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與有,變與不變!

無與有,恆常與變化,應該是思想家、哲學家不能繞開的根本問題。


如果對這個問題不能了了分明,我們其實是沒辦法讀懂前人偉大思想的,如果對這個問題不能了了分明,一不小心,轉入哲學中去了,最後沉陷其中,瘋瘋癲癲都是大有人在的!


時代在變遷,人的認知也在沉淪,對於無與有、變與不變的思考,也越來越淺薄了,如果是真正讀書人,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對比一下不同的看法。


一、中西方對比:

1、中國先秦時期,無與有的觀念深入人心,

一方面,有無相生,有與無相對而出,好比左右手,有是形態,無也是形態;

另一方面,有生於無,無為天地之始,有為萬物之母,這時候,無,是源頭,有,是延展,無與有,又成為一體而用的關係;

可以看出,先秦時期的中國,無與有,在說事物之時,是空無的形態與有相的形態之間的關係,用數學語言來看,是0與一二三的關係;在說事物起源時,空無,是一切事物出現之前的本體,沒有形態,正如道德經所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而這時候的有,是事物從空無中幻化出來的具體形相差異。只是要注意,有從空無中幻化而生,同時又消滅於空無之中。這一點,佛家禪宗的思想,表達的最是清楚。


2、西方蘇格拉底、柏拉圖的哲學思想:

這兩位師生關係的哲人,開創了西方哲學,其偉大不言而喻,但就其思想來說,缺憾卻也不能迴避。

在蘇格拉底倡導的辨證法中,他從長與短,有與無,甚至生與死這些相對變化中,推導出一個不死的,稱其為靈魂,這個相當高級了,正是有這樣的認知,才可以讓蘇格拉底在面臨死亡時,坦然不怖。然而,他所認為的不死,是在另一個世界,與這個有死亡的世界相對存在,如果我們靜心質疑,不難發現,這個認知,仍然侷限於相對之中,在相對之中,就還是有變化,有變化,於是就仍然脫不了生死的轉變。

通過這樣的哲學思想的認知,我們可以知道,在西方人的眼裡,無與有,只是中國先秦思想中的一個層面,也就是在說事物這個層面,還沒有上升到事物的本源。我們在對比東西方思想時,如果不能發現這一點,就會陷入混亂中。(當然,西方猶太教的聖經思想,卻是極高明的)


二、古今對比:

1、古今對有無的認知差異:

今天人們的認知中,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社會,大家一致的認為,無就是一種空無的狀態,有就是一種有形的狀態,這種認知,拿來讀古人思想時,讀到有關事物的見解時,是契合的,但是一旦讀到更進一步,關乎事物的本源時,就會出現矛盾了!

2、古今對於恆常不變與永恆變化認知的差異:

易經的易字,有三個意思可以解讀,一個是簡易,一個是變化,一不是不變。

道理是至簡易行的,形態是變化不定的,本體是永恆不變的,詩經:樂只君子,萬壽無期。正是在說形態的變化,與本體的恆常。

到了今天,我們看待有與無,變與不變時,只能看到事物一個層面,沒辦法上升到本體層面,所以為了強行的解讀古人所說的大義,於是就說: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化本身。這樣的說法,其實是偷換概念了,不變,是說現象,而現象是一定會變化的,現在卻說事物一定會發生變化這一現象就是不變,只是不小心偷換了一下概念罷了,這也是今天的人們讀不懂古人深層思想必然會弄出來的笑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