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惡意》為例,解讀手記式敘事策略的魅力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麼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後,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惡意》

《惡意》是東野圭吾巔峰之期的作品,也是他自己最為滿意的作品之一,雖然這部小說沒有獲獎,可是卻收穫了讚譽無數,這也許是對作者最高的褒獎吧。東野圭吾早期比較專注於精巧細緻的本格推理,後期筆鋒越發老辣,敘述簡練精準,情節跌宕詭異,故事架構也新穎獨到,筆觸愈發冷峻深刻,掌控小說總體框架能力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惡意》講述的是一件兇殺案,一個暢銷書作家在出國的前一晚於家中被殺,兇手很快落網並對罪行供認不諱,可是卻拒不交代自己的作案動機,警察加賀通過孜孜不倦的調查和取證,最後終於查出了事情的真相,隨著真相浮出水面,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也不告而破,野野口修心中深入骨髓的惡意令人寒徹心扉。

東叔的眾多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惡意》與《白夜行》,這兩部作品恰似兩生花,《白夜行》中的愛情極度熾烈,令人粉身碎骨;《惡意》中的怨恨則無比深沉,令人萬劫不復。

小說並沒有什麼令人驚心動魄的情節,但是讀來卻感到一波三折,不到小說的結尾,謎底始終無法揭曉,也許這就是《惡意》的特殊敘事手法帶來的魅力,今天我嘗試從三個方面來解讀這部小說的精彩絕倫之處:

  • 小說運用了一種獨特的敘事方式:敘述手記體並呈雙層線索展開,同時加入了復調敘事技巧,增加了小說的懸疑性,使讀者陷入了一波三折的迷宮之中
  • 小說中運用了不定內聚焦型敘事視角,並輔之以多重敘事視角,這樣敘事視角的安排使小說更加立體,故事情節更顯張力
  • 小說蘊含的主題,引發讀者關於人性的思考,帶來的三點現實意義
以《惡意》為例,解讀手記式敘事策略的魅力

01、小說運用了一種獨特的敘事方式:敘述手記體並呈雙層線索展開,同時加入了復調敘事技巧,增加了小說的懸疑性,使讀者陷入了一波三折的迷宮之中

①巧妙地運用了敘述手記體,不僅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更加烘托和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小說運用了手記體敘事,東野圭吾將這種敘事方式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的作用,小說一開始就利用野野口修的手記佈下了“羅生門”式的迷局,讓讀者在先入為主的錯覺中,落入了作者精心設置的騙局之中,隨著警察加賀的一步步深入調查,故事呈現出了一波三折的變化,劇情不斷髮生反轉,令讀者的內心一次次受到衝擊。

當加賀抓到兇手後,我們以為事情將告一段落,卻發現野野口修在作案動機上始終緘默三口,而加賀在調查時也頗費周章,被野野口修留下的一些蹤跡所迷惑,最終加賀鍥而不捨,通過追查被害者日高和兇手野野口修年少時的夥伴和當年的鄰居,終於查出了事情的真相,經過了過山車式的經歷後,讀者不僅看到了事情的真相,同時見識到了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其實東叔前面的所有故作懸疑,所有的伏筆和轉折,都是為了最後一幕做下精心的佈局,都是為了最後一刻的震撼效果,當讀者經過前面一系列的雲罩霧繞後,最後得知真相後,那一瞬間的震驚自然是無以倫比。

東野圭吾的小說《惡意》的寫作手法已經跳出傳統本格推理的固定模式,巧妙地用一種手記式敘事手法,將小說主題“人性的拷問”不斷昇華,並在情節推進過程將主題無限渲染,這部小說很好地模糊了純文學與俗文學之間的界限,故大獲成功。

②小說呈雙條線索展開敘事模式,使得小說更顯層次感和立體效果

除了“認識他們的人所說的話”那個章節外,小說基本呈雙層線索展開敘事,分別由野野口的手記和加賀的辦案記錄兩條線索同時展開,形成了雙線結構, 且兩條線索交替推進,有時相互印證,有時又相互矛盾,共同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以此完成故事的敘述,構成了一個立體的故事框架。

這樣的處理既可以在小說開頭埋下伏筆,同時又不會讓讀者很快看到事情的真相,保持了一種神秘色彩,最後真相揭示出來後,既有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但同時不會有突兀感和生硬感,雙線敘事法也可以避免文章的單調性,使得小說更具神秘感,人物的形象也更加豐滿立體,情節更顯張力和層次感。


以《惡意》為例,解讀手記式敘事策略的魅力

③小說加入了“復調”敘事技巧,在埋下伏筆的同時,增加了小說的可讀性

《惡意》不僅僅是簡單的用雙條線索展開敘述,還引入了一種創作技巧:復調,復調起源於音樂方面的技巧,

即“由兩組以上同時進行的旋律組成,各聲部既是各自獨立的,但同時又共同形成和聲。”

1929年,巴赫金引入並開創了復調小說理論。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一文中明確了復調小說特徵:

“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由具有充分價值的不同聲音組成”

《惡意》中的第七章運用了復調的敘述手法,加賀發現了之前調查中的疑點,於是為了尋找更多的線索,這一章中有十一個不同人物回答了加賀提出的問題,他們的對話都以獨白的形式呈現,彼此之間沒有對話的場景。十一個人的對話都是獨立存在的,但是他們的話語中有的相互印證,有的相互矛盾,這為日後真相揭曉埋下了伏筆。

東野圭吾在這段故事情節中,通過復調這個敘事手法,將作者意識的目的隱藏了起來,通過主人公日高昔日朋友、同學以及老師的稱述,逐漸刻畫出日高一個陽光積極向上的人物形象,從而推翻了野野口修口中那個陰暗自私的形象,由此讀者對野野口修逐漸產生懷疑,故事也開始發生了轉折和變化。

不難看出,運用好復調這個寫作手法,不僅能夠更好地推進故事情節,可以藉此將人物形象變得更加豐滿立體,同時這樣的處理使小說更有說服力,而且可以很好地調動讀者的參與感,讓讀者得到更好的閱讀體驗。

《惡意》中偵探過程環環相扣,劇情發展卻百轉千回,手記體敘事法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惡意》這部小說無論從故事層面,還是從敘述層面來說無疑都是成功的。小說大膽地採用手記式敘事手法,不僅利於內容的表現,還增強了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更深刻地展現了小說蘊含的主題:人性的深不可測。


以《惡意》為例,解讀手記式敘事策略的魅力

02、小說中運用了不定內聚焦型敘事視角,並輔之以多重敘事視角,這樣敘事視角的安排使小說更加立體,故事情節更顯張力

《惡意》主體部分都是用第一人稱不定內聚焦型視角來敘事,不定內聚焦型敘述就是指採用幾個人物的視角來呈現同一或不同的事件,作品由幾個運用內聚焦視角的部分組成。

①小說主體故事情節採用內聚焦型敘事視角

在小說敘事視角中運用內聚焦視角,可以充分展現人物豐富的內心活動,,拉進讀者和小說中人物的距離,增加小說的可信度,容易讓讀者產生同理心和代入感。

《惡意》野野口修以手記形式寫下了兇案發生前後的事情,他將警察加賀假設為小說中的讀者,小說中把主人公野野口修設定為內聚焦敘事視角,不僅在前期矇蔽了加賀,讓他掉入野野口精心設置的圈套中,更為成功地使讀者也陷入了作者東野圭吾設置的敘事陷阱。

《惡意》作為一本推理小說選擇內聚焦型敘事視角,是小說在採用手記體敘事方式下的最佳選擇,隨著小說故事情節的推進,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手記體敘事方式和內聚式敘事視角相互成就,最後成就了這部成功的懸疑式推理小說。

以《惡意》為例,解讀手記式敘事策略的魅力

②小說巧妙地同時設定兩個不同的敘事視角,都以第一人稱展開敘事,增加了小說的層次感,增加了小說的懸疑色彩

內聚焦視角又稱限制型敘事視角,為了彌補這種敘事視角的不足,東野圭吾在《惡意》中巧妙地設定了兩個不同人物,同時作為內聚焦視角展開敘事,這樣不僅保持了內聚焦視角敘事的優勢,同時可以彌補這種限制型視角在敘事上的不足。

小說《惡意》分別根據按照野野口和加賀兩位敘述者,根據他們各自的感覺和內心活動展開敘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他們各自講述自己所發生的事情,陳述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內心感受與思緒。

《惡意》的第一章、第三章和第五章是以野野口修為第一人稱的內聚焦視角,通過他的手記的形式展開故事情節的敘述。而中間穿插的第二章、第四章、第六章、第八章、第九章(即加賀的記錄、加賀的獨白、加賀的回憶、加賀的闡明),這幾章則是以加賀恭一郎為第一人稱的內聚焦敘事視角,通過他的調查和取證的記錄,由此得到的結論,小說大部分以這兩人來完成故事的敘述。

小說中加賀屬於自然而然的敘述者,而野野口則屬於帶有自我意識的敘述者。加賀幾乎不在作品中講述他的構思過程,他更像是一個冷靜客觀的旁觀者,而野野口修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時常出面說明自己的敘述。

《惡意》以加賀恭一郎和野野口修兩個視角並行,展開雙線敘事的運用精巧而大氣,隨著故事情節的推動,讀者一次次推翻之前的猜測和推斷結果,進而一次次修正自己的立場和判斷,在小說由直進單性延展到立體迷宮的過程中,使讀者感受到了極大的斷案樂趣,故事的一再反轉也讓讀者感受到了極致的閱讀體驗。


以《惡意》為例,解讀手記式敘事策略的魅力

③小說中偶爾運用多重內聚焦,打破了單一的敘事視角,令小說更具可讀性

也許是故事情節的需要,也許是為了打破一成不變的內聚焦型敘事視角,小說的第七章中敘述視角發生了一次重大轉變。

即“認識他們的人所說的話”一章中, 敘述視角突破單一的聚焦方式變為多重內聚焦。在這章故事敘事中,小說通過加賀的走訪調查展開,引入了眾多人物,即以前認識野野口和日高的人,他們各自從不同角度敘述兩人的關係與當年的校園暴力事件,從這些人的談話中讀者獲得了關於日高和野野口修兩人的眾多信息,結果留待讀者自己去判斷。

小說中運用多種敘事視角不但可以增加小說的靈動性和可讀性,令小說充滿懸疑和神秘感,吸引讀者不斷深入閱讀,引發讀者對小說後續情節的探索趣味,很好地打破閱讀中的疲勞感,消除單一敘事視角帶來的沉悶感。


以《惡意》為例,解讀手記式敘事策略的魅力

03、小說蘊含的主題,引發讀者關於人性的思考,帶來的三點現實意義

《惡意》憑藉其敘述視角的多樣性、新穎的敘述手法以及巧妙的敘述策略,增強了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更深刻地展現出人性中深藏的惡意。小說一經面世,引起了大眾對於人性的思考,這才是小說的真正使命所在,同時也是這部小說最為成功之處。

看了這部小說,我心中產生了幾點關於人性的思考


①不少所有的善意都會得到回報,應該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小說中的野野口修小時候性格懦弱,遭到同學的欺凌,幸好有同學日高邦彥為他挺身而出,日高因此也遭到了校園暴力,而野野口修卻轉而成為了校霸的幫兇和幫手一起去欺負日高。可是多年後,當野野口修向日高求助的時候,日高不計前嫌,依然不遺餘力地幫助他,最終遭受了野野口修的毒手。

這與我國“農夫與蛇”的寓言故事極其相似。日高對於野野口修毫無原則的幫助,不僅害了自己,其實也是一種助紂為虐。

孔子的弟子曾經問孔子:“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孔子說:“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其實,智慧的孔聖人早就洞悉了人性,我們永遠無法用善去感化惡,只有用公正合理的行為回擊怨恨和惡意,那樣才是有底線的正義公義,才是真正的善。


②人之初並無善惡之分,由於後天的很多因素造就了善惡觀念,使得我們站在了善與惡不同的陣營中

小說塑造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日高邦彥和野野口修,前者正直、善良和陽光,後者卻內心陰暗自私,展現了人性最醜陋的一面。其實我們從小說的字裡行間中可以看到人物不同的善惡是非觀都是在後天的成長中慢慢形成的。

所以,其實人出生的時候,都是白紙一張,由於原生家庭的影響,居住環境的薰陶,以及我們各自在成長過程中的經歷,都會讓我們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這就在無形中給我們做父母的敲響了警鐘:教育孩子是父母最重要也是最艱鉅的任務,因為每個人的人生無法重來。


以《惡意》為例,解讀手記式敘事策略的魅力

③內心的嫉妒引發了無盡的惡意,這就是人性

日高雖然遭受校園暴力,但是他依然保持一種正氣和陽光,不向惡勢力低頭。懦弱的野野口修在日高的反襯下,顯得卑鄙和陰暗,所以嫉妒的種子就已經深藏在野野口修的內心。長大後日高的成功更加令野野口修恨意肆意滋長,

”我就是看那個傢伙不順眼!“ 《惡意》

一直以來的失意和挫敗感令野野口修產生了深深的嫉妒,繼而轉變成了無邊的惡意,這就是人性。

美國作者約瑟夫說過:

“嫉妒的背後是一種強烈的惡意,嫉妒者希望摧毀別人的幸福。”

哲學家羅素說:

“嫉妒,可以說是人類最普遍的、最根深蒂固的一種情感......在通常人性的所有特點中,嫉妒是一種最不幸的情緒。”《幸福之路·嫉妒篇》

嫉妒是人的本性,當我們任由這種情緒在內心滋長,最後就變成了一劑毒藥,將自己和別人推入無盡的深淵之中。

結語:

東野圭吾運用了高超的敘事策略和寫作手法,為我們帶來了一部精彩之作《惡意》,為我們講述了世界上最深不可測的惡意,無盡的寒意向我們襲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