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愛屋及烏?何以惡其餘胥?

西漢劉向《說苑·貴德》有云:"愛其人者,兼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餘胥

"。愛一個人,會連帶愛上他屋上的烏鴉;討厭一個人,連他家的牆壁都覺得可惡。

何以愛屋及烏?何以惡其餘胥?

最初的認知具有光環效應,認定了一個人好,就會感覺他百般皆好,就算犯了錯,問題不大的也能淡然接受;可如果開始覺得一個人差,就算他做的再棒,你還是願意挑點毛病出來。

這聽著不合理但很真實,人們總是選擇性地感知一切。他們會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信息",或者說他們期待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世界"。人們習慣先入為主的思考一切,事情的"結果"一旦知曉,頃刻間就腦補了"前因"。看見你走路東倒西歪,想著肯定沒少喝;看到你光鮮亮麗,想必是家境富足。但腦海裡的"前因"並不一定是事實,可人們不在乎,還是願意相信自己"腦補"出來的畫面,畢竟是經過思考、是貼近己欲的結論。假如這時候有人站出來指正錯誤,人們反而會問:"你幹嘛這麼較真?"

何以愛屋及烏?何以惡其餘胥?

魏徵說:"憎者唯見其惡,愛者唯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事實真是如此,所愛之人犯了錯,人們總是淡化錯誤產生的影響,力求保其周全;可所憎之人有了過,人們卻拼命放大他的罪過,藉機整人。

人是情緒化生物,但是也擁有理智的靈魂。本該成為情緒的主人,可很多人都是情緒的奴隸。他們也許懂得仁義,但他們想脫離道德的約束,只想放肆地發洩情緒!

何以愛屋及烏?何以惡其餘胥?

這大概就是佛洛依德所說的"本我"階層,一句"人最重要的是開心"成了眾人奉為圭臬的真理。他們不再講究邏輯,開始宣洩情緒。

可事實是"人雖好,屋上烏鴉未必佳;人雖惡,其家牆壁未必差",我們要辯證地看待一切。對人,我們要"察其言、觀其行",對物,我們要"格物致知"。

切勿淪為情緒之奴,吾當為情緒之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