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经典故事解决沟通危机,郑武公、赵太后、任正非、余承东

说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有的人一张口就很会说话,别人就喜欢跟他说话,而有的人则一说话就引来麻烦,要么招的别人不高兴,要么就是招的自个儿不高兴。

容易一张嘴就惹麻烦的人,时间长了就忍着自己不说话,但是跟人打交道不说话总是不行的,于是就很苦恼,逐渐地这就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沟通危机”。

如何化解这种给人带来苦恼的“沟通危机”呢?

现代的人会说话还是不会说话,都不会招开来太大的麻烦,顶多是不招人喜欢,顶多是在职场中得不到认可,顶多是不受身边人待见,损失不会太大。而如果这事儿放在古代,不会说话的人可能就会招来非议,有的因此还会丢了脑袋。

接下来我们看三个古代的小故事,对比一下“会说话”和“不会说话”带来的差距有多大。

第一个故事

话说春秋时期的宋国,有一家人非常富有,应该是做大买卖的,这家的主人名叫宋老三。有一年天天下大雨,直接把宋老三家的围墙给冲坏了。轰的一声倒塌,引来了他家儿子宋小宝和邻居赵四儿围观。

看到这个情况,他家儿子说,墙倒了得重新修筑起来,不然就可能招小偷。旁边的赵四儿拉了下嘴角也劝宋老三:赶快重修起来吧,容易招贼!

第二天,没来得及修墙的宋老三家果真少了东西。于是他大夸儿子宋小宝聪明,并说这贼肯定就是邻居赵四儿,不然他昨天怎么会说家里有贼呢!

是的,这篇故事就是出自《韩非子》,故事的名字叫“智子疑邻”。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则寓言事故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就是,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产生的作用完全不一样,甚至是截然相反。

所以,这里提醒我们,说话一定要分清对象,明白自己的处境和身份,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韩非子将这篇内容放在了“说难”篇里,可见他对说话艺术和技巧所秉持的基本态度。

很多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或是在职场沟通中,不自觉地就成了“邻居赵四儿”。我们本以为出于好心去提醒对方、帮助对方,但是由于场合不同、身份不同,不但没有达到你想要的目的,反而让彼此的关系搞的更加紧张起来。

在大领导面前给直属领导提建议;

跨部门协作在汇报会上给兄弟部门提改进措施;

父亲让给女儿辅导作业的妻子冷静一下;

你跑到楼下劝遛狗的阿姨拴上狗绳;

你劝岳父(或者公公)少抽烟喝酒;

你在朋友妻子面前提醒他要注意个人卫生……

这都可能让对方成为你的宋老三。

故事二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故事。这篇也同样出自《韩非子》。

说的是郑国的郑武公要准备攻伐胡国,为了稳住胡国的军心,他特意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胡国君主。

有一天,郑武公在上朝的时候问群臣:我要出兵了,攻打哪个国家好啊?

有一个大夫叫关其思,他揣摩透了郑武公,于是跳出来侃侃而谈,分析了郑国的兵力优势,对比了胡国的劣势,把如何攻打胡国的策略一五一十、洋洋得意地说了出来。

关其思本以为郑武公会重赏他,然而却看武公勃然大怒,说胡国是我的兄弟之国,我怎么可能会攻打他呢?

你这是在挑拨我们之间的感情,于是立刻让人把他拖出去斩了。

狡猾的郑武公以此让胡国放松了警惕,不久郑武公便带兵偷袭了胡国,取得大胜。

关其思死的冤不冤?

我看是非常冤,明明猜出了君主的心思,却因此丢掉了性命。但回过头看,其实也不冤,历史上像他这样死的不在少数,像曹操身边的杨修,像雍正身边的年羹尧,基本都属于这类沟通招来的杀死之祸。

三个经典故事解决沟通危机,郑武公、赵太后、任正非、余承东

那他的沟通方式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呢?

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沟通对话不在于看他的才智够不够高,也不看他的口才够不够好,而更多的是在于看你能否揣摩对方的真正心思,了解他的真实目的,这一点对我们现有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据说当年任正非让余承东接管华为无线业务的时候,因为第一年的任务没有完成,在总结会上余承东和高管团队都被扣了年底奖金。任总还在会上说了很多没有信心的话,而这时候的余承东则是逆势而上,撸起了袖子下了军令状,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三个经典故事解决沟通危机,郑武公、赵太后、任正非、余承东

因为余承东的表态和带领,华为了无线业务从此以后都是超额完成任务。试想,当年余承东如果是顺着任正非话也讲对无线业务没有信心,估计也就没了余承东的今天,可能也就没有了今天华为手机的猛劲势头。

当我们遇到重要事件或者是重大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在涉及到核心利益的时候,要去说服对方,其实是一种很难的事情。但事到临头,又无法回避,不去沟通就会引起大的危机,甚至是生死存亡,这时候沟通的技巧确实可以改变事态的结局。

故事三

第三个故事就是讲这个会沟通的人,看他如何层层递进化解一场危机的。

战国末年,大约在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了,年幼儿子继位,由赵太后摄政。赵太后在历史上是一个有名的女性角色。当时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准备向齐国求援。

齐国接信后要求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这样才肯出兵。因为赵太后溺爱最小的儿子长安君,就执意不肯,并向她的大臣们说,谁都别劝我,谁劝我,我就吐谁脸上唾沫!

三个经典故事解决沟通危机,郑武公、赵太后、任正非、余承东

国家危机之时,忠臣触龙只能去说服气色难消赵太后。

触龙小步慢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

“我的脚有毛病,快跑不行,很久没来看您了。总担心太后的玉体,所以想来看望您。”

赵太后冷冰冰地说:“我全靠坐车走动,早就站不起来。”

触龙一看这招没管用,接着又跟赵太后拉起了家常,一会问吃饭怎么样,一会说遛弯怎么样?

看着赵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于是就接着说:

“我有个小儿子,私下里最疼爱他,希望他能到王宫里来做个卫士,以添补卫士空缺,冒死禀告太后!”

太后一听提到他的孩子,于是就有了兴趣,便问他多大了?

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

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

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

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

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太后说:“你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

触龙聊到这儿,感觉机会来了,太后的情绪稳定了,于是接着从理性的角度开始分析这件事,他说:

“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女儿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每次祭祀的时候都看您都为她祷告,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

太后点点头说:“是这样。”

触龙接着问:“从这往前推三代,再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

赵太后思考了一下说:“没有。”

触龙又问:“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

触龙抓住机会,说出了最能影响赵太后,也最能让他接受的话:

“赵国的功业没有继承好的,难道是国君的子孙智力有问题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没有功勋,没有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

现在您的小儿子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如果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

太后听完这段话,若有所思,最后终于决定说:"好吧,任凭你指派他吧。"

一场艰难的沟通对话,在触龙循序渐进的攻心之下终于说服了赵太后,最终也挽救了赵国于危难之中。

因此,我们看沟通对话,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以己之心,直叙之;

他是“邻居赵四儿”这样的沟通方式,分不清楚环境,弄不懂氛围,搞不明白身份,我想说就说了。因此,这时候即便你是好心,没准也会办坏事儿,不能化解危机,也带不来什么新的危害。用现在话讲,这是低智商低情商的表现。

第二个层次是:以他人之心,直叙之;

这就是关其思、杨修之类的沟通方式,聪明是聪明,但是爱耍小聪明,认为你猜到了他的心思就拍腿而喧之,反而让人尴尬。这样的方式不但不能化解危机,反而会招致更大的危机出现,用现在话讲,这是高智商而低情商的表现。

第三个层次是:以他之心,侧叙之;

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赵国左师公触龙这样的沟通方式,你看似他在拐弯抹角,实则他在寻求抵达最终目的地的路径。

我们常说,先解决心情,再去解决事情,往往这是化解危机最有效的办法!

希望我们都能避开沟通中的陷阱,成为化解危机的达人。

三个经典故事解决沟通危机,郑武公、赵太后、任正非、余承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