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抄底,誰都死

投降輸一半,還是輸了一半才投降?

作為中國華融(2799.HK,下稱“華融”)曾經的信徒,擁有33萬粉絲的雪球大V雲蒙正式宣佈敗走華融道。前不久才在華融暴風雨中逆向而來,最終亦順勢走了。

詳情如下:

槓桿抄底,誰都死

華融出什麼事就不多說了,4月消息出來後,我們也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華融:債主出事,股價爆鍋風暴將不止華融系》,很快就被和諧了,但大家還可以在網上查到。

事發後公司股價便持續下滑,而當時恆指還在3萬點以上,牛市氣氛仍在,因此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南下價值投資者去撿這個“菸蒂股”, 雲蒙是其中之一。

槓桿抄底,誰都死

槓桿抄底,誰都死

圖片來源:富途;中國華融港股通持股比例(2018年7月30日至今)

之後,中美兩國貿易戰沒完沒了,大市也正式由牛轉熊,華融股價也一直下滑,象樣點的反彈都沒有,直至上週五華融公佈業績,股價直接跳水9.1%,雲蒙也宣佈投降。

槓桿抄底,誰都死

圖片來源:富途;8月31日(上週五),中國華融下跌9.1%

有人說雲蒙的基金淨值直接被腰斬了,但我認為這不太重要,投資人本身就需要對自己的投資負責,別人也不好說什麼。對自己更有益的是借鑑別人的失敗,反省一下究竟這次南下資金價投華融出錯在哪裡?

一、 投資上的盲點

南下資金當初的投資邏輯,相信與其他華融小股東大同小異,總的來說:

①朝陽產業,華融是中國四大AMC之一,擁有先天的壟斷優勢,加上不良資產經營是一個沒有天花板的產業,潛力十足;

②財報優異,公司長期優異的財務報表,快速發展且保持較高ROE;

③罕見估值,一直以來藍籌股中就銀行股PB和PE的估值最低,而這一次事件更導致華融的估值更低更罕見;

④國家財政部背書,不會有倒閉的風險。

四個投資邏輯中,身處朝陽產業和擁有國家財政部背書,並不構成買入一間公司的重點原因,因為正確的賽道及國企身份,只能說明兩件事,一是有潛在增長空間,二是不會倒閉,這個離判斷一間企業能不能投資還差得遠。

比方說,今年沒有中雷的另一間四大AMC之一的信達(1359.HK),同樣是身處朝陽產業和擁有國家財政部背書,但是股價從2013年上市一直不滑,而今年從4月截止目前,信達股價也下滑近25%。

槓桿抄底,誰都死

圖片來源:富途,華融(紅錄線)、信達(粉色線)

相反,罕見低估值和財報優異這兩個因素,就比較貼近一個投資決策的考慮核心。

從收入和盈利來看,華融和信達的規模差不多,但從增速看,實際差距甚遠。以淨利潤為例,華融過去5年平均每年錄得30%增長,是信達的一倍,ROE也是高出好幾個百分點。

兩者比較下,華融很符合財報優異這一點。

槓桿抄底,誰都死

另外,過往增速較快的華融估值一直高於信達,但這次事件卻令兩者估值差距大幅收窄甚至扭轉。

這也使得南下資金認為華融難得出現罕見的低估值。

槓桿抄底,誰都死

過去經營數據明顯優於同業、股息率更高、但因管理層風波導致估值更便宜,華融就成為了”價投者”一個機會難得的菸蒂股。

不過,他們都犯了一個致命的低級錯誤,看著倒後鏡向前開車,拿過去數據來判斷一間企業未來的投資價值,還要在前路發生了嚴重交通意外下。

當一個公司的領導人出事了,你便要開始懷疑財報數據的真實性,甚至要到一個懷疑人生的程度。

華融的過去是很燦爛,但是這次事件後,隱藏的風險令財報上的數字變得極不可靠了。

二、嚴重性被低估

回想當天華融出事,公司第一把手賴某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調查。隔天,銀保監會即赴華融宣佈人事任免,任命王佔峰為公司黨委書記。

槓桿抄底,誰都死

對此,有人直觀上馬上擔心會對華融有重大影響,不過也有不少人指出,華融不姓賴,國業只需換個領導便行。

當時,我們提出這種想法就是過於單純。

下馬這件事的性質,並不如近日某東強涉性侵一樣,理論上對公司並沒有影響,被補獲釋後隔幾天還可出席合作簽約儀式。

“嚴重違紀違法”,往往涉及貪腐,貪腐的定義是指貪官利用公權力或職務之便,牟取特定族群、團體、或個人的經濟、政治、或宗教利益。

零和遊戲下,有人拿了好處,自然就有人被損害了。

在香港,金管局會要求銀行業應實施職員硬性年假(block leave)制度,目的是為了風險管理

如果一位員工做了一些瞞著公司的事,而該員工每次只放一兩天的短假期,其他同事未必需要接手處理他的職務,瞞著的事情亦因此不會被發現,但假如該員工要放一次比較長的假期,有問題的事情便可能浮現。

賴某自2009年1月於華融任職,在職時間長逾9年,以其職位,決定的事務有很多,能做的事亦很多,相對的,地雷也可以很多。

財報顯示,第一把手於2016年及2017年董事薪酬加起來亦不過150萬元。但在8月,檢辦人員在其家中搜出2.7億元(等於在華融做滿360年的董事薪酬),總長度能繞地球一圈3噸重的現鈔,而且這更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因此華融問題的根本不在於領導更迭,在於資產龐雜,不透明,典型的灰箱企業下,還有多少“蘇州屎”留下來了。

我們當時曾指出華融飛刀不可接,看法是背後隨時有更大的暴風雨,而且新領導更會長痛不如短痛,乾脆一刀來個不良資產減值,既可以將責任推向前領導,潛在的風險又能大幅降低。

而不出意料,根據華融2018年上半年業績,收入同比下降7.2%至564億元;歸屬公司股東淨利潤則大幅下降95%至6.85億元,主要原因來自120億元的金額資產減值,而當中約92億來自債務。

槓桿抄底,誰都死

有人說,新領導做得太狠了,一來就計提120億。華融既不姓賴、自然也不姓王,新領導沒有照顧這個爛攤子的理由,反正已經有人背了鍋,大幅計提有百利而無一害,更能好好地夯實公司資產。華融以後可能會逐步好轉,但都是以後的事。

這次中報業績大洗澡,看似意料之外,卻也是意料之中。

三、對華融的反思

南下資金栽在價值陷阱裡,由低估值產生的謬誤是原因之一。

一間公司的淨資產,不代表破產時的清算價值。如果公司要破產清算,除非相關債主能像IMF對希臘一樣對公司進行債務減免,不然其負債一分也不會少。

相反,基於公司是被逼出賣資產一方,資產部分難免要承受縮水。

考慮到華融的業務性質,高槓杆經營及其資產大部分都是從垃圾場撿回來的“不良資產”,如果真的破產,短時間內變完,又要打多少折扣?

根據2018年中報,在約18,500億的總資產中,公司披露的信用風險大約為6,300億元。而且在資產當中,有些是以公允價值入賬、有些卻不是,所以你根本就不知道真實的資產剩下多少。

資產管理公司的資金來源和補充是不穩定的,不良資產變現很難,價格受經濟景氣影響波動極大,這是資產管理公司天然缺陷。一萬多億的資產,一千多億的資本金,經營槓桿十倍,一旦變現失敗,隨時爆倉。

另外,核數師都持保留意見了,顯示不知到底有多少“蘇州屎”還藏在裡面,而且大概率內部的高管,包括董事長、總經理對公司資產情況也只能是大概推測,模糊的正確。

槓桿抄底,誰都死

因此,即使目前華融的PB約0.43水平,看上去低估值,但財報上的數據已不可盡信,萬一公司明年再繼續大幅計提, PB也就不是0.43了。

有人會說,今年已經計提120億,明年估計不會有這麼多,利潤可以隨時翻倍。

如果計算一間公司的估值時存在這樣重大的假設,其實就是在賭博了。

因此,這次事件後,單靠財報就斷定華融被低估,就是建立在根本性錯誤的基礎上所帶來的錯誤結論。

其實投資決策出錯是常有的事,如果大家都看對的,股票就不存在買賣了,變成了一個沒成交量的市場,不過這次大V最大的錯誤並不是分析出錯,而是操作風格上的問題。

按照此前大V的發言,她的風格喜好高槓杆,屬滿倉槓桿輪動風格,這次大概率都是槓桿大倉位買入華融。

這意味著:他在槓桿抄底。

理論上,股票越跌越有價值,越有價值就越買,是沒有錯的,但是實戰上卻是另一回事。

價值投資是指當價格大幅低於價值時,買入等待價值迴歸,但價投不代表能買在最底位,市場氣氛是不能捕捉的,對於正在下跌的股票,你永遠不會知道拐點在那裡。

一旦股價出現超想象的跌幅,上了槓桿也把你等待的機會抹殺了。

拿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舉例,對投資瞭解的都知道,格雷厄姆因加槓桿抄底、破產,晚景淒涼。

當時,按價值投資確實是窪地,但市場是有情緒的,極度悲觀的情況下也會失靈。而格雷厄姆就死在股票復甦的前夜,但虧光了再也沒機會翻本。

槓桿抄底,誰都死

因此,實戰上來看,股票加槓桿應該是一個速戰速決的事。

例如,我的做法是股票在上漲的過程中加槓桿,把槓桿視為放大短期回報的工具,一旦股價短期內失去動力,就馬上下槓桿,從不留戀。

四、結語

槓桿抄底,誰都死

市場上流傳著各種技術和玄學教投資者如何抄底,也有人告誡投資者們永遠不要試圖去抄底。

我認為,任何時候抄底的理由都不應該是跌得多,而應該是出現了曙光,市場卻孰視無睹的時候。

但即使如此,也從不應該槓桿抄底,新手死於追高,老手死於抄底,高手死於槓桿,槓桿抄底就是誰都死。

槓桿抄底,誰都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