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到底是不是始皇帝的真爹 很重要嗎?

戰國時代眾星閃耀,呂不韋就像一顆啟明星,在秦國一統天下的黎明之前。我的比喻也許不恰當,因為大家津津樂道的是他到底是不是秦始皇的真爹?一個“奇貨可居”的大投機商,一個私生活混亂不堪的人,能用這麼美好的一顆星星做比喻嗎?看完這篇文章,我們再想想。

呂不韋到底是不是始皇帝的真爹 很重要嗎?

呂不韋,姜姓,呂氏,戰國末期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傳說是姜子牙(呂尚)23世孫。早年經商,往來全國各地,很快成為當地首富。

呂不韋到邯鄲做生意,見到異人後大喜,說:“異人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成語“奇貨可居”的出典)。於是去見異人,要幫異人得到儲君的位置,條件是光耀自己的門庭。可憐異人一個有人生沒人疼的落魄公子,拿什麼做買賣的資本呢?於是叩頭拜謝:“如果實現了您的計劃,我願意分秦國的土地和您共享。”

一張空頭支票,呂不韋就敢壓上全部家產去賭。他留下一筆巨資,作為異人走動權貴的經費。自己千里迢迢直奔秦國首都咸陽,重金打通關節,一句“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直指華陽夫人痛點。夫人一頓枕邊風,安國君立刻異人為接班人。這一番遊說,史書裡大書特書,幾乎成為呂不韋的高光時刻,以至於掩蓋了他一生的成就。

呂不韋期貨投資大獲成功,沒幾年就做了秦國的丞相,秦莊襄王(異人)死後,嬴政繼位,只有十三歲,老呂更是被尊為“仲父”,當丞相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支持鄭國渠的修建。十年後,關中沃野千里,士兵有吃不完的糧食。

當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被稱為“四公子”,禮賢下士,結交賓客,名揚四海。泱泱大秦怎麼能被他們比下去,老呂於是招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命他們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號稱《呂氏春秋》。他還把書的內容寫在布匹上,並將之刊佈在咸陽的城門,懸賞“一字千金”,盡沒有人可以改一個字。

《呂氏春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字,老呂用自己的主導思想將其貫穿。這部書“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權下實行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用這一思想治理國家,對於連年征戰,民不聊生的秦國百姓休養生息,恢復經濟生產非常有利,也一定程度緩和了秦與六國的矛盾,國內國際環境大為改善。

從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238年,呂不韋當秦國丞相十年來,秦軍雖然沒有停止吞併六國的腳步,可是戰爭卻起了變化,最大的一點就是死亡人數大大減少。公元前245年,攻打魏國,斬首三萬;公元前244年,蒙驁攻打韓國,奪取十三座城池,殺敵一萬;公元前242年,蒙驁攻打魏國,佔領二十座城,斬首二萬。這些戰爭取得的戰果並不小,但是殺敵人數卻不多,放在白起的時候,動輒斬首十萬以上。秦國的治國和戰爭策略似乎發生了改變,不再是單純地硬碰硬來解決戰爭。

軍功爵制度讓秦國擁有虎狼之師,同時也帶來了隱患。傷敵一萬,自損八千,六國雖弱,你要我命,我只好跟你拼命。長平之戰的慘勝和邯鄲之戰的失敗就是最好的例子,秦國再強,人口也不會超過六國的總和吧,這樣拼下去,六國未滅,秦國已經沒人了。《呂氏春秋》在戰爭最艱難的時刻,淡化敵意,宣揚統一的好處,可抵百萬雄兵。

呂不韋到底是不是始皇帝的真爹 很重要嗎?

秦王嬴政已經長大,他最崇拜的是祖上秦繆公和秦孝公,最服膺的是霸王之道,最欣賞的是商鞅變法時確立的以耕織為榮、以斬首為勇的法家路線,最崇尚的是權力和刑法。仲父卻鼓吹“以義兵誅暴君”。更為明顯的是,呂不韋在為秦國統一提供思想和戰略指導的《呂氏春秋》一書中,並沒有把法家擺在最顯著的位置,最推崇道家,提出走講仁政、崇王道、尚君德之路,這與秦王嬴政的分歧和衝突非常明顯。書裡夾帶的一些內容,如“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萬民之主,不阿一人”,“堯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與其子而授禹:至公也”,嬴政看了到底會怎麼想呢?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長信侯嫪毐矯王御璽及太后璽,發兵叛亂。22歲,在權利尚不鞏固的情況下,沉著應對,很快平定了嫪毐之亂。呂不韋與秦王母親、嫪毐之間複雜的關係,不得不讓秦王懷疑。商人逐利,別人的內心深處,永遠藏著提防。

第二年,呂不韋被罷相,回到封地洛陽養老。對於功業來說,不出名怎麼成功;要拿生命來論,真正人怕出名豬怕壯,回到老家的呂不韋,仍然門庭若市,好不讓秦王擔心。嬴政一封書信,呂不韋飲鴆自盡。

秦王從此可以放心的殺伐,將心中的法推到極致。然而,沒了《呂氏春秋》指導和糾錯的大秦帝國,短短十五年,二世而亡。是非功過,後人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