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最強頭戴降噪耳機稱號的產品,簡單說說我手頭的索尼WH-1000XM3

除了以前入手過的降噪耳機外,索尼WH-1000XM3在推出後我也是第一時間入手的,如今用了也有一段時間了。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 ,索尼這款新的頭戴降噪產品雖然售價去到了兩千多元,也是降噪耳機價格最高的幾款產品之一,但是它的降噪效果、聲音表現以及軟件生態都很成熟了,特別是用過索尼老產品的用戶估計都懂,它的軟件使用上很人性化,也完全為了耳機的功能拓展而服務。在有更頂級的產品出現之前,說WH-1000XM3是綜合來看的最佳選擇之一甚至沒有之一應該問題不大。


有最強頭戴降噪耳機稱號的產品,簡單說說我手頭的索尼WH-1000XM3


不過在索尼WH-1000XM3其實我個人前後入手過的降噪耳機並不少,包括1MORE、BOSE、小鳥甚至是小米家的產品,但是這些產品當中除了BOSE的QC35外,其實基本上都是頸掛式或者TWS類的產品。其實不少廠家僅推出頸掛式和TWS降噪產品的緣故,估計還是考慮到一般大眾用戶外出使用降噪耳機時的便攜度問題,而我個人也認為頸掛式的無線降噪耳機算是一個不錯的形態。而且就設計餘量的話,似乎明顯不少廠家更喜歡頸掛式的產品,例如我不久前找機會PK過的1MORE無線圈鐵降噪、BOSE QC30和索尼WF-1000XM3,就全都是頸掛式。而對真無線降噪耳機有了解的人估計也會清楚,頂級的降噪TWS產品實際上並不多,至少在我看來千元以上的才算是好產品,因此除了能選擇的降噪耳機類型裡面,我個人反倒是更偏愛頭戴式產品的。


有最強頭戴降噪耳機稱號的產品,簡單說說我手頭的索尼WH-1000XM3


有最強頭戴降噪耳機稱號的產品,簡單說說我手頭的索尼WH-1000XM3


相對來說,降噪耳機當中作為頭戴式產品的WH-1000XM3其實有比頸掛式設計有更大的設計餘量,包括音質、續航以及對於用戶而言的降噪“自然度”,這些都是入耳耳機所沒有的。WH-1000XM3作為第三代產品,索尼也順理成章地給這條搭載裡最新的專業級降噪芯片QN1,完善了自家降噪耳機的產品生態。當然了,從外觀上來看的話,WH-1000XM3完全符合索尼頭戴式耳機的設計ID,包括他的材料、線條流暢感和獨特的磨砂材質等,很容易就一樣辨析出這是一條索尼的產品。但和自家WH系列的其他產品相比,WH-1000XM3其實已經屬於“1000”系,也就是旗艦級,配色方面似乎也儘量更低調和商務風一點,沒有多彩和年輕化的屬性,黑底+金色LOGO的配色方案估計是為了儘量讓這款產品與其“專業度”相匹配。


有最強頭戴降噪耳機稱號的產品,簡單說說我手頭的索尼WH-1000XM3


有最強頭戴降噪耳機稱號的產品,簡單說說我手頭的索尼WH-1000XM3


有最強頭戴降噪耳機稱號的產品,簡單說說我手頭的索尼WH-1000XM3


有最強頭戴降噪耳機稱號的產品,簡單說說我手頭的索尼WH-1000XM3


有最強頭戴降噪耳機稱號的產品,簡單說說我手頭的索尼WH-1000XM3


作為頭戴產品,WH-1000XM3設計上顯然仍往著便攜方向去走,頭梁材質的手感非常綿柔,頭梁和腔體的銜接處可摺疊,整機也很輕量化,對戶外和通勤使用比上一代產品是要更好的,唯一的障礙估計就是夏天了。

但是我不得不說的是,就算在辦公室或者家裡,我更喜歡用的仍然是WH-1000XM3。畢竟從單純的佩戴舒適度而言,WH-1000XM3的輕量化設計以及剛好貼合耳朵周邊的包裹感,符合人體工學,也有優質降噪耳機給予人的寧靜安逸感,估計用過後就會上癮了,而且作為頂級選手,WH-1000XM3體驗上有更好的優勢。比起傳統意義的有線HiFi耳機,包括我手頭的HD800S和T1,如果在非HiFi音樂鑑賞的情況下,輕量化+無線的雙重優勢確實能給佩戴體驗立馬提高一個檔次,包括看電影看B站甚至完全不播放聲音,WH-1000XM3的降噪自然度有比自家TWS和頸掛式產品更好。可以說,我在家甚至辦公室午休時使用WH-1000XM3的原因,就是饞它的降噪性能,如果要說BOSE QC35是曾經的頭戴降噪標杆的話,包括如今新推出的QC35II,實際上在降噪純淨度上已經幹不過WH-1000XM3了。


有最強頭戴降噪耳機稱號的產品,簡單說說我手頭的索尼WH-1000XM3


如果是日常使用降噪聽音樂比較多的話,音質特別是開啟降噪後的聲音體驗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開啟降噪後的音樂的通透感、純淨度,其實是眾多降噪耳機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小米曾經就有299元的Type-C降噪耳機,但音樂體驗一塌糊塗,變成買降噪送“發聲單元”就不好了。從音質角度而言,WH-1000XM3的聲音其實幹不過眾多HiFi級的開放式頭戴耳機,但性能超過我曾經用過的100ABN問題不大,解析力和低頻甚至可以超過自家的7506,作為封閉式耳機而言,索尼卻儘量保證了WH-1000XM3的通透感和平衡度。可以說,這款擁有40mm動圈大單元的產品其實並沒有給我太強烈的低頻體驗,走的是索尼封閉式頭戴耳機的調音老路,低頻儘量做得Q彈,聲場非常立體化,在開啟降噪後,仍然保持了通透感和寬廣和立體的聲場,雖然說WH-1000XM3的人聲不如自家的HiFi耳機密度高,但是就如它的使用場景那樣,足夠舒適、通透而柔順就可以了。從市場角度而言,經過了近2年打磨的WH-1000XM3音質上未必是最好的降噪產品,甚至可能在低頻方面比起上一代產品量感上弱化了一點。但是,這款產品在降噪+音樂同時開啟後,它的安靜度其實已經超過了隔壁的QC35II,對於頭戴降噪愛好者而言,除非有新一代的技術革新,WH-1000XM3其實是可以安心使用很長一段時間的。

另外就這條耳機的音樂性而言,有在LDAC和40MM液晶大單元加持的WH-1000XM3,調音上能通過更為自然和均衡的方式去演繹眾多音樂,包括各種各種弦四、三重奏、勃拉姆斯的室內樂等大小編制曲目,都提供了較高的樂器泛音,給予了不錯的聆聽體驗。而且雖說WH-1000XM3的人聲密度並不算特別高,但是我仍覺得可以聽一下女聲中奧康娜或者羅琳娜這些錄音味精較少較為空靈的曲目,比起BOSE的QC35,這條耳機毫無疑問有解析力和平衡度方面的更大優勢。


有最強頭戴降噪耳機稱號的產品,簡單說說我手頭的索尼WH-1000XM3


有最強頭戴降噪耳機稱號的產品,簡單說說我手頭的索尼WH-1000XM3


有最強頭戴降噪耳機稱號的產品,簡單說說我手頭的索尼WH-1000XM3


有最強頭戴降噪耳機稱號的產品,簡單說說我手頭的索尼WH-1000XM3


在可玩度和軟件生態方面,連接上WH-1000XM3實際上有2種模式,除了無線連接外,預留的3.5mm口實際上就是為了連接線材後讓WH-1000XM3可以作為有線耳機使用,配搭不同的發燒播放器最大限度發揮它的音頻性能。不過就如上面說的那樣,無線連接+降噪使用其實才s1最大限度發揮WH-1000XM3體驗優勢的方式,而且從可玩性的角度而言,在藍牙連接並且配合索尼專門定製的軟件後,WH-1000XM3和自家的眾多藍牙產品一樣,可以在使用過程中調節各種功能。對於索尼粉絲特別是索尼降噪耳機的老玩家而言,EQ、DSEE以及多級降噪等自定義功能同樣搭載到了Sony Headphones應用中去了,老手可以立馬適應。另外,WH-1000XM3有一個類似於黑科技的“降噪優化器”,使用上也非常智能,而且降噪多達20級外還有特別的風噪優化,可以在APP中逐漸調節,這是一些友商和老產品所沒有的。在去年索尼舉辦Walkman 40週年紀念活動的時候,實際上我就已經充分留意了索尼的最新音頻黑科技“360 reality Audio”,在軟件更新後WH-1000XM3其實已經充分支持了,如果你對更震撼和更真實的音樂音效有需求的話,這個功能是絕對值得一試。


有最強頭戴降噪耳機稱號的產品,簡單說說我手頭的索尼WH-1000XM3


如今頭戴降噪耳機其實已經有不少國產廠家開始跟進,這一定程度上或許是供應鏈成熟了、製造難度降低了以及有更好的ODM方案提供。但作為老索粉,個人認為去年推出的WH-1000XM3放在今年仍然是最強無線降噪耳機應該問題不大。畢竟就如我上面說的那樣,舒適度、軟件生態都很好,聲音不及貴价的有線HiFi耳機但是PK掉眾多友商的同類產品問題不大,並且為了降噪時的聲音體驗進行了整合性的優化,風格通透而柔順。而且索尼這一代頭戴降噪耳機的降噪性能提升非常大,成為新一代的降噪標杆不成問題,足夠讓WH-1000XM3成為頂級產品並且形成一定溢價。如果從價格去考慮的話,索尼WH-1000XM3如今已經進入一個相對白菜的價位段了,剛需的話絕對是值得一步到位考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