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集》中探尋曹操的最重要的思想來源:《孫子兵法》

曹操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有關於他的故事傳說,小說戲劇和影視作品可謂洋洋大觀,看都看不完。 可是如果你想了解他本人的思想,讀一本書就夠了,那就是中華書局的這本《曹操集》。


在《曹操集》中探尋曹操的最重要的思想來源:《孫子兵法》

中華書局簡體字版的《曹操集》

《曹操集》中的作品主要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作為詩人的曹操,收錄了傳世(有幾首作者還待存疑考證)的近二十首四言和五言詩;

第二部分是作為政治家的曹操,收錄在了散落在史書和其他古籍中的曹操文章共三卷,幾乎都是書信,奏表,政令,軍令,表彰,序等短小精悍的實用文章。

第三部分是從《孫子》十家注中抽取出來的曹操注。

在以上三部分作品中,最能直接體現曹操本人思想精華的無疑是《孫子》注。歷代給《孫子》做注者其實大多數沒有實戰經驗。曹操就不同了,他大半生都是在征戰中度過,而且親自指揮過決定三國曆史走向的大規模戰役。 他的軍事經歷,眼界和格局要比其他注家豐富和開闊許多。所以讀他的注有一種特別過癮的感覺,因為這是一位頂級實踐者給頂級理論家寫的說明書。

我將《曹操集》和《三國志》中的《武帝本紀》結合起來閱讀, 可以清晰地感覺到曹操思想最重要的來源就是《孫子》。他年輕的時候就愛讀兵書,一定很早就對《孫子》的內容爛熟於心。成年出仕做官之後,先後做過幾個行政長官的職務,接著參與了平定黃巾起義的戰鬥,因軍功而屢次獲得升遷,三十多歲的時候,就獲得了相當完整的政治軍事鬥爭的一手經驗。


在《曹操集》中探尋曹操的最重要的思想來源:《孫子兵法》

最容易讀的《三國志選譯》

在此基礎之上,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即曹操三十三歲那年,應該是他的思想能力的成熟的關鍵一年。因為在這一年他意外獲得了一段覆盤思考的時間,結合《曹操集》和《三國志》的研究,我好像能夠看到這樣一個情景:


這一年屢立軍功的曹操升任東郡太守,但經過了宦官外戚內亂與黃巾大起義之後的東漢帝國,“權臣專朝,貴戚橫恣”,連曹操這樣的能人都容不下。他乾脆請了病假,回到家鄉沛國譙縣(今天的安徽毫州)休息一段時間。


深秋,華北平原大地上的一個小鄉村,坐落在一片叢林中有一個小茅屋,院子的地上落滿了金黃色的銀杏樹葉。

接近黃昏時分,騎馬打獵回來的曹操,在小茅屋前停了下來。剛剛打來的野兔被迎上來的僕人收走。進入屋中坐下,曹操喝了幾口僕人端上來的茶水,望著遠處正在落下的太陽。


在《曹操集》中探尋曹操的最重要的思想來源:《孫子兵法》

美麗的華北平原航拍(當代)

打獵後的興奮慢慢過去之後, 他回頭看看了書架上的《孫子》,得出了以下幾個重要結論,後來都記錄在了他的《孫子序》中。

聖人之用兵,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

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

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

用現在的話來說:

“聖智的人用兵,平時作好準備,必要時才出動,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兵作戰。”這是曹操對軍事鬥爭原則的深刻見解。

“我讀過的兵書和戰策很多,覺得孫武所著的兵法論述深刻。”這是曹操喜愛《孫子》的根本原因。

“孫子周密思考,慎重行動,謀劃明確而深刻,這是不容曲解的。但是,世人對《孫子兵法》沒有作深入、透徹的解說,況且該書文字煩多,十分流行確又失去了原作的主要精神,所以我要為它撰寫了簡略的解說。”這是曹操寫作《孫子注》的最大動力。

我想,如果通過《孫子注》來複盤曹操本人的軍事實踐,一定是非常有趣和有意義的事,這裡以曹操在《孫子注》開篇注為例。

《孫子》開篇(計篇)提出了著名的“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論斷,然後闡述了道、天、地、將、法的五個維度來論述軍事策略制定的全局觀,曹操在從實踐的角度加了一個注“謂下五事,彼我之情”,特別強調了這五個維度要從敵我雙方做完整的分析才會有效。此外,從計篇整體的角度,曹操還強調了“計於廟堂”的重要性。

曹操經過了中平四年的休整,中平五年復出,擔任西園八校尉之一。隨後幾年天下大亂,曹操聚集了一個以荀彧為首的軍師團,建立了一支以黃巾軍降部精銳為主體的"青州兵”,開始爭奪自己的第一塊根據地:兗州。

此時的曹操還處於創業初期,只是爭奪兗州的諸侯之一,實力和地盤限於一兩個郡而已, 沒有絕對的優勢戰勝周圍的強敵,包括已經成為冀州牧的袁紹。然而此時的曹操,目光高遠,從整體戰略的角度,以“計於廟堂”的高度和自己的助理謀士毛階討論起了一個大戰略: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軍資,成霸王之業


在《曹操集》中探尋曹操的最重要的思想來源:《孫子兵法》

河南許昌的曹操雕像

總體而言,曹操之所以能夠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形勢下,重新統一北方,與其所有的競爭對手相比,思想上的超前準備和戰略上的完備成熟,是他勝出的關鍵。

你有機會讀過曹操的《孫子序》和《孫子注》嗎?有什麼看法,請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