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經典故事解決溝通危機,鄭武公、趙太后、任正非、餘承東

說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有的人一張口就很會說話,別人就喜歡跟他說話,而有的人則一說話就引來麻煩,要麼招的別人不高興,要麼就是招的自個兒不高興。

容易一張嘴就惹麻煩的人,時間長了就忍著自己不說話,但是跟人打交道不說話總是不行的,於是就很苦惱,逐漸地這就形成了一種所謂的“溝通危機”。

如何化解這種給人帶來苦惱的“溝通危機”呢?

現代的人會說話還是不會說話,都不會招開來太大的麻煩,頂多是不招人喜歡,頂多是在職場中得不到認可,頂多是不受身邊人待見,損失不會太大。而如果這事兒放在古代,不會說話的人可能就會招來非議,有的因此還會丟了腦袋。

接下來我們看三個古代的小故事,對比一下“會說話”和“不會說話”帶來的差距有多大。

第一個故事

話說春秋時期的宋國,有一家人非常富有,應該是做大買賣的,這家的主人名叫宋老三。有一年天天下大雨,直接把宋老三家的圍牆給沖壞了。轟的一聲倒塌,引來了他家兒子宋小寶和鄰居趙四兒圍觀。

看到這個情況,他家兒子說,牆倒了得重新修築起來,不然就可能招小偷。旁邊的趙四兒拉了下嘴角也勸宋老三:趕快重修起來吧,容易招賊!

第二天,沒來得及修牆的宋老三家果真少了東西。於是他大誇兒子宋小寶聰明,並說這賊肯定就是鄰居趙四兒,不然他昨天怎麼會說家裡有賊呢!

是的,這篇故事就是出自《韓非子》,故事的名字叫“智子疑鄰”。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這則寓言事故告訴我們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就是,同樣的話,不同的人說,產生的作用完全不一樣,甚至是截然相反。

所以,這裡提醒我們,說話一定要分清對象,明白自己的處境和身份,否則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韓非子將這篇內容放在了“說難”篇裡,可見他對說話藝術和技巧所秉持的基本態度。

很多時候,我們在日常生活或是在職場溝通中,不自覺地就成了“鄰居趙四兒”。我們本以為出於好心去提醒對方、幫助對方,但是由於場合不同、身份不同,不但沒有達到你想要的目的,反而讓彼此的關係搞的更加緊張起來。

在大領導面前給直屬領導提建議;

跨部門協作在彙報會上給兄弟部門提改進措施;

父親讓給女兒輔導作業的妻子冷靜一下;

你跑到樓下勸遛狗的阿姨拴上狗繩;

你勸岳父(或者公公)少抽菸喝酒;

你在朋友妻子面前提醒他要注意個人衛生……

這都可能讓對方成為你的宋老三。

故事二

接下來,我們看第二個故事。這篇也同樣出自《韓非子》。

說的是鄭國的鄭武公要準備攻伐胡國,為了穩住胡國的軍心,他特意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胡國君主。

有一天,鄭武公在上朝的時候問群臣:我要出兵了,攻打哪個國家好啊?

有一個大夫叫關其思,他揣摩透了鄭武公,於是跳出來侃侃而談,分析了鄭國的兵力優勢,對比了胡國的劣勢,把如何攻打胡國的策略一五一十、洋洋得意地說了出來。

關其思本以為鄭武公會重賞他,然而卻看武公勃然大怒,說胡國是我的兄弟之國,我怎麼可能會攻打他呢?

你這是在挑撥我們之間的感情,於是立刻讓人把他拖出去斬了。

狡猾的鄭武公以此讓胡國放鬆了警惕,不久鄭武公便帶兵偷襲了胡國,取得大勝。

關其思死的冤不冤?

我看是非常冤,明明猜出了君主的心思,卻因此丟掉了性命。但回過頭看,其實也不冤,歷史上像他這樣死的不在少數,像曹操身邊的楊修,像雍正身邊的年羹堯,基本都屬於這類溝通招來的殺死之禍。

三個經典故事解決溝通危機,鄭武公、趙太后、任正非、餘承東

那他的溝通方式出現了什麼樣的問題呢?

我想,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溝通對話不在於看他的才智夠不夠高,也不看他的口才夠不夠好,而更多的是在於看你能否揣摩對方的真正心思,瞭解他的真實目的,這一點對我們現有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現實的價值和意義!

據說當年任正非讓餘承東接管華為無線業務的時候,因為第一年的任務沒有完成,在總結會上餘承東和高管團隊都被扣了年底獎金。任總還在會上說了很多沒有信心的話,而這時候的餘承東則是逆勢而上,擼起了袖子下了軍令狀,誓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三個經典故事解決溝通危機,鄭武公、趙太后、任正非、餘承東

因為餘承東的表態和帶領,華為了無線業務從此以後都是超額完成任務。試想,當年餘承東如果是順著任正非話也講對無線業務沒有信心,估計也就沒了餘承東的今天,可能也就沒有了今天華為手機的猛勁勢頭。

當我們遇到重要事件或者是重大問題的時候,尤其是在涉及到核心利益的時候,要去說服對方,其實是一種很難的事情。但事到臨頭,又無法迴避,不去溝通就會引起大的危機,甚至是生死存亡,這時候溝通的技巧確實可以改變事態的結局。

故事三

第三個故事就是講這個會溝通的人,看他如何層層遞進化解一場危機的。

戰國末年,大約在公元前265年,趙惠文王死了,年幼兒子繼位,由趙太后攝政。趙太后在歷史上是一個有名的女性角色。當時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並已佔領趙國三座城市。趙國形勢危急,準備向齊國求援。

齊國接信後要求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這樣才肯出兵。因為趙太后溺愛最小的兒子長安君,就執意不肯,並向她的大臣們說,誰都別勸我,誰勸我,我就吐誰臉上唾沫!

三個經典故事解決溝通危機,鄭武公、趙太后、任正非、餘承東

國家危機之時,忠臣觸龍只能去說服氣色難消趙太后。

觸龍小步慢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說:

“我的腳有毛病,快跑不行,很久沒來看您了。總擔心太后的玉體,所以想來看望您。”

趙太后冷冰冰地說:“我全靠坐車走動,早就站不起來。”

觸龍一看這招沒管用,接著又跟趙太后拉起了家常,一會問吃飯怎麼樣,一會說遛彎怎麼樣?

看著趙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於是就接著說:

“我有個小兒子,私下裡最疼愛他,希望他能到王宮裡來做個衛士,以添補衛士空缺,冒死稟告太后!”

太后一聽提到他的孩子,於是就有了興趣,便問他多大了?

觸龍說:“十五歲了。雖然還小,希望趁我還沒入土就託付給您。”

太后說:“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

觸龍說:“比婦女還厲害。”

太后笑著說:“婦女更厲害。”

觸龍回答說:“我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後就超過了疼愛長安君。”

太后說:“你錯了!不像疼愛長安君那樣厲害。”

觸龍聊到這兒,感覺機會來了,太后的情緒穩定了,於是接著從理性的角度開始分析這件事,他說:

“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為他們考慮長遠些。您送女兒燕後出嫁的時候,拉著她的腳後跟為她哭泣,每次祭祀的時候都看您都為她禱告,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

太后點點頭說:“是這樣。”

觸龍接著問:“從這往前推三代,再到趙國建立的時候,趙國君主的子孫被封侯的,他們的子孫還有能繼承爵位的嗎?”

趙太后思考了一下說:“沒有。”

觸龍又問:“不光是趙國,其他諸侯國君的被封侯的子孫的後繼人有還在的嗎?”

趙太后說:“我沒聽說過。”

觸龍抓住機會,說出了最能影響趙太后,也最能讓他接受的話:

“趙國的功業沒有繼承好的,難道是國君的子孫智力有問題嗎?顯然不是,而是因為沒有功勳,沒有給他們建功立業的機會!

現在您的小兒子長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如果不趁現在這個時機讓他為國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後,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站住腳呢?

我覺得您為長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認為您疼愛他比不上疼愛燕後!”

太后聽完這段話,若有所思,最後終於決定說:"好吧,任憑你指派他吧。"

一場艱難的溝通對話,在觸龍循序漸進的攻心之下終於說服了趙太后,最終也挽救了趙國於危難之中。

因此,我們看溝通對話,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以己之心,直敘之;

他是“鄰居趙四兒”這樣的溝通方式,分不清楚環境,弄不懂氛圍,搞不明白身份,我想說就說了。因此,這時候即便你是好心,沒準也會辦壞事兒,不能化解危機,也帶不來什麼新的危害。用現在話講,這是低智商低情商的表現。

第二個層次是:以他人之心,直敘之;

這就是關其思、楊修之類的溝通方式,聰明是聰明,但是愛耍小聰明,認為你猜到了他的心思就拍腿而喧之,反而讓人尷尬。這樣的方式不但不能化解危機,反而會招致更大的危機出現,用現在話講,這是高智商而低情商的表現。

第三個層次是:以他之心,側敘之;

也就是我們看到的趙國左師公觸龍這樣的溝通方式,你看似他在拐彎抹角,實則他在尋求抵達最終目的地的路徑。

我們常說,先解決心情,再去解決事情,往往這是化解危機最有效的辦法!

希望我們都能避開溝通中的陷阱,成為化解危機的達人。

三個經典故事解決溝通危機,鄭武公、趙太后、任正非、餘承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