍還擁有12艘攻擊型核潛艇,常規潛艇57艘,其中039系列潛艇就有31艘。

至此,黃旭華這一代人從1958年進入核潛艇研究,已經長跑了整整60年。

這60年裡,有30年時間,家裡人不知道黃旭華去了哪裡,在做什麼工作,因為參予的是機密軍事工作,30年時間,黃旭華沒有回過一次家,直到1987年,工作過了解密期,《文匯月刊》報道了黃旭華的故事,他將月刊寄給家裡人時,90多歲的母親看到雜誌報道,才知道自己的兒子在幹什麼。

中國海軍逆襲史

而這時候,黃旭華的父親已過世多年。

2016年,黃旭華等人研製的第一代核潛艇退役。而93歲的黃旭華每天還會去719所上半天班,他說:我要做好年輕人的啦啦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