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場醬油廠,心中那個已經不復存在的溫柔港灣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記得,巡場曾經有個醬油廠?

有多少朋友記得那個醬油廠在什麼位置?

老礦區新城舊事|巡場醬油廠,心中那個已經不復存在的溫柔港灣

可能有朋友會問,你咋對巡場這個醬油廠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其實很簡單,那兒曾經是我童年時,經常和外公去的地方,那裡還有比我外公更老的親人,外公的母親,我叫她“祖祖”。

醬油廠在巡場現在水站附近,依山而建。

和其他的醬油廠一樣,每個醬油廠都有一個很大的院壩,院壩裡擺滿了醬缸,一個挨著一個。缸口蓋著像斗笠一樣的蓋子,風吹日曬,如同披著蓑衣站崗的士兵,忠於職守的捍衛守護職責。

老礦區新城舊事|巡場醬油廠,心中那個已經不復存在的溫柔港灣

院壩外砌著高高的圍牆。

醬油廠在圍牆的包圍下,只留下一個口子,裝著一道鐵門。

鐵門其實平時並沒有鎖。有人進去的時候,鐵門鐺鋃作響,裡面的人就知道了。

外公經常帶我去看望祖祖。

每次一拉鐵門,裡面就傳來歡呼雀躍喊聲,“大伯伯來了!”小舅舅們聽到鐵門響,從窗子看見我們,風一樣的出來迎接。


圍牆外面,有條一丈餘寬的小溪,順著圍牆唱著歌,那時的溪流是清澈的。

小溪邊砌著約二尺左右堡坎,順著堡坎可以走到巡場鎮。

老礦區新城舊事|巡場醬油廠,心中那個已經不復存在的溫柔港灣

一次和大舅舅去街上時,我和他走在這窄窄的堡坎上,一前一後,突然大舅舅問你:“你全名是啥子呢?”大舅舅只知道我的小名,我說:“我叫張某某。”大舅舅說:“哦,我爸姓周,大伯伯姓周,我也姓周,我們都姓周,你咋姓張呢?”年幼的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感到很奇怪。


那時,醬油廠是在巡場鎮外面的田野裡,距離公路還有一段距離,一條寬度窄一點的小路連接著醬油廠和公路,小路兩旁栽著小樹,路面鋪著碎石。

老礦區新城舊事|巡場醬油廠,心中那個已經不復存在的溫柔港灣

小路很空曠。周邊都是水田。

秋天的時候,稻穀黃了,小路在金黃的稻穀中,象是通向香格里拉,前面有如花一般的遠方。

遠方除了遠方,還有更多美好!

蜻蜓在稻田上輕捷的飛過。

祖祖腿腳不好,曾經摔倒過。走路時必須同時搬著一張長板凳,非常不方便。

每次外公去的時候,祖祖聽到孫輩的聲音,就會搬著凳子在門口等著外公。

老礦區新城舊事|巡場醬油廠,心中那個已經不復存在的溫柔港灣

祖祖拉著外公的手。那是一雙滿是皺紋的手,拉著一雙也不再年輕的手。祖祖眼裡全是慈愛,外公那時已經有60來歲了,再老的人,在父母的眼裡永遠都是孩子。

外公和祖祖就這樣看著,聊著天,歲月在這舒緩氛圍的聊天中,慢慢的流逝。


祖祖去世的時候,外公年歲更高了。

作為祖祖的大兒子,外公擔任是長子的責任,盡著為人子的孝道,按老規矩把祖祖送上山。

外公後來說:“我必須做到為人子的義務,但這些是老傳統了,如果有一天,我走的時候,都可以免於俗套,不用太拘泥小節。披麻帶孝假慈悲,燒錢化紙一堆灰嘛。”


雖然外公如此交待,但是在他去世的時候,我母親仍然按照老傳統送外公最後一程。

這也許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老礦區新城舊事|巡場醬油廠,心中那個已經不復存在的溫柔港灣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就是在這樣一代一代的傳承中過來的。

現在國家恢復了清明、端午、中秋這些傳統節日,更是要發揚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

醬油廠已經成了過去。

而我從醬油廠,從外公那裡學到的文化的傳承,我將享用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