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中的醫患關係

——論當前中國醫療環境的困境

焦慮中的醫患關係

醫患糾紛時常見於報道,醫生和患者的關係似乎陷入一種無法調和的尷尬窘境。

那曾經“醫者父母心”、“懸壺濟世”的美譽在醫患雙方的記憶裡都漸行漸遠,塵封在久遠的期許中,難以提起。

焦慮中的醫患關係

在醫生看來每天需要承擔超高負荷的診療工作,接診的病人數量幾乎是自己工作的極限,全年如一日的工作,缺少和家人團聚的時間。卻沒有得到患者的認可,反而需要擔心來自患者的怒火和不滿。學醫之路也是十數年如一日的苦讀,而今工作除了面對患者之外,還有晉升之路的科研壓力,來自醫院的指標要求,處處是艱辛。自己想來也是何其的悲涼苦悶。

對於患者來說,就醫就如同一條長征路,掛號、排隊、無休止的等待,可真正就醫的時間只有短短几分鐘,還有來自醫生那滿滿的不耐煩。除此之外小病大看,過度開具藥物、檢查,這都讓患者感覺自身的無助,有種醫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悲涼與憤慨。

焦慮中的醫患關係

醫生與患者彼此之間存在著難以鳴說的隔閡,患者就醫時總是懷著小心和謹慎,擔心引起醫生的不滿,不能全心全意的治療,也擔心醫生開出的診療計劃是不是都是必須的。

站在就診大廳之中,時刻可以感受到每位就醫患者的焦慮和不安,就算已經排好了號,可依然焦急的簇擁在的診室的門口,圍在醫生的診案之前,深怕錯過自己,深怕別人在自己之前就醫。

這樣的焦慮和不安,瀰漫在醫院的每一個角落,病痛帶來的的焦慮和不安,疊加著就醫過程中的不安,讓患者很難在醫院放平心態,舒暢的面對疾病,坦然接受治療。

所以就醫不再是一種擺脫病痛的輕鬆過程,而是千難萬難的煎熬之路,這讓正在經歷病痛折磨的患者和家屬極其的焦慮和不安。

似乎就醫的過程就是對人的試煉,每次就醫之前都要做好心理建設,告訴自己看完醫生病就好了,不管面對多差的態度,多久的等候,忍一忍就過去了。

焦慮中的醫患關係

是什麼造就了患者如此的不安呢?

是一個個單獨的醫生嗎?是因為他們沒有耐心,沒有醫德嗎?

我看不見得!

試想如果是你,每天要接待幾十個各不相同的患者,他們語言、習慣、文化水平各異,而且每天被一堆人圍著,恍如菜市場一般你又如何能做到心態平和的去面對每一位患者。

這就如同一個怪圈,醫生和患者的心態都越來越差。

可這一切我想完全可以通過制度和管理來避免,醫院完全可以提供更好的管理方案,比如嚴格按照預約順序管理患者進入診室的順序,按照時間段安排患者就醫,而不是讓所有的患者都集中在早上來就醫(中國醫院形成的怪圈就是,所有的就醫行為都需要早上起大早去排隊)。制度保證每個患者可以按照預先確定的時間,確定的順序來就醫,那何來的擔憂,何來的爭搶。

焦慮中的醫患關係

我覺著這其中最缺少的就是對於規則的敬畏。大家都是搶著來,看病也是,總是希望擠在別人的前面被接待。如果建立對於規則的敬畏,讓那些不守規則的行為被排除。就不會再有人嘗試突破規則。

醫院有責任給醫生一個安靜有序的環境,管理責任是醫院這個機構的應有之義。

而對於患者來說,規則建立之後,那些理解規則,願意遵守規則的人會不約而同的守約而為。對於那些陋習已深的患者來說,強有力的規則執行會讓他們“接受”規則。

其實初期的不適之後帶來的是長久的順暢,每位患者都會因為此而得到理想的環境。

醫院作為患者和醫生的“中介”,需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所處的位置,自己的角色。醫院應該是服務於這兩類群體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特權管理者!

同時,醫生隊伍中那些害群之馬,也應該被監管在嚴格的規則之下,總是存在著一部分醫生,品行確有不端,毫無醫德。為了某些經濟利益,置患者的安危和經濟狀況於不顧,只考慮如何個人利益最大化。這樣的人在醫生隊伍中存在,也在毒害這個隊伍。

在引起每位患者的厭惡,挑起醫生和患者這兩個群體本就脆弱的信任關係。

焦慮中的醫患關係

制度層面的弊病也是導致醫患緊張的一大主因,醫生要負責“賣藥”,負責創收,你說這樣的制度之下醫生如何保持一個平常的心態去診治?怎麼可能只是對症下藥,怎麼可能不夾帶“私貨”?

醫院不該淪為賣藥、賣檢查的機構,醫院的營收應該來自於診療,本來一個靠技術的地方,變成了一個搞銷售的地方。

想要好,怎麼可能?

這一切都源自於社會的浮躁,利益至上的扭曲價值觀。

醫生患者都無法平心靜氣的去面對本該很簡單的就醫過程,都懷有焦慮和不安。關係也就很難融洽。

焦慮中的醫患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