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人們的觀念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認識的深入、不斷的新發現而改變,其應對方式方法也會不斷進步。中國古代法家學派的代表人韓非子有句話叫“時移則事變,世易則備變”,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吧。觀念先進與否是這樣重要,不僅是它根植於最新的發現,更因為它將指引行動和得到相應的結果。今天,最新的發現是:

微生物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微生物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普唯爾V生態


當我們擁有這樣一個視角時,需要觀察我們曾經對待它的方式;這樣的結果是什麼;以及我們可能不得不善待它,並獲得它的幫助,來改善由於種種原因致人體微生態失衡導致的多種疾病。


例如Enterome Bioscience, Second Genome等公司開發菌群代謝產物等等用於治療疾病;而包括Vedanta、Finch、Assembly公司則開發多個菌株組合體藥物。毫無疑問,這也是基於最新發現引起觀念改變導致的,而其認識程度和臨床研究結果,我們拭目以待。


“一脈不和,周身不適”:人體微生物作為一個部分,其影響竟如此廣泛和深刻,又如此複雜,以至於我們不得不開啟生物複雜性探索,用新技術、新方法來獲得生命科學、人類疾病更本質的東西。


阿爾文·托夫勒在為《從混沌到有序》一書所作的序言中指出:“在當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發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問題分散成儘可能細小的部分。我們非常擅長這種技巧,以致我們竟然時常忘記把這些細小部分重新裝到一起。這種技巧也許是在科學中最受過精心磨鍊的技巧。在科學中,我們不僅習慣於把問題劃分成許多細小的部分,我們還常常用一種有用的技巧和方法把這些細小部分的每一個從其周圍環境中孤立出來。這種技巧和方法就是我們常說的

ceteris paribus,即‘其它條件不變’。這樣一來,我們的問題與宇宙其餘小部分之間的複雜的相互作用,就可以不去過問了。”實際情況並不總是如此。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在包括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等等上的新發現,不斷在強化“普遍聯繫”的哲學觀點。三百年前,隨著牛頓對萬有引力的發現,讓浩瀚的星空與人類的心理距離,拉近了很多。


微生物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普唯爾V生態


一百多年前,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推翻了那種把動植物、環境看作毫無聯繫的、偶然的、不變的東西的觀點,讓生命“變得”可以進化、亦能溯源了。在東方,這種“普遍聯繫”的思想方法更有一番詩意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微生物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普唯爾V生態


唐代詩人王勃現在可能想不到,我們現在用一隻手機,就可以遠距通話、視頻聯繫了。當然,在生命研究領域,《工程控制論》的創造者錢學森曾說過“人體是一個開放的複雜巨系統”,不錯,人類正忙著尋找這個“複雜巨系統”的所有拼圖。


1986年3月7日,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生物學家雷納託·杜爾貝科在《科學》雜誌上倡議大家齊心協力,分析人類整個基因組以來,人類基因組計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中基因測序技術的迭代和不斷成熟給了人們更多機會,例如隨之而來的“人類微生物組計劃”。在這個計劃中,有一個部分是:“微生物與炎症性腸病”。關注這個計劃,是因為我們是一家創新型的生物技術公司。


微生物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普唯爾V生態


在世界範圍內,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包括克羅恩病(Corhn's disease,CD)和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已多達500萬並在不斷增長中,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全球性疾病。然而,腸道微生物的複雜性,數量達萬億級的微生物,與其宿主之間(人體是一個開放的複雜巨系統),以及跟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的關係(腸道微生態對周圍環境的改變非常敏感,會隨著飲食、天氣、心情等迅速變化)等等,我們不僅專注於人體微生物組的研究,同時我們強項之一是結合生物複雜性探索所取得的經驗和積累的新技術、新方法平臺,對包括IBD在內的疾病不斷認識更新,並找到破解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