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与有,变与不变!

无与有,恒常与变化,应该是思想家、哲学家不能绕开的根本问题。


如果对这个问题不能了了分明,我们其实是没办法读懂前人伟大思想的,如果对这个问题不能了了分明,一不小心,转入哲学中去了,最后沉陷其中,疯疯癫癫都是大有人在的!


时代在变迁,人的认知也在沉沦,对于无与有、变与不变的思考,也越来越浅薄了,如果是真正读书人,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对比一下不同的看法。


一、中西方对比:

1、中国先秦时期,无与有的观念深入人心,

一方面,有无相生,有与无相对而出,好比左右手,有是形态,无也是形态;

另一方面,有生于无,无为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这时候,无,是源头,有,是延展,无与有,又成为一体而用的关系;

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中国,无与有,在说事物之时,是空无的形态与有相的形态之间的关系,用数学语言来看,是0与一二三的关系;在说事物起源时,空无,是一切事物出现之前的本体,没有形态,正如道德经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而这时候的有,是事物从空无中幻化出来的具体形相差异。只是要注意,有从空无中幻化而生,同时又消灭于空无之中。这一点,佛家禅宗的思想,表达的最是清楚。


2、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这两位师生关系的哲人,开创了西方哲学,其伟大不言而喻,但就其思想来说,缺憾却也不能回避。

在苏格拉底倡导的辨证法中,他从长与短,有与无,甚至生与死这些相对变化中,推导出一个不死的,称其为灵魂,这个相当高级了,正是有这样的认知,才可以让苏格拉底在面临死亡时,坦然不怖。然而,他所认为的不死,是在另一个世界,与这个有死亡的世界相对存在,如果我们静心质疑,不难发现,这个认知,仍然局限于相对之中,在相对之中,就还是有变化,有变化,于是就仍然脱不了生死的转变。

通过这样的哲学思想的认知,我们可以知道,在西方人的眼里,无与有,只是中国先秦思想中的一个层面,也就是在说事物这个层面,还没有上升到事物的本源。我们在对比东西方思想时,如果不能发现这一点,就会陷入混乱中。(当然,西方犹太教的圣经思想,却是极高明的)


二、古今对比:

1、古今对有无的认知差异:

今天人们的认知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大家一致的认为,无就是一种空无的状态,有就是一种有形的状态,这种认知,拿来读古人思想时,读到有关事物的见解时,是契合的,但是一旦读到更进一步,关乎事物的本源时,就会出现矛盾了!

2、古今对于恒常不变与永恒变化认知的差异:

易经的易字,有三个意思可以解读,一个是简易,一个是变化,一不是不变。

道理是至简易行的,形态是变化不定的,本体是永恒不变的,诗经:乐只君子,万寿无期。正是在说形态的变化,与本体的恒常。

到了今天,我们看待有与无,变与不变时,只能看到事物一个层面,没办法上升到本体层面,所以为了强行的解读古人所说的大义,于是就说: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本身。这样的说法,其实是偷换概念了,不变,是说现象,而现象是一定会变化的,现在却说事物一定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就是不变,只是不小心偷换了一下概念罢了,这也是今天的人们读不懂古人深层思想必然会弄出来的笑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