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五個孩子》為例,從三個方面淺析主人公人格特徵及現實思考

在過了某個特定年齡之後,我們的生命中已不會再遇到任何新的人,新的動物,新的面孔,或是新的事件:一切全都曾在過去發生,過去一切全都是過往的迴音與複誦— —多麗絲·萊辛

《第五個孩子》這是一部由英國作家萊辛創作的小說,關於這本書的作者萊辛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她是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有關她創作的作品大多都和自身經歷有關,透過自身的經歷,從而反映當時的時代特徵,這也使得她的後期作品成為了現實主義代表作,輕描淡寫又讓人慾罷不能。

故事以一對中年夫妻的幸福生活為主線,然後以第五個孩子的出現為轉折,原本幸福的家庭因為這個怪小孩的到來變得不再和諧,孩子的外形看上去特別畸形,就連夫妻倆也把孩子看作是妖怪。小說通過對夫妻倆和外界對孩子的態度刻畫,從而向我們展示了這個“異類”被家庭和社會拋棄的悲慘命運,進而再度揭示了人性的冷漠和無情。

優秀的作品總是能夠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方面小說刻畫的故事情節能夠給予讀者想象的空間,另一方面小說中刻畫的人物形象往往就是對現實的加工再現。無論是小說中的人物矛盾,還是人物本身的經歷與悲慘命運,作者在對這些點進行細緻描繪的同時能夠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

接下來我將會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主人公班的人格特徵,主要圍繞著主人公班“本我發展”、“自我缺陷”、“超我侷限”展開,通過分析主人公班所具備的三種人格特徵及其具體表現,從而分析他的最終悲劇根源與我的些許思考和啟發。

以《第五個孩子》為例,從三個方面淺析主人公人格特徵及現實思考

01、主人公班“本我發展”是人格的基礎,既包含了與生俱來的情感和物質需求又是有意識產物

眾所周知,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方面構成,本我發展是人格的基礎,一方面它代表了我們的意識和行為是受本能驅動的影響,另一方面這種對情感和物質的需求又是有意識的產物。

小說中的主人公班身世也非常的坎坷,他的父母當年在相戀時就約定要生八個孩子,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總是會人致命一擊,當第五個孩子班降臨以後,夫妻倆就再也沒有打算生孩子了。當然這並非夫妻倆生理方面存在缺陷,而是他們心理上已經產生了一種恐懼感,第五個孩子班“恐怖”至極給他們留下了陰影,生育計劃也就在此中斷。

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公班的本我發展佔據了很大一部分因素,當他還是一個胎兒的時候就不那麼安分,經常在肚子裡面劇烈晃動,導致他的母親需要服用鎮靜劑才能消停下來。如果說在母胎中的反常現象使得家人受不了,那麼出生後外表畸形的班則是讓家人心灰意冷。外表醜陋畸形不說,行為舉止也和正常的小孩有很大區別,不僅破壞家中的各種物品就連小動物也不放過。

不難發現,從懷孕時期到最終誕生,本我人格發展在此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主人公班因為外形醜陋找到了家人嫌棄,但這也無法改變他自身對情感和物質方面的需求。外形這是他無法改變和控制的,然而對食物的渴望和對情感的需求,包括對危險的感知能力,這些都是本我發展的產物。

在我看來,正所謂有因必有果這是客觀規律,主人公班最終的悲慘命運也和本我人格有著密切聯繫,當然我們不能憑藉他的外形條件就對其全盤否定,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班的親生父母對此也很有芥蒂,進而才不喜歡與他親近選擇刻意遠離。

以《第五個孩子》為例,從三個方面淺析主人公人格特徵及現實思考

那麼,生活中要如何對待孩子“本我”特徵呢?

  • 首先,包容的心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詩仙李白曾說:“人非堯舜,誰能盡善”

日常生活中,大家作為父母包容是非常重要的,這裡的包容具體內涵有很多種,一方面我們要包容孩子個人能力的差異,另一方面對孩子的外部條件進行包容,如果父母都不能做到公正客觀的對待孩子,那麼孩子又如何感受到愛和關心。

當然,包容並不代表父母要縱容孩子,縱容和包容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包容是對孩子的行為予以一定的諒解,但這是有底線有原則的並非全盤接納,因此父母也要有一定的原則和底線。

  • 其次,正確看待孩子身上的缺點和不足

正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沒有哪個孩子生下來就是天才,父母因此要正確看待孩子身上的缺點和不足,要知道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缺點和不足之處,同樣的錯誤可以犯一次兩次,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樣的錯誤,那麼就要學會去反思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與此同時,孩子在很多方面的認知都是有侷限的,這就需要父母加以引導和約束,對於孩子積極的行為要進行正面的強化,孩子消極的行為要及時加以約束和控制,這樣才能達到防患於未然的效果,無論是缺點還是優點都能辯證的看待。

  • 最後,尋找正確的方法去克服這種缺陷

往往道理都是很簡單,但要做到知行合一卻很難。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之處,父母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尋找正確的方法去克服這種缺陷,尤其是當孩子還比較小的時候就開始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要對孩子身上的一些缺點加以忽視,要知道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都不能加以約束和控制,等孩子長大之後就更難控制,畢竟形成習慣了也就很難對比進行糾正。

以《第五個孩子》為例,從三個方面淺析主人公人格特徵及現實思考

02、主人公班“自我缺陷”是對本我的補充,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節本我和超我的功能

不難發現,本我發展有一個最大的侷限,那就是無法進行自我調節,通常本我發展是在潛意識的狀態下進行的,因此行為也是不受控制和約束的。主人公班的自我缺陷是對本我的補充,它在一定程度上具備調節本我和超我的功能。

《第五個孩子》這部小說中的主人公班生來與眾不同,這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本我控制居主導地位,主人公般的一系列行為都是在本我操控下進行的。對於大多數普通孩子而言,同樣的事物強調一兩次之後就能熟悉,然而主人公班卻要母親反覆無數次才能記住。先天缺陷使得班的行為讓人很苦惱,但這些行為都是本能的驅使下進行的,他的內心其實還是想與大家和睦相處。

從這一階段可以得知,本我和自我之間具有差別又聯繫。一方面在本我的驅使下,人們的行為不受控制,這種自發的行為有時候就會起到一些消息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自我的約束和調節下,人們能夠通過外界的反應從而修正自己的行為,這是一種有意識的自我調節活動。正如小說中的主人公班,儘管他內心想要和家人和睦相處,然而由於先天的自我缺陷,無法控制這種本能的反應和行為。

與此同時,當自我調節如果無法對本我加約束,那麼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無法進行自我認知。主人公班的父親對他十分冷漠,一方面是因為班醜陋的外表使他難堪,另一方面是他經常傷害其他人,被逼無奈下將他送去了一個恐怖的託兒所,後面也是母親的再三懇求才將班從死亡中拉了回來。

在我看來,正因為本我發展是人格的基礎,所以這種自發的行為也是最難加以控制的。我們每個人如果受本我的控制太強,那麼自我約束的作用就微乎其微,與此同時,兩種人格相互碰撞也是極具破壞性的。正如小說中的班一樣,儘管自我想要對行為加以約束奈何本我的控制力太強。

以《第五個孩子》為例,從三個方面淺析主人公人格特徵及現實思考

03、主人公班“超我侷限”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它代表了社會道德規範層面對本我的約束

社會道德的規範和約束就是超我的體現,本我和自我在某種程度上都有缺陷,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那樣。當本我和自我控制失衡的時候,那麼人格之中等我的部分就會佔據主導地位,這時候就需要道德加以約束,不可否認這也是很關鍵的環節。

主人公班因其特殊身份,從而導致他無法正常進行人際交往,現實生活中,那些對於普通孩子而言的正常社會活動班卻無法參與其中。主人公班身上的超我部分主要體現在小時候母親的警告,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他不要傷害其他人,因為他的力氣非同凡人,萬一不小心失手,那麼造成的後果將不可估量,這也是他不還手的原因。

與此同時,主人公班還是願意和大家和睦相處,尤其是身邊的人表現出相處很開心的狀態時,他也會不自覺地接受社會規則的約束。自我的主導在很大程度上比自我的約束效果更明顯,它不僅包含了外界對自我的認知和態度,同時還包含了我們為了適應環境所做出的努力。

從這個層面可以看出,超我局現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通過這三方面的因素我們可以得知,主人公班最終的命運悲劇與他的人格缺陷有很大關係,正是因為這種缺陷導致他不能融入社會,一方面遭受了別人的欺騙和利用,另一方面就算是自己的親生父母最關鍵的時候也沒有顧及他,人性的自私和利己也是導致班悲劇的重要因素。

以《第五個孩子》為例,從三個方面淺析主人公人格特徵及現實思考

然而,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仔細觀察主人公班的命運走向我們可以得知,作者不僅是在向我們傳達一個異類被親人拋棄的故事,更是在向我們進行靈魂的叩問關於親情和人性。

波普曾說:“理性是羅盤,慾望是暴風雨。”

在我看來,外部環境對人性格的形成有很大關係,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先天因素對人性格的印象,儘管主人公班身上存在著心理和身體上的缺陷,但無法否認的是,透過外界對班的各種態度,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這三種人格特徵協調控制過程。

結語

《第五個孩子》這是一部非常經典且意味深長的作品,小說中塑造的主人公班這個人物形象十分鮮明,他身上具備的這三種人格特徵相互區別又彼此聯繫。一方面我們能夠看到主人公班受本我和自我控制時的行為,另一方面也能看到在超我控制下他的改變,從而進一步加深對人物的瞭解。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天使,儘管他們身上可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點,但這些都不能成為我們熱愛和包容孩子的障礙。主人公般先天不足導致親人嫌棄,隨即產生的結果就是成長過程無法加以約束,這也為他最終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作為父母,相信大家也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