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频频跳槽却没有好发展?在能力圈内决策,让能力配得上欲望

为什么频频跳槽却没有好发展?在能力圈内决策,让能力配得上欲望

频繁换岗

表弟去年大学毕业,一年中频繁换岗10多次,最夸张的才上两天班就辞工了。过去一年中,他做过不同行业的销售,做过工厂的跟单,还有工程的绘图等工作。上周聚餐难得碰到他,我问他:“ 你为什么这么频繁换岗?你小子到底要找什么样的工作?”

他叹了口气,对我说:“ C猫表姐,我虽然知道经常换岗不好,但是我发现每次做的事情不是自己擅长的,也不是自己喜欢的,我发现自己一直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适合或喜欢做什么。你工作这么多年,能给些建议给我吗?”

我对他说:“ 工作选择的决策只能你自己做,毕竟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我唯一的建议就是你的决策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圈中进行。

01 什么是能力圈?

“ 能力圈” 是以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者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曾经说:

“ 如果说我们有什么本事的话,那就是我们能够清楚我们什么时候在能力圈的中心运作,什么时候正在向边缘靠近。”

简单理解,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

但是很多人,就如我表弟一样,连自己擅长的能力都没有分析清楚,所以东家做下,西家试下,浪费很多时间。说到底,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

想象一下,如果你要从悬崖的这头跳到对面,当你不清楚自己能跳多远,你会跳吗?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没有把握的事情如果做了,后果可不堪设想。但有意思的是,现实中人们往往都没分清自己的能力边界,却总想立即跳到对面的悬崖去,这不是在赌博么?

为什么频频跳槽却没有好发展?在能力圈内决策,让能力配得上欲望

不管那么多,跳吧

查理·芒格曾说:“ 不能界定边界的能力,称不上真正的能力。”

既然分清能力的边界很重要,那我们要如何是界定呢?

02 利用 “ 能力三核 ” 原理,界定自己的能力圈边界

古典老师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曾指出,任何能力拆分开来,都能分成知识,技能和才干三要素,统称 “ 能力三核 ” 。

为什么频频跳槽却没有好发展?在能力圈内决策,让能力配得上欲望

能力三核

(1)知识:即我懂的东西,广度和深度是评价标准。通常用名词表示,比如你的专业知识懂英语,懂计算机,它决定了你的工作领域

2)技能:我能操作与完成的事情熟练程度是评价标注。通常用动词表示,比如你会设计,写作,它决定你的工作内容

(3)才干:我内化成的品质及内在特征,这个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无评价标准。通常用形容词表示,比如你很沉稳,敏税,有幽默感,它决定你的行事风格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能力具体能用来

评价的只有你的知识及技能,而知识的评价标准更具体,可以从广度和深度测评,技能的评价比较简单主观,找到自己擅长的知识,分析下自己运用的熟练程度就好了。所以,分析能力圈的关键还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测评。

找到关键要素,接下来就瞄准靶心,对核心知识进行界定。

利用 “ 盲点管理 ” 表格,评估自己的知识在圈内还是圈外?

《盲点心理学》一书中,有一个 “ 盲点管理 ” 的表格,我觉得对于知识广度及深度的测评很有用。

为什么频频跳槽却没有好发展?在能力圈内决策,让能力配得上欲望

盲点管理表格

按以上表格,我们的认识可以分为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I see and I know - 知道自己知道 ,即知道自己掌握了哪方面的知识并不断在运用及锻炼,这是智慧的表现。

第二象限:I don't see but I know - 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这是隐藏的智慧。比如一位纵横商场的CEO,管理上千员工,似乎没有什么管理问题可以难倒他,但唯独对自家的小孩子束手无策。后面他学习了儿童教育法,发现企业管理和家庭管教的原理是相通的,只是执行的方法不同。于是他采用自己独创的奖惩和沟通法,令亲子关系得到明显改善。这就是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的隐藏智慧。

第三象限:I see but I don't know - 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正是自己需要学习提升的区域。

第四象限:I don't see and I don't know -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就是我们知识的盲点,需要后续扩展的空间。

结合以上 “ 盲点管理 ” 的表格,能力圈的知识就很好辨认了,为了方便表弟一目了然,我画了以下图示帮助理解。

为什么频频跳槽却没有好发展?在能力圈内决策,让能力配得上欲望

能力圈版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要分清哪些知识在自己能力圈内,即界定能力圈的关键,就是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看得到并掌握的知识。

我与表弟分享了当年自己毕业后的择业选择:我是英语教育专业毕业,与专业直接对口的就是小学英语老师。但是当年自己不想当老师,想到社会历练。自我分析,知识方面英语占优势,技能熟练度中等,利用能力圈原则,我的职业选择就是对准英语相关的行业

表弟问我:" 我之前有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计算机相关的职业,比如说绘图。我觉得计算机操作方面没问题,但是不同行业领域要求的具体知识不同,我不懂行业知识怎么办呢?''

专注一个行业深耕,通过实践发掘自己隐藏的智慧

为什么频频跳槽却没有好发展?在能力圈内决策,让能力配得上欲望

隐藏的智慧

我们的能力圈很小,工作领域却可能很大,如果一直圈在自己熟悉的范围不学习拓展,我们很难有进步及发展。但是通过实践不断碰避,那些我们'' 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 ( I don't know but I know ) '' 的隐藏智慧,会慢慢被发掘出来。

我与表弟分享了自己最初两年工作的事情。当年刚毕业,除了英语是优势之外,我没有行业背景,相对外贸公司,我觉得工厂实践性更强,因为你可以时时看到自己销售的产品,对行业的深度学习更有利。于是我选择了一家外贸出口的港资工厂,专做奢侈品展柜及高端酒店家具的制造厂。我的主职是销售客服,需用英语与国外客户联络沟通。

通过工作实践,你会发现许多自己隐藏的智慧。比如我当初就是运用英语的通识,不断深掘家具行业的英语;还有用学英语的方法,学习粤语,方便与香港上司及客户沟通。再比如当时老板想做个手册用于产品宣传,我就用大学师范生必学的课件套路,把产品图片分类整理,用PPT呈现出来,得到老板的赞赏。

一个人的能力圈,不是靠从一个行业跳到另一个行业发展的,而是专注一个行业深耕,在实践中不断挖掘出自己隐藏的智慧,再把它锤炼成自己看得见的能力,一点一点地提升及拓展。

为什么频频跳槽却没有好发展?在能力圈内决策,让能力配得上欲望

一点一点提升

但是,当你的能力圈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长久的打磨变得非常熟练

,得心应手的结果就是,你的能力圈慢慢变成了舒适圈。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打破僵局,寻找突破呢?

通过学习知识盲点,跳出舒适圈,扩大能力圈

人人都有欲望,但我们的能力却有边界,很多时候配不上自己的欲望。

想要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就要不断打破自己的能力边界,从舒适圈跳出,不断学习,把那些“ 知道自己不知道(I see but I don't know ) ” 的知识,甚至是“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I don't see and I don't know ) ” 的盲点,有意识地一点一点扩充,扩大自己的能力圈。

为什么频频跳槽却没有好发展?在能力圈内决策,让能力配得上欲望

打破边界

我在工厂工作了7年,工厂规模很大,每个职位的分工很明显。如果只做客服,其实很轻松,很多人都是左手交右手的翻译,出了问题也不是你的问题。但是,如果你想做得专业,让客户是充分相信你而不仅仅是你身后的工厂,那么你就需要事事关心,对每一环节的内容及质量把控都要清楚。

我工作一年多时,对自己的业务已经得心应手后,就特别想做项目统筹管理。但项目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工程图纸,车间生产,进度跟单,质量管理,出口报关,运输安排等,每一个环节,都有专职人员在跟,每一个版块,都需要学习不同的知识。但想要自己的能力配得上自己的欲望,就必须要学习新知。

为什么频频跳槽却没有好发展?在能力圈内决策,让能力配得上欲望

学习新知

我针对自己不知道的2种知识点,采取了以下行动:-

  1. [ 知道自己不知道(I see but I don't know ) ] : 对于自己明显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我把它列成清单,找相关的书学习,然后实操练习。比如出口报关,我就找了一些海关规则相关的书籍了解,再在具体的项目中,加深理解,并搞清楚其中的原理。
  2.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I don't see and I don't know ) ]:对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盲点,这部分不用特别担心,一般在具体实践中那些盲点会显现出来,还有通过读书学习,也会慢慢发现自己的盲区。当盲点变成自己不知道的点时,只要花时间,重复第1个操作,盲点会慢慢变少。

通过7年工厂的浸泡学习,我掌握了整个项目流程的所有必要环节。4年前,我从工厂出来,与上司一起创业开了一间外贸公司,之前所有的学习得到了回报,创业的过程整体还算顺利。

虽然新公司又有新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学习,但对于我来说,太舒适的环境往往蕴含着危险,如果一直在自己的能力圈子呆着,反而犹如温水煮青蛙,慢慢麻木,最后变得失去竞争力。

学习,实践,不断打破能力边界的过程,就是不断修炼的过程,就像活水一样,不断产生新的活力。

C猫总结:

为什么频频跳槽却没有好发展?在能力圈内决策,让能力配得上欲望

能力圈版图

学会界定自己的能力边界,记住一个原则,决策往内走,学习往外拓。

所有的决策需在能力圈内做,避免重大失误。而学习在能力圈外做,跳出舒适区,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圈版图,慢慢锤炼实践,内化成新的能力圈

像我表弟听了我的建议,已经计划好了自己的能力圈版图,决定一步步实施,拓展自己的能力圈。

希望每个阶段的你,也都能做出最正确的规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