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舍的《茶館》為例,來了解一下清末北京茶文化的發展

我國是茶的故鄉,更是茶文化的發祥地。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茶文化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中博大精深的一支,種茶、採茶、製茶、品茶、茶禮等習俗和理念已深入人心並融匯於人們日常生活中,成為我國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茶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是我國精神文明和傳統文化的縮影。 “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唐宋以來,人們把飲茶作為一種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和文化藝術的享受活動。在茶葉物質文化不斷髮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我國特有的茶禮、茶俗、茶藝等一整套道德風尚和社會風情,包含著極為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近代以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茶戲劇《茶館》中就蘊含著多重茶文化內涵,他以裕泰大茶館中的故事展現清末北京的茶文化,演繹出《茶館》中的茶館文化、茶與茶具文化、茶事活動文化等。下面我們就以老舍先生的《茶館》為例,來了解一下清末北京的茶文化。

以老舍的《茶館》為例,來了解一下清末北京茶文化的發展

茶館

一、清末北京茶館文化

飲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普及,最為重要的體現方式是茶館、茶室、茶樓的普遍存在。雖然明朝時期茶館已十分繁多,但清朝時期的茶館已經從數量上的增多達到重視種類、功能上的飛躍,完全地融入到中國各階層人們的生活之中。老舍《茶館》中的裕泰大茶館裡形形色色的各階層人物充分展現了老北京茶館的圖景和散發茶文化氣息。

“茶館文化”的發展

茶館文化在我國有著漫長的發展史。陸羽在《茶經》中說道: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從上古時代便出現飲茶現象。漢代前後,逐漸對茶有所記載。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將茶作為藥物和供品,主要具有解酒、佐餐和祭祀等用途。同時,出現了與後期茶館極其相似的茶攤。至隋代統 一南北之後,飲茶逐步向北方進行傳播,為唐代茶文化做了深厚的積澱。唐宋以來,飲茶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飲茶、售茶為業的茶肆、茶坊已經相當普遍,明初小說施耐庵的《水滸傳》中描繪王婆開的茶坊便是較為有力的證明。

從明清時期開始,茶館出現繁盛<strong>時期,清朝為最鼎盛時期。北京作為遼金元明清五代帝都,皇室對茶的崇尚也使得茶文化十分濃郁。尤其清代,茶館成為了眾多皇親國戚消磨時間的重要場所,這也從側面為茶館數量的劇增起到了推動作用。特別是康熙至乾隆期間,由於“太平父老清閒慣,多在酒樓茶社中”,致使長城內外、帝都周圍的大小城鎮茶館遍佈。

以老舍的《茶館》為例,來了解一下清末北京茶文化的發展

茶館成為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販夫走卒的重要文化活動場所。“北京的茶館很多,有大茶館、書茶館、 茶酒館、清茶館和野茶館等。大茶館是檔次較高的茶館,在清代時曾大紅大紫,老舍先生的《茶館》中描寫的老‘裕泰’茶館就是此類。”

晚清時期的大茶館既是娛樂消遣的場所,也是傳播消息的場所。這種從為體驗浪漫主義下的閒情逸致向現實主義的轉變現象凸顯出清朝末年社會的動盪不安,窮苦百姓甚至易子而食的慘狀。如老舍《茶館》中的康六,貧窮的只能將女兒賣給龐太監而苟活。在這種禍亂橫行的年代裡,人 們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和關心國家大事及自身的命運,茶館是打探消息的最佳場所,喝茶之餘能夠獲取和打探消息。這種生活方式既可以暫且放鬆自己的心情,追求所謂的閒情逸致,又可以瞭解到諸多方面的訊息。

以老舍的《茶館》為例,來了解一下清末北京茶文化的發展

但裕泰大茶館中的人們很難有文人雅士品茶時的閒情逸致,更多的是國難之下表現的腐朽、惆悵與辛酸。茶館本身代表著上流人物的崇高和下層人物的卑微,但裕泰茶館中的人們追求的已不僅是高尚的 閒情,更多的是展現上層人士的沒落與腐朽以及底層人們的艱難困苦。這種變化隨著清末鴉片的侵入,茶館文化的消極作用也愈加明顯,原本該有的清幽和雅緻逐漸減弱,甚至喪失殆盡。

《茶館》中 “茶”文化

北京人歷來有愛飲茶的習俗,到老北京人家裡做客,一落座兒,主人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上茶。 在《茶館》第一幕中,王利發對秦仲義言道: “您坐下,我給您沏碗小葉茶去!” 欲探析清末北京人的茶文化,那麼對茶的探源很有必要,既有助於瞭解清末時期北京人的飲茶習慣,又能促進了解清末時期北京的茶文化。

北京人喜歡喝花茶,早有“花茶以外便無茶”的說法,他們認為只有花茶才算做是茶。老舍先生作為“老北京人”也不例外,十分中意花茶,故《茶館》中構設的茶品是作家受自身生活經驗影響,從而預設成的花茶品種。其次,在封建思想大量留存的年代,王利發對秦仲義是本著阿奉承的態度。從階級身份看,秦仲義身為房東,王利發身為租客,王利 發的身份等級比秦仲義略低一籌。所以,從老北京人茶文化 的角度看,王利發給秦仲義茶的品種應該是北京人都喜愛並較為看重的花茶。

以老舍的《茶館》為例,來了解一下清末北京茶文化的發展

古鎮茶館

據史料記載,清代開始大量商品花茶生產出現。自清咸豐年間開始,福州成為花茶窨制中心,《茶館》中的奉茶景象在清末茶文化中體現了清人對花茶的情有獨鍾,同時,由於花茶種類繁多,所以是大眾化的茶類,不僅皇族和官員能夠飲花茶,三教九流、貧苦百姓也能品嚐之一二。不僅如此,由於上等花茶製作工序較為繁複,需要窨花和提花諸多工序,所以上等花茶的生產比普通茶葉生產更加費時費力, 清代皇族和官員飲上等花茶更能凸顯其顯赫地位,是身份的象徵。所以,《茶館》中王利發給秦仲義沏的“花茶”不僅體現出清末北京人的茶文化,也為老舍先生在作品中顯露秦仲義的身份地位埋下伏筆,從側面烘托出王利發對秦仲義的畏懼和諂媚心理,達到諷刺批判的目的。

清末茶事文化活動

“茶在中國既是百姓們經常使用的大眾飲品,又是富含生命哲理的高雅飲品。上自宮廷中的皇室貴胄,下至茶鄉的農忙耕夫,可能是閒情逸致,可能是養家餬口,無論哪種,茶都承載了人們太多的情感和願景。” 清末的茶事文化活動存在於各階層之中,其不僅侷限於追求閒情逸致和陶冶情操, 而且還出現了諸多商業化活動、娛樂交際化活動的現象。

以老舍的《茶館》為例,來了解一下清末北京茶文化的發展

商業化活動

清代,飲茶盛況空前。茶在人們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同時也成為了商業化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在1557年, 葡萄牙在中國取得澳門作為貿易交易點,與中國在海上的貿易更為密切,諸多商人和水手將中國茶業帶回本國。1559年威尼斯作家拉穆奧所寫的《航海旅行記》中便記載了中國的茶,為茶葉向國外大量兜售奠定了一定的基礎。161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將在中國買的茶葉集中於爪哇並運載回國,正式開始為歐洲引進大批的茶葉和陶瓷茶具。從清朝建立直至後期,茶葉的商業化活動始終比較富有活力。

但清朝末年, 戰亂頻發,茶葉產量逐年銳減,茶葉的商業化活動也出現了停滯或倒退現象,老舍以“裕泰”大茶館最後的命運映射出此時茶葉商業化活動衰敗的景象。 茶館往日的佈置被小舞廳、臥室取代,茶也被咖啡代替,往日茶意濃郁的茶館已蕩然無存,也昭示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滅亡的必然結局。

以老舍的《茶館》為例,來了解一下清末北京茶文化的發展

娛樂交際化活動

清末的茶館呈現出娛樂多樣化的現象。傳統的茶館中有飲茶、談話的景象,隨著茶文化的發展,戲曲、棋藝、說書也相繼產生,直至後來出現的消極影響因素的入侵—鴉片。茶館便成為浮華子弟、市井之徒尋歡作樂之所,黑幫接頭之地。而老舍先生的《茶館》中所展現的清末茶文化娛樂活動主要以賞鳥、下棋、唱戲說書以及附加各階層人物在裕泰大茶館所發生的故事。北京茶文化被娛樂活動的形式映襯出來,最大限度地呈現於《茶館》之中。

結 語

“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深深融入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社會活動甚至思想信仰。” 老舍先生通過《茶館》展現清末北京的茶文化,不僅以“茶館”表現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更通過茶文化展現清末北京人的思想變化。文人墨客品茶追求閒情逸致的茶館在《茶館》中激變成中西文化碰撞的產物,在對系列的茶事活動分析和劇中茶類、茶具的探析中,不僅索解出老北京茶文化特質,更加強了對茶文化的審美效用,為我們瞭解北京茶文化開啟了一扇窗。

參考資料:《中國茶俗學》《清代宮廷的茶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